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益培 張靜嬌 李晨露
(陜西區域地質礦產研究院陜西咸陽712000)
村莊用地適宜性評價與陜南移民搬遷安置規劃~~以勉縣褒城鎮為例
■唐益培 張靜嬌 李晨露
(陜西區域地質礦產研究院陜西咸陽712000)
本文以陜西省勉縣褒城鎮為例選取自然因子、社會經濟因子與生態因子構建村莊用地適宜性評價指標體系,對村莊用地進行適宜性評價,并結合評價結果編制陜南移民搬遷安置規劃。
GIS 村莊 適宜性 移民搬遷
實施陜南移民搬遷安置是統籌城鄉發展,促進生態建設,改善和提高農民生產生活條件的重大舉措。科學編制移民搬遷規劃是確保移民搬遷工作有序開展的前提。本文選取陜西省漢中市勉縣褒城鎮進行實踐,利用GIS技術對村莊用地進行適宜性評價,并將評價結果作為移民搬遷安置規劃的重要依據。
褒城鎮地處陜西省南部,漢中盆地西端,北依秦嶺,東臨褒河。鎮域北部屬秦嶺山區,中部為丘陵區,南部為漢江平原區。全鎮土地總面積35.8平方公里。下轄9個行政村,總人口12132人。褒河從鎮域東部流過,石門水庫位于鎮域東北部。十天高速、川陜公路由東向西穿境而過,已動工的寶巴高速將貫穿全境。
在GIS技術的支持下,依據《陜南移民搬遷安置總體規劃(2011~2020年)》選擇合適的評價指標進行村莊用地適宜性評價,并根據評價結果確定移民搬遷范圍、搬遷類型、安置選址和安置方式。
2.1選取評價因子
按照“搬得出、穩得住、能發展、可致富”的總體要求,結合村莊空間布局的限制因素,按照自然因子、社會經濟因子、生態因子等三種因子類型建立村莊用地適宜性評價指標體系。
2.1.1自然因子
自然因子是村莊布局的基礎。地形復雜、坡度大的區域是村莊搬遷的主要區域。而新建村莊則首選地勢平坦區域,便于配套基礎設施。水系與村莊具有空間上限制性,村莊應保持與水系的適當距離。從安全角度而言,村莊建設要避開地質災害危險點。
2.1.2社會經濟因子
社會經濟因子影響村莊的布局和發展。主要包括交通可達性、增長極核和工程建設。交通便捷度越高的地區村莊建設的成本越低。增長極是指某區域發展的中心,增長極的集聚程度影響著村莊的布局。工程建設需要與村莊保持一定的安全距離,工程范圍內禁止村莊建設。
2.1.3生態因子
生態因子主要包括河流濕地保護區、自然與人文景觀保護區、基本農田保護區等。在河流水體保護控制范圍內除可實施與保護需要直接相關的建設外,嚴禁從事其它建設。自然與人文景觀保護區具有重要的生態價值,應根據需要設定緩沖區,維持區域生態平衡。基本農田保護區是保障糧食安全的特殊區域,需要嚴格保護。
2.2確定評價模型
采用多因子加權疊加分析法,評價模型如下:

式中:S為適宜性等級;Wi為權重;Xi為變量因子。
2.3評價步驟
2.3.1指標量化、分級
結合各評價因子對村莊的影響程度劃分適宜性等級,確定評價值。如:根據河流對村莊建設的影響,建立緩沖區,對不同緩沖圈層賦值,作為評價指標。根據指標分類分級條件,利用GIS軟件生成專題數據。
2.3.2確定權重
根據規劃編制過程中的多輪調查與問詢,采用專家打分法確定不同層次指標權重與量化標準(見表1)。
2.3.3空間分析
利用GIS空間分析工具對不同因子所在圖層進行加權疊加,得到評價結果。將村莊用地適宜性分為三個等級:適宜、較適宜和不適宜。
2.4適宜性評價與移民搬遷安置
根據村莊用地適宜性評價結果,將土地利用現狀圖、城鎮規劃圖分別與村莊用地適宜性評價圖進行疊置分析,將最后分析結果作為移民搬遷安置規劃的重要依據。
2.4.1移民搬遷
根據疊置分析的結果,將不適宜區的村莊列為搬遷區,同時對搬遷后的村莊進行騰退。

表1 村莊用地適宜性評價因子與分類標準【1】
2.4.2移民安置
移民安置區要在適宜區內選址,并要結合城鄉一體化、社會主義新農村以及中心社區建設統一規劃,可通過向城鎮、移民新村遷移,小村并大村等方式進行安置。
3.1適宜性評價結果及分析
根據褒城鎮數據,將所有參與空間分析的圖層按分類標準進行重分類,通過柵格運算加權疊加各單因子適宜性等級分級圖,得到褒城鎮村莊適宜性評價圖(見圖1)。將土地利用現狀圖與村莊用地適宜性評價圖進行疊置分析,得出不同適宜區村莊規模(見表2)。

表2 褒城鎮村莊適宜性情況統計表

表3 褒城鎮移民搬遷情況統計表

從適宜性評價結果來看,褒城鎮村莊用地適宜性在空間分布上差異較大。從空間分布看,不適宜建設區主要分布在北部山區,該地區地質災害高發和生態環境脆弱;較適宜區主要分布與鎮域中部,該地區耕地質量優良、基本農田保護任務重,不宜進行大規模建設;適宜區主要分布于鎮區周圍以及川陜公路沿線,該區域地形平坦、交通便利、城鎮化速度較快,居住條件較好。
3.2適宜性評價與移民搬遷安置規劃
根據前述的方法,通過疊置分析得到褒城鎮移民搬遷規劃圖(見圖2)。
3.2.1搬遷類型
按照地質災害、洪澇災害、扶貧、生態、工程移民搬遷等五種類型對褒城鎮移民搬遷情況進行統計(見表3)。其中:地災移民主要是對北部山區的滑坡危險點進行搬遷;洪災移民主要是對褒河流域附近的居民進行搬遷;生態移民主要是對北部山區和水庫保護區進行移民;工程移民主要是對寶巴高速沿線居民進行搬遷;扶貧移民主要是對經濟條件較差的青溝村進行搬遷。
3.2.2安置方式
褒城鎮移民搬遷采取三種安置方式:一是城鎮化安置,褒城鎮區位于漢中市中心城區,規劃結合城鎮化建設將村民安置到城鎮。二是集中安置,褒城鎮南部和中部地區地處平原,土地資源相對寬裕,基礎設施條件好,規劃結合新農村建設移民新村(柴寨村)進行安置。三是遷村并點,北部地區村莊分散,基礎設施差,選擇條件較好的中心村(堡子溝村)進行遷并,就近實現安置。
村莊用地適宜性評價結果直接影響陜南移民搬遷安置規劃的編制。通過對村莊用地進行適宜性評價,并根據評價結果進行搬遷范圍、搬遷類型、安置選址和安置方式的確定,為科學編制規劃提供了重要的參考依據。
[1]孔雪松,劉耀林,鄧宣凱 等.村鎮農村居民點用地適宜性評價與整治分區規劃 [J].農業工程學報,2012,28(12).
P5[文獻碼]B
1000~405X(2016)~4~459~2
唐益培,張靜嬌,李晨露,工程師,研究方向為土地調查、規劃和土地開發整理設計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