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大慶王彥軍張濤
(1濰坊市水利建筑設計研究院山東濰坊261205;2山東正元建設工程有限責任公司山東濟南250101)
三里莊水庫西副壩0+560~0+780壩基滲透變形評價
■付大慶1王彥軍2張濤2
(1濰坊市水利建筑設計研究院山東濰坊261205;2山東正元建設工程有限責任公司山東濟南250101)
本文對壩基粉質黏土與礫粗砂在兩種工況下的滲透變形進行分析,得出壩基粉質黏土滲透破壞類型為流土型,礫粗砂滲透破壞類型為管涌型或過渡型。在現有壩后地形地貌的前提下,壩趾出逸坡降均小于允許水力比降,壩基土層不會發生滲透破壞。
三里莊水庫 壩基 滲透變形
三里莊水庫位于諸城市南外環處,總庫容6912萬m3,興利庫容2334萬m3,控制流域面積240km2,是一座集防洪、供水、灌溉等多功能于一體的重點中型水庫。1999年8月12日該水庫遭受歷史罕見特大暴雨襲擊,日降雨量達640mm,占年平均降雨量750mm 的85.3%。水庫出現重大險情,西副壩坍塌、滑坡29處,長738m;裂縫31處859延米;管涌區兩片。同年9月進行除險加固,2005年8月通過主體工程驗收。1999年9月30日,山東水利學會科學技術咨詢服務中心對《諸城市三里莊水庫除險加固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進行評估,認為“西副壩壩基屬雙層結構,現有地質資料不足以說明實際發生的滲透變形、壩坡失穩的原因和壩基地震液化的可能性。應在收集有關地質資料的基礎上進一步分析論證。西副壩加固方案應在補充地質勘探資料后進行優化。”2009年2月20日~3月11日,國家審計署審計除險加固工程,發現初步設計階段沒有進行補充地質勘探,評估意見在《諸城市三里莊水庫除險加固工程初步設計報告》中沒有得到落實,該工程重點隱患沒有得到徹底消除。
本文分兩種工況對壩基滲透變形進行分析評價。
通過加固,西副壩壩頂寬15m,路肩綠化帶寬4m,防浪墻高0.95m,上下游坡比1∶2.5,壩后草皮護坡,壩前干砌塊石護坡,水體污染較輕。壩前漁塘數個,是由修建非常溢洪道開挖導流溝廢棄而成,單個東西長±85m,南北寬±40m。自南向北分布于整個壩前,只在0+780處附近因1999年出現管涌險情而填平植滿楊樹。
壩基分布兩層土,下伏泥巖。層①粉質黏土:黃褐色~深黃褐色,飽和,可塑,塑性指數14.8,黏粒含量平均17.4%,粉粒含量平均82.6%,滲透系數1.3×10~5cm/s,弱透水,近微透水,中等壓縮性。該層分布連續,層厚穩定,厚達9.10m~12.20m,平均厚度±10m,層底高程58.54m~60.61m,為壩基良好的相對隔水層。層②礫粗砂:淺黃褐色,飽和,標貫擊數平均34擊,呈密實狀態。在豎向上砂粒分布不均,上部呈中細砂狀,中部呈中粗砂狀,下部呈礫砂、礫石狀,礫石大者直徑達60mm,呈偏平狀。可取成柱狀巖心,含±5%的黏粒。該層分布連續,層厚穩定,厚達2.30m~3.80m,平均厚度±3m,層底高程55.04m~57.51m。滲透系數3.9×10~2cm/s,強透水等級。
壩基屬雙層結構,表層為黏性土,層厚±10m,其下為砂土,層厚3m余,下伏泥巖。滲透變形分兩種工況判析。
2.18·12特大暴雨管涌分析
1999年8·12特大暴雨,庫水位超過歷史最高水位,達到72.02m,超過警戒水位0.13m。12日10時~11時,在樁號0+780和0+560處壩后出現兩片管涌區,至14日12時30分管涌有所發展,15日7時西副壩出現縱橫向裂縫,局部壩段有滑坡跡象。若壩前無漁塘,壩基連續,表層黏性土厚達±10m,則只能發生層①粉質黏土的流土破壞。而管涌確已發生,唯一可能的原因是壩基表層土被破壞,庫水與層②礫粗砂承壓水連通,故在壩后的某些薄弱處發生管涌。壩前漁塘是由上世紀60年代初修建非常溢洪道開挖的導流溝廢棄而成,深3.36m,其時開挖深度3.8m~4.8m,經過近50余年的淤積,量測承壓水頭等于5.7m,則漁塘底粉質黏土最小厚度,即:

式中:γm—含水層以上土的飽和重度/(kN/m3);h—隔水層厚度/m;t—漁塘開挖深度/m;Pw—承壓水頭/kPa。
漁塘底粉質黏土飽和容重19.2kN/m3,計算得最小厚度須3.3m。ZK6處砂層埋深11.2m,則當時開挖導流溝時最小厚度等于3.95m,二者相差僅半m余,在當時施工及其后若干年的時間的某個時刻,將此0.65m的安全厚度破壞,由此成為8?12管涌的始作俑者。
針對西副壩邊界條件,按以下兩種工況進行壩基滲透變形分析評價。
2.2工況一:壩前漁塘保持現狀
邊界條件:①庫水與砂層承壓水連通(事實上已連通),主要在層②內滲流;②壩后表層黏性土被破壞,且安全厚度大于規范允許值。
(1)類型判別。層②級配連續,粗細粒的區分粒徑df:

式中:d70—小于該粒徑的含量占總土重70%的顆粒粒徑/mm;d10—小于該粒徑的含量占總土重10%的顆粒粒徑/mm。
通過計算(表1),壩基層②滲透破壞類型為管涌型或過渡型。

表1 壩前漁塘保持現狀壩基層②礫粗砂滲透類型判
(2)臨界水力比降。管涌型臨界水力比降據式:

式中:Jcr—臨界水力比降;Gs—土粒比重;n—土的孔隙率/%;d5、d20—分別占總土重5%和20%的粒徑。
通過計算(表2),平均臨界水力比降等于0.77。

表2 壩前漁塘保持現狀壩基礫粗砂臨界水力比降
(3)允許水力比降。三里莊水庫為諸城市的頭頂水庫,地理位置特別重要。安全系數取2.0,計算得允許水力比降等于0.39。在壩前漁塘保持現狀的情況下,礫粗砂允許水力比降等于0.39,乘以水的容重10 kN/m3,則向上的滲流力僅3.9 kPa,考慮承壓水頭,則滲流力也只有100 kPa(假設承壓水頭達近10m)。壩后表層黏性土厚達± 10m,上覆壓力達近200kPa,因此,不可能發生管涌。既使壩后開挖基坑,通過實測承壓水頭,只要保證基坑底的厚度大于規范的最小安全厚度值,同樣也不會發生管涌或突涌。
2.3工況二:壩前漁塘填平
邊界條件:①庫水只在厚這±10m的滲透系數極小的表層黏性土滲流;②壩后表層黏性土未破壞。
(1)類型判別。壩基表層粉質黏土的滲透變形破壞類型是流土。
(2)臨界水力比降。流土型臨界水力比降據式:

計算結果見表3。

表3 壩前漁塘填平壩基粉質黏土臨界水力比降
(3)允許水力比降。平均臨界水力比降等于0.98,安全系數取2.0,允許水力比降等于0.49。
(4)出逸坡降。據《水工設計手冊》第三冊,“不透水地基上均質土壩的滲流中的‘無表面排水的均質土壩’壩趾出逸坡降”公式:

式中:J—出逸坡降;m—壩坡坡率。
副壩下游坡比1∶2.5,出逸坡降等于0.40,小于允許水力比降0.49,因此,壩基表層粉質黏土不會發生流土破壞。
分兩種工況對壩基粉質黏土與礫粗砂進行滲透變形分析,粉質黏土滲透破壞類型為流土型,礫粗砂滲透破壞類型為管涌型或過渡型。在現有壩后地形地貌的前提下,壩趾出逸坡降均小于允許水力比降,壩基土層不會發生滲透破壞。
TV62[文獻碼]B
1000~405X(2016)~4~222~1
付大慶(1974~),男,碩士,高級工程師,研究方向為地質、巖土、土 (水)工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