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天讓 韋文定(廣東省核工業地質局二九一大隊廣東佛山528133)
廣東石嶺金礦成礦地質特征及成因淺析
■張天讓 韋文定
(廣東省核工業地質局二九一大隊廣東佛山528133)
文章通過對石嶺地區地質背景和成礦地質特征的論述,闡明了礦化體特征。通過礦體特征分析了礦床的物質來源、礦化蝕變和礦石礦物成分特征,初步認為該區礦床成因是經過變質作用、構造作用、熱液蝕變到富集成礦的過程。
金礦 地質特征 成因 廣東
石嶺金礦位于廣東省封開縣金裝鎮境內,該區自古以來是民間采金和淘金圣地。該區位于華南褶皺系云開后加里東隆起的北東緣與佛岡~豐良東西向構造帶及北東向郴州~懷集斷裂三者的復合部位,屬桂東~粵西東西向金銀成礦帶東段,懷集盆地西南緣,是金礦成礦遠景的有利地段[1~4]。
區域地層發育不完全,主要發育有下古生界寒武系淺變質巖,上古生界泥盆系、石炭系的碳酸鹽巖和中新生界白堊系紅色碎屑巖、第四系的殘坡積沖洪積層;區域巖漿巖分布于礦區外圍,屬燕山早~晚期中酸性小型浸入體,巖性為灰白色或淺肉紅色的中粒斑狀黑云母花崗巖,巖漿活動為區內Au、As、Ag、Cu等元素的活化、遷移和富集提供了重要的熱力學條件。
區域構造的主要特征是寒武系構造層中的東西向復式褶皺和北東向構造發育。褶皺:包括基底褶皺和蓋層褶皺。基底褶皺主要有寒武系構成的軸向近東西向的六堡~夏郢復向斜,其次級褶皺與斷層復合部位常成為金礦的儲存構造。蓋層褶皺則是由泥盆系、石炭系構成的北東向緊閉褶皺和白堊系組成的寬緩褶皺。斷裂:以北東向為主,北西向和近東西向為輔,礦區所位于北東向金裝~都平、漁撈~蓮都大斷裂所夾持部位,兩斷裂屬于郴州~懷集斷裂部分[1~4]。
2.1地層
礦床主要地層為寒武系八村群,為淺海相類復理石建造,巖石具淺變質,具濁積巖特征,巖性組合為鈣質砂巖、雜砂巖、粉砂巖、板巖、炭質板巖為特征,常見遞變層理、互層層理、平行層理、粒序層理和包卷層理等濁積巖沉積構造。懷集盆地周邊90%以上的金礦床(點)都分布于寒武系地層中,是金的賦礦層位。自上而下分為三個亞群(區內中出露中、上亞群),各亞群均呈整合接觸,其中炭質板巖的致密性具成礦蓋層作用,炭質具有還原劑的作用。
2.2構造特征
礦床內既有褶皺構造又有斷裂構造,褶皺構造有板梯背斜,是區域復式向斜的次級褶皺,也是板梯小型金礦床的主要含礦構造。礦區內的主要斷裂構造是北東向構造組和北北西向構造組,北東向構造是礦區的主要控礦構造,其中礦區出露的石嶺斷裂是該區的主要控礦構造,呈北東向展布,斜穿軸向近東西的板梯背斜核部,北西向構造是含礦構造,其中圣人頂斷裂是板梯山金礦的主要含礦構造,而礦區其他北北西向斷裂含礦性與圣人頂斷裂相當。北北西向構造組相互平行、雁列展出,具壓扭性特征,主要由硅化碎裂巖及石英脈組成,碎裂巖由硅化角礫巖,石英炭質頁巖等,局部構造壓扭強烈呈糜棱巖化,石英脈呈透鏡狀和網脈狀,充填構造裂隙中,石英脈是主要含礦部位,礦化蝕變主要有黃鐵礦、褐鐵礦、赤鐵礦、毒砂等。
2.3地球化學特征
區域1:5萬土壤化探顯示石嶺礦區處在Ⅰ類暈圈金暈內,其濃積中心明顯,一般金含量15~18×10~9,高達130×10~9,通過槽探及異常查證發現礦區內金元素在寒武系地層是的豐度比克拉克值高幾十倍至幾千倍,從區域化探資料及其對該區的化探工作我們認為該區的寒武系地層是金礦化的礦源層,是為金富集成礦提供有利的物質來源和場所。
2.4礦化體特征
區內初步圈定礦體3個,金礦化體都以順層破碎帶產出,V1、V2礦體位于民窿坑道LD1內,V3礦體位于地表出露,槽探工程控制。其中V1、V2礦體為同一順層破碎帶內也是背斜核部的鞍部或撓曲部位,從采空區的形態和規模可知,礦體呈倒U字型,位于坑道的兩側及頂部,含礦構造體寬6~10m,往兩翼延伸,礦體延走向未能控制,局部礦體呈透鏡狀,往兩翼尖滅,礦體左翼頂板產狀85~110°∠35~45°,右翼產狀250~293°∠35~47°。礦體主要由赤鐵礦化、褐鐵礦化及硅化的石英裂隙脈中,偶見有鉛灰色的毒砂礦物,礦體整體呈網脈狀。兩個礦體初步認為是同一構造內的礦體連續性有待查證,通過刻槽取樣分析我們得出礦體金及伴生元素的含量如下表:

老硐(LD1)取樣化學全分析結果
從分析結果可知,礦體金品位1.27~8.30g/t,銀品位1.6~4.8g/t,As品位0.24~1.02%,說明金的伴生元素與銀、砷正相關性,是金的主要伴生元素。
V3礦礦化體位于圣人頂構造帶內,于地表出露,部分已剝蝕,出露延伸長50m,產狀為240~255°∠50~73°,構造寬4~8m。構造是由構造角礫巖和石英脈組成,構造角礫為變質石英砂巖和炭質頁巖,棱角分明,膠結物為硅化的石英質。礦化位于構造裂隙的石英網脈中,礦化蝕變主要有硅化、褐鐵礦化及黃鐵礦化,經刻槽取樣分析金含量1.03~4.33g/t。
2.5礦石特征
礦石礦物主要有黃鐵礦、菱鐵礦、毒砂、自然金,非金屬礦物主要有石英、白云石、絹云母;礦石礦物結構為它型粒狀結構、半自形晶粒結構、交代結構;礦石構造具浸染狀或細脈浸染狀構造;礦石中的金以自然金和包裹金的形式存在,自然金以細粒為主,粒徑0.01~0.07mm,個別可達1mm,主要與金屬硫化物共生。其礦石系列為金~石英~硫化物系列,金~黃鐵礦和金~毒砂建造,屬破碎帶蝕變巖型金礦石。
從上述礦體產出的區域地質背景、地層、構造及礦石特征,我們認為礦床成礦作用過程是從區域變質作用、構造作用、熱液蝕變到富集成礦的過程。區內含有碳質板巖、鈣質砂頁巖的寒武系八村群地層是的主要成礦物質來源層即礦源層(金含量是克拉克值的幾倍至十幾倍),其中含炭質初步認為是金活化富集的還原劑,頁巖(板巖)又作為成礦空間的致密蓋層,認為本區的炭質巖系和頁巖(板巖)是為該區成礦提供了成礦儲礦基礎。本區的寒武系經過區域變質作用,普遍存在濁積巖特征,沉積的巖層受壓實和溫度的影響產生重結晶和變質熱液,同時伴隨后期構造活動熱液作用,巖層間發生順層破碎、壓實和重結晶并發生褶皺,大量的變質熱液和深部巖漿熱液向背斜核部遷移,經過不斷的還原反應,金等多金屬礦物離子被還原出成為自然金及多金屬硫化物礦。從儲礦空間上看,該區構造作用形成了本區的復式背斜和主要的北北西順層破碎帶,以及其他方向的次級構造,其中斜穿褶皺核部的構造具有導礦作用,也是我們所認為的“背斜加一刀”的成礦模型類似,是成礦熱液遷移的通道,構造活動除了為礦化富集提供儲礦空間以外,還提供了大量的含礦物質熱液,使成礦熱液活動性和溶解度增強。這些熱液沿著破碎帶向上運移過程中,不斷從圍巖中帶出各種成礦組分,隨著深部熱液和構造的作用的多期次發展,熱液遷移和富集,便在有利的構造位置形成了工業礦體。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hiling area are discussed,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ineralization are expounded.By way of analyzing the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ore material source,mineralization alter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ore mineral composition and preliminary think ore
deposit genesis,is through the metamorphism,tectonism,hydrothermal alteration to the enrichment of the ore~forming process.
genesis;Guangdong
[1]林盛榮,黃海浪.廣東省封開縣金裝地區金礦普查地質總結報告 [R].內部資料, 1992.
[2]李奕旺,邱際瑋,康露,等.廣東省封開縣石嶺金多金屬礦預查工作總結報告 [R].內部資料,2014.
[3]莫橋.粵西懷集盆地七星頂金礦成礦地質特征 [J].西部探礦工程,2005,115(11):98~99.
[4]郭金許,彭海泉.廣東板梯金礦地質特征及前景 [J].西部探礦工程,2006,123(7): 122~123.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GOLD ORE IN SHILING GUANGDONG,AND IMPLICATION FOR GENESIS
ZHANG Tian~rangWEI Wen~ding
(party No.291,Geology Buerau for Nuclear Industry of Guangdong,Foshan,Guangdong 528133,China)
In this paper,the geological background and geological
gold ore,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implication for
F407.1[文獻碼]B
1000~405X(2016)~4~134~2
張天讓(1989~),女,學士學位,助理工程師,2012年畢業于中國地質大學 (武漢)地質學專業,研究方向為地質礦產勘查及地質科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