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峰李慧(1吉林大學地球科學學院吉林長春130000;2 黑龍江省有色金屬地質勘查七〇 三隊黑龍江哈爾濱150300)
黑龍江省鐵力市大青山地區地質特征及找礦潛力分析
■江峰1,2李慧1,2
(1吉林大學地球科學學院吉林長春130000;2黑龍江省有色金屬地質勘查七〇三隊黑龍江哈爾濱150300)
大青山地區位于鐵力市達里岱鎮北8km,位于小興安嶺至張廣才嶺構造帶中段。該地區地質歷史演化較為漫長,地質構造復雜,火山作用、巖漿作用發育,尤其是中生代的巖漿活動十分強烈,為金及鐵多金屬成礦提供了有利的熱源,目前已發現了鐵、鉛、鋅、金等礦點和異常,局部地段成礦條件優越,具有良好的找礦遠景。本文結合工作區地質特征、地球化學特征,分析了找礦潛力,以期對下一步找礦工作的開展提供參考。
大青山 地質特征 找礦潛力分析
大青山地區位于伊春—延壽多金屬成礦帶,是黑龍江省重要的多金屬成礦帶。大地構造位置位于興安嶺~內蒙古地槽褶皺區(Ⅰ)、伊春—延壽地槽褶皺系五星~關松鎮中間隆起帶(II)與佳木斯隆起帶的結合部位。
區域上出露的地層有下元古界紅林巖組、二疊系土門嶺組、五道嶺組,區內巖漿活動頻繁,侵入巖分布廣泛,主要為晚三疊~早侏羅世花崗巖。
區域構造以斷裂構造為主,且以北西向為主,北東向次之。
2.1地層
區內出露地層主要為下二疊統土門嶺組(P1t)、上二疊統五道嶺組(P3w1)及第四系。下二疊統土門嶺組(P1t)巖性由白云巖、條帶狀大理巖、黑色板巖、粉砂巖夾酸性熔巖組成。上二疊統五道嶺組(P3w1)巖石組合為一套變流紋質火山碎屑巖夾變流紋質晶屑凝灰巖及流紋巖及安山巖、英安質晶屑熔結凝灰巖等。
2.2構造
礦區斷裂構造發育,以北西向為主,北東向次之,比較大的斷裂有:達里岱~西北西岔河斷裂。位于工作區中西南部,長約15千米,呈北西向展布,斷裂切割印支期花崗巖,及晚三疊世的五道嶺組地層,結構面兩側的巖石擠壓破碎明顯,巖石多破碎成棱角狀或次棱角狀。
2.3侵入巖
礦區侵入巖較發育,主要由晚三疊世~早侏羅世、早白堊世侵入巖組成。巖性主要為晚三疊世~早侏羅世二長花崗巖(T3~J1ηγ),晚三疊世~早侏羅世正長花崗巖(T3~J1ξγ)和早白堊世閃長巖(K1δ)。
2.4蝕變
礦區內巖石破碎強烈,主要蝕變有褐鐵礦化、黃鐵礦化、硅化、綠簾石化。
礦區內有2處1/5萬水系沉積物測量組合異常。分別為達12~Hs~1、達12~Hs~2異常。
其特征如下:
①達12~Hs~1號異常:
異常位于整個研究區西北部,面積35.74km2,形態不規則,走向北西。異常由Au、Ag、Cu、Pb、Zn、Mo、W、As、Sb、Bi、Cd元素組成,以Ag、As、Cu、W、Gd為主。各元素之間套合緊密,Au、Ag、Cu、Pb、Mo、W、As、Sb、Bi、Cd具中帶,Au具內帶,均有梯度變化,連續性強,且規模大,強度較高。其中Au平均值4.78×10~9、最大值22.60× 10~9,Ag平均值0.345×10~6、最大值1.159×10~6,As平均值28.0× 10~6、最大值98.8×10~6。(詳見圖1)異常區內北側出露有早二疊統五道嶺組流紋質凝灰巖、流紋質晶屑凝灰巖和土門嶺組白云巖、條帶狀大理巖、黑色板巖;東側為晚三疊世~早侏羅世二長花崗巖、中粒正長花崗巖和早侏羅世細中粒二長花崗巖。該區位在航磁等值線圖上處于低緩正磁場和低緩負磁場交界處,具有負磁場被正磁場半包裹的形態,說明該異常區深部可能受斷裂構造影響,使得后期巖漿順構造裂隙侵入就位,從而形成侵入巖包裹沉積巖的特征。從航磁等值線圖上看,斷裂構造具有北西向走向的特征,說明該處組合異常與該斷裂具有一定聯系。

圖1 達12~Hs~1組合異常剖析圖

圖2 達12~Hs~2組合異常剖析圖
異常位于整個研究區東北部,面積7.32km2,形態不規則,走向北西。異常由Ag、Mo、Bi、Cd元素組成,以Ag為主。各元素之間套合緊密,Ag、Bi具中帶,均有梯度變化,連續性強,且規模較大,強度較高。其中Ag平均值0.386×10~6、最大值0.622×10~6。(詳見圖2)異常區內西側出露為早二疊統五道嶺組,東側出露的為晚三疊世~早侏羅世二長花崗巖。從地質背景上看,該異常位于早二疊統五道嶺組與晚三疊世~早侏羅世二長花崗巖侵入巖接觸邊部,接觸帶在該處呈南北向展布,這與異常整體展布方向一致。可見該處異常的形成與該期次侵入巖熱液活動以及同期的構造活動具有一定得關系。對應航磁等值線圖中該異常附近發育一處高磁中低磁現象,推斷有可能沿該低磁展布方向地下深部發育有硅化帶或斷裂帶現象。與該異常疊加之后,使得該處深部具有一定的找礦意義。
①工作區內各時期的地層受到達里岱~西北西岔河斷裂構造的影響,使斷裂兩盤巖石破碎,巖石片理化、破碎、錯斷。在縱向上具有斷續延伸特點,橫向上具有中心為韌性剪切帶,向外為脆性剪切帶演化的特點,對成礦有利。
②工作區內的達里岱~西北西岔河斷裂以及由它們派生的次級斷裂構造十分發育,區內主要構造為北西向、北東向斷裂,并伴隨火山活動。
③火山活動熱液攜金及其他元素在構造的交匯處富集。區內的貴金屬礦點(床)、礦化點的形成均為火山汽—液活動的結果。由于火山汽—液的活動,造成圍巖礦化,蝕變現象相當普遍。巖漿活動強烈而頻繁。中生代潛火山巖較發育,與之接觸的巖石類型有石英片巖、磁鐵石英巖、大理巖、粗面英安巖、流紋質英安巖、硅化角礫巖等,多呈脈狀,受火山機構控制。對成礦十分有利。
④礦化蝕變
區內礦化蝕變有:黃銅礦化、黃鐵礦化,硅化、絹云母化,綠泥石化、綠簾石化及碳酸鹽化等。集中分布于有石英脈充填裂隙及破碎帶中,以及火山通道及其附近。
⑤水系沉積物異常地質背景位于五道嶺組地層與晚三疊世~早侏羅世花崗巖接觸帶上,其中金、銀、銅等元素豐度明顯高于其它巖石,是區域上金、銀、銅等礦產形成的主要礦源,后期的熱液活動是成礦的主要形式。
綜上所述,根據地層巖石類型與區域成礦地質特征,將本區的重點放在找尋矽卡巖型礦床和沉積變質型鐵金礦床及中溫熱液型鉛鋅礦床上。因此有必要在本區開展全面系統的勘查工作。
[1]黑龍江地礦局,1993,黑龍江省區域地質志,地質出版社.
[2]曲關生等,1997,黑龍江省巖石地層,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
[3]原地質礦產部直屬單位管理局,1991,花崗巖區1∶5萬區域地質填圖方法指南,地質出版社.
P624[文獻碼]B
1000~405X(2016)~4~2~1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