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國棟 王保山
水均衡法在博斯騰湖大堿灘鹽礦礦床成因分析中的應用
■陳國棟 王保山
大堿灘鹽礦位于博斯騰湖東岸沙山外側,其西部、南部為沙山環抱,東部有少量沙丘,地勢略高于博斯騰湖常年平均水位。區域內無常年性地表水流,只有常年性洪流,據資料顯示礦區內潛水位年變幅0.2~0.4米,說明該礦區水轉化基本處于相對均衡狀態。根據地下水均衡原理,利用排泄量反求單項補給量,以獲得洪水補給量的估算值。并為礦床成因分析提供理論依據。
水均衡 大堿灘 成因 應用
均衡區包括大堿灘鹽盆全部范圍,東界和西界均與鹽盆東西界一致,即湖積砂與地表鹽殼的界線。呈長軸為北偏西—南偏東,北窄南寬的長條形,長軸與地下水流向基本垂直。長度8.8千米,短軸平均寬度2.4千米,面積21平方千米。以搜集到的氣象資料為依托,將2007年作為一個水均衡期。
根據本區水文地質特征和地下水補、徑、排條件,確定補給項為:①大氣降水入滲補給(Q降)、②東部湖積砂地下水徑流補給(Q徑入)、③自流井水人工補給(Q人工)、④凝結水入滲補給量(Q凝)、⑤季節性洪水入滲補給量(Q洪);排泄項為:①大氣蒸發排泄(Q蒸)、②地下水通過西部邊界向博湖方向徑流(Q徑出)。由此,建立均衡式:Q降+Q徑入+Q人工+Q凝+Q洪=Q蒸+Q徑出。
(1)大氣蒸發量(Q蒸):均衡區內共分布有兩種蒸發體:①潛鹵水(埋深一般0.5米);②浸漫地表的季節性洪水(滯留期按4個月計)。綜合其它地區均衡場觀測試驗結果,結合本區特點,蒸發量取值列于下表(※2007年6~9月,4個月蒸發量之和):

表1 大氣蒸發量計算參數
Q蒸=F×A=498.15×104立方米/年
(2)地下徑流排泄量(Q徑出):均衡區西界各項計算參數列于下表(其中地下水流向與計算斷面之間的夾角α=90°):

表2 地下徑流排泄量計算參數
Q徑出=K×I×B×H×sinα×365=1473立方米/年
(3)大氣降水入滲補給量(Q降):根據滲入系數的不同將均衡區分為潛鹵水分布區和粉質粘土分布區,根據收集的氣象及入滲系數,各區參數如下表:

表3 大氣降水入滲補給量計算參數
Q降=F·A·β=34.2×104立方米/年
(4)東界湖積砂地下徑流補給量(Q徑入):
均衡區東界各項計算參數列于表4(其中地下水流向與計算斷面之間的夾角α=90°):

表4 東界湖積砂地下徑流補給量計算參數
Q徑入=K×I×B×H×sinα×365=34.2立方米/年
(5)自流井人工補給量(Q人工):均衡區北部約8千米處鑿有自流井一眼,供鹽化廠化鹽用,井深86米,下有流量為230立方米/時的深井泵,每年春天連續開泵40~50天,其他時間全年靠自流,自流量4~5升/秒,這是唯一的均衡區外地下水轉化為地表水流往均衡區。經測算此井每年流入補給水量:Q人工=39.85×104立方米/年
(6)大氣凝結水入滲補給量(Q凝):
綜合其它干旱地區均衡試驗資料,結合本區巖性和地下水埋深,采用的凝結入滲量及其它計算參數見表5:

表5 大氣凝結水入滲補給量計算參數
Q凝=F×β=113.85×104立方米/年
根據本區均衡式,反求季節性洪水的單項補給量,求得結果為:Q洪=276.20×104立方米/年。
現將補給與排泄項各數據和各自所占比例進行統計,見表6:

表6 各項參數統計表
本文通過水均衡原理計算季節性洪水的單項補給量,可以解決水文地質等資料匱乏區域的補給問題,該方法較適用于補給途徑單一、排泄方式簡單且區域的水均衡分析,分析表6中計算結果,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①補給量中,以季節性洪水入滲補給為主,占到總補給量的一半以上,次為大氣凝結水。大氣降水入滲、地下徑流和自流井水的人工補給所占比例不大。
②排泄量中,地下徑流泄出所占比例甚微,可忽略不計。本區地下水幾乎全為大氣蒸發垂直排泄。
③流入大堿灘的地表和地下徑流,除蒸發外幾乎沒有其它出路,因此利于鹽分濃縮聚集,也就是說各種鹽類絕對處于正均衡狀態,獨特的地形條件及氣候因素是其石鹽芒硝礦成礦的重要因素。
[1]周鳳魁,范曉東,車睿."大井法"在礦坑涌水量預測中的應用 [J].技術與應用,2007.
[2]眭躍建,吳海霞,田建磊.烏勇布拉克鹵水礦床水鹽均衡計算方法 西部探礦(2006)增刊~0199~0.
[3]菜水庭,施鑫源.,地下水文學 [M].南京:河海大學出版社.1991.P124~129。
[4]周金龍.新疆地下水研究[M].鄭州:黃河水利出版社,2010.
P611[文獻碼]B
1000~405X(2016)~4~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