摘要:學生們在閱讀過程中逐漸暴露出的首要問題就是閱讀障礙,它極大地阻礙著學生的閱讀興趣和閱讀效率,同時也打擊了學生的閱讀積極性。厘清閱讀障礙的幾種表現形式,分析其產生的根源,探討如何化解閱讀障礙的三種對策,可以有效培養高中生的語文閱讀能力。
關鍵詞:高中語文;閱讀教學;閱讀障礙;閱讀能力培養
新課程背景下的高中語文教學快速發展著,為了更好地適應教育體制改革,高中語文教育必須不斷調整發展方向,對莘莘學子的培養朝著全方位、綜合素養方向發展。語文學科作為三大主科之一,在各個學科中占據核心地位,為其他學科的理解能力、思維能力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因此,關注語文教學尤為重要。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中之重,伴隨著學生的成長。所以,培養高中學生語文閱讀能力勢在必行。然而,學生們在閱讀過程中逐漸暴露出的首要問題就是閱讀障礙,它極大地影響著學生的閱讀興趣和閱讀效率,同時也打擊了學生的閱讀積極性。本文單就高中生閱讀中出現的障礙進行一些探索、并嘗試提出解決對策。
一、找準問題,有的放矢
當前,存在閱讀障礙的高中生不在少數,一些教師將這類學生歸結為“語言障礙”或“智力低下”。然而事實并非如此,這樣概括當前高中生語文閱讀的問題是非常粗暴的做法,要想解決高中生閱讀障礙,首先要做的就是找準問題。目前高中生存在的閱讀問題可以細分為如下幾種:1.有興趣但沒有養成良好習慣;2.有要求但沒有掌握正確方法;3.有行為但不能形成預期效果;4.有數量但缺乏較高品位;5.重課外而輕視課本內容。
例如:老師滿腔熱忱地進入課堂準備授課時,卻發現學生們的課桌上擺滿了卡通圖冊、武打言情小說,亦或是一些當前有著“流行”“時尚”元素的影視作品介紹,明星寫真,甚至還有一些被學生們追捧的“另類文學作品”等。我們會如何對待這些書籍呢?全盤否定?絕對不可以。因為我們不得不承認,也有相當一部分學生閱讀的是古今中外的文學名著。雖然有的學生只是泛泛而讀,閱讀感受并不深刻,更談不上有良好的閱讀習慣了。教師在深入了解實際情況后,要引導學生健康閱讀、精準閱讀、品位閱讀。
只有找準了閱讀障礙的實質性問題,才能為以后從根源上解決閱讀障礙打下良好的基礎,為學生的課內外閱讀指明方向,達到提升學生閱讀能力的目的。
二、挖掘根源,對癥下藥
根據多年的教學實踐,我將高中生閱讀過程中出現的閱讀障礙總結為以下幾點:首先,學生語文底子薄。學生要進行閱讀學習,字詞積累必不可少,這是首要條件。A另外學生們涉世未深,缺少生活經驗,也會對閱讀造成影響。與此同時,沒有良好的閱讀習慣也是學生閱讀障礙的原因之一。其次,學生理解能力偏低。在閱讀作品中會不斷出現生字,詞義理解也會阻礙學生對文本內容的感知。同時語言組織能力也會影響學生對文章主要內容的把握。再次,學生的感知、審美能力欠缺。即使學生掌握了一定的詞匯,如果他們缺少對生活的感知和觀察,就很難發現生活中的自然美和藝術美,從而直接影響學生的文學審美能力。最后,適應考題的能力欠缺。高中語文試題的設置會甄別出不同層次的學生。假如學生缺乏對試題的適應能力,同樣也會造成閱讀障礙。
例如,在文言文學習過程中,閱讀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學習方法,在講授《阿房宮賦》的時候,文章中字形、釋義都會影響朗讀的效果,因為學生缺乏一定的文言詞匯儲備和文章中相關的典故知識,就很難理解文章的結構安排以及不同層次之間的關系,進而難以準確把握文章思想內涵,最終影響閱讀,尤其是本文屬于駢體文,駢體文慣用夸張、對偶、比喻、用典等手法,追求辭藻華麗、句式整齊、物志并重,對學生的基礎知識水平、文言文語感、文學常識以及傳統文化修養都是一個嚴峻考驗,如果不能做好這幾點,將會給閱讀造成難以逾越的障礙。
在新課標的指引下,高中語文課本的選編則逐漸向課標要求靠攏,教師引導學生閱讀的局限性在所難免。然而社會在進步,生活在改變,每天不斷更新的信息充斥著學生的頭腦。學生僅僅靠課堂上單一的閱讀方式是遠遠不夠的。轉變學生獲取信息的方式為多角度、全方位的視聽結合的方式能更好的鍛煉學生的閱讀能力。
三、明確策略,釜底抽薪
結合高中課程內容,運用全方位、廣視角的閱讀方式不斷提高學生閱讀興趣,增強閱讀范圍,拓展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夠有效地提升學生的閱讀水平,緩解他們在閱讀過程中出現的各種障礙。具體實施細則,操作流程如下:首先,情趣閱讀引導法。教師在選擇閱讀內容時,盡量挑選一些貼近學生生活實際、具有趣味性的閱讀材料,當學生主動閱讀時會提高閱讀速度。其次,定向閱讀指導法。學生在閱讀文本時,教師要予以方法的指導,根據學生不同的優勢,有針對性的培養其多方面的能力。再次,應考模式探究法。為了培養學生適應高考閱讀水平,教師可以從歷年高考中選擇一些有代表性的閱讀內容,教授答題技巧,對學生進行閱讀訓練,從而提高其應變能力。
例如,教師在講授《離騷》一文時,可以先讓學生搜集屈原所處的時代背景,由當時的政治局面引申到屈原投江的始末。教師適時補充汨羅江當地的文化背景、風俗習慣等。這樣學生們會在課外知識的引導下,興趣更為濃厚地去了解屈原文化,于是抽象的《離騷》就會加入學生的情愫。這樣既有益于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又有助于培養學生閱讀的主動性。高中文本中有許多文言篇目,如《滕王閣序》《逍遙游》《阿房宮賦》等,文中所描寫的生活距離現在已經頗為久遠,因此學生學起來普遍感覺較為晦澀、抽象,教師在設計教學環節時,引導學生把握文本中的關鍵詞,展開想象,描繪詩文意境。教師也要按照學生的實際能力指導一些閱讀題的答題技巧,不斷提升學生的應變能力。
同時,教師要關注學生閱讀過程中的心理動向。觀察學生的閱讀興趣如何,學生的閱讀優勢在哪,因材施教。教師也要引導學生在閱讀中去關注生活,在生活中拓展視野,積累素材,增強閱讀的信息量,從而提升學習語文的能力。
高中語文教學過程是師生的平等對話,教師尊重學生在閱讀中自由表達自己的見解和主張,同時還要引導學生敢于在閱讀中大膽質疑,在討論中交流意見,這樣不僅拓展了閱讀思路,還增強了同學間的合作探究能力。最后教師將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產生的閱讀思路、情感方法等進行綜合整理,探究出更為適合當前學生的閱讀策略與方法,提升學生閱讀水平。
參考文獻:
[1]高超.蘇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中的文言虛詞分析與教學建設[D].南京師范大學,2011.
[2]陳文忠.從“語言”到“文化”——文言文“定篇”教學思索[J].教育研究與評論,2014(9).
[3]劉星.高中文言文縱橫法教學實踐初探[J].現代語文(教學研究),2009(2).
作者簡介:馬靜(1982— ),女,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平潮高級中學二級教師,研究方向為高中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