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磊
(廣東省地質調查院廣東廣州510000)
廣東連州泛塘地區水系沉積物地球化學異常特征及構造控制分析
■賈磊
(廣東省地質調查院廣東廣州510000)
廣東連州泛塘地區處于郴州~懷集北東向斷褶帶及九峰諸廣山東西構造帶截接復合處,成礦條件有利。1:5萬大路邊水系沉積物測量顯示了較好Au、Ag、Sn、Bi等異常,對1:5萬異常進一步解析,圈定了泛塘AS04綜合異常,主要異常元素為Sn、Cu、Sb、Bi。結合異常查證工作開展與該區地層、構造解析、巖漿巖、已知礦化點的關系進行了研究,重點分析了影響研究區異常及礦化帶分布的兩期構造控制。
水系沉積物測量 異常特征 構造控制
區域構造與區域地球化學是控制成礦的基本要素,礦化常形成于周圍地質背景具有明顯變化的地段,這種變化表現在介質物質成分、結構構造、地球物理、地球化學信息等方面。元素地球化學異常是多種地質作用在時空上的反應,不同空間尺度勘查地球化學數據反映不同尺度的信息,同一空間尺度數據是不同規模異常疊加的結果。廣東大路邊地區區域地質調查和研究程度較低,特別是區域構造及礦產調查的資料欠缺,在大路邊地區開展1:5萬區域地質礦產調查和1:5萬水系沉積物地球化學測量,獲得了各類地質、地球化學參數,圈定了綜合異常對本區的找礦工作具有良好的指示意義。本文通過對水系沉積物測量數據的分析,對水系沉積物地球化學異常與該區地層、構造、巖漿巖、已知礦化點間的關系進行了研究。
1.1區域地球化學參數統計
對區域水系沉積物元素含量進行地球化學參數統計(表1),總結其分別特征為:除La元素外其余各元素平均含量均高于區域平均值,整體處于區域高背景場。
其中Au、Ag、Sn、Hg、As、Bi元素在研究區顯示既有很高的濃集系數又有大的變異系數,與區內富集成礦帶、礦化點吻合;Cu、Pb、Cd、Sb其濃集系數較高,變異系數較大,表明具備高背景場物質來源較為富集的特征,又存在較強的后期疊加改造富集特征,易于成礦。
1.2異常特征
1:50000水系沉積物測量在泛塘地區圈出了以Sn、Cu、Sb、Bi為主的多元素組合異常AS04,AS04呈北西向展布,濃集中心面積大,異常總長度約3km,寬約2km,主要異常元素組合為Sn、Cu、Sb、Bi、As、Pb、Zn、Ag、Au(表2),其中 Sn、Cu、Sb、Bi等元素異常強度高、內帶極發育;各元素高值點吻合好,異常套合極好,異常規模及襯度以Sn居首,濃集中心突出明顯。在濃集中心內化探異常與研究區黝銅礦、錫石、藍銅礦、孔雀石、毒砂等礦化套合較好。根據區內成礦地質條件和異常類別劃分原則,該異常為甲2類異常2。

圖1 廣東連州泛塘地區大路邊幅水系沉積物異常剖析圖

表1 廣東連州泛塘地區大路邊幅水系沉積物地球化學參數統計
2.1巖石地層
區內出露地層有上古生界石炭系、二疊系及中生界白堊系,從老到新為:
下石炭統連縣組(C1l)、石磴子組(C1s)、測水組(C1c)、梓門橋組(C1z),上石炭統大埔組(C2d)、黃龍組(C2hl)、船山組(C2ch)、下二疊統棲霞組(P1~2q),中二疊統茅口組(P2m)、童子巖組(P2t),下白堊統長壩組(K1c)。石炭系地層主要為碳酸鹽巖夾少量含煤碎屑巖,二疊系地層下部以硅質巖為主,上部為含煤碎屑巖,白堊系地層為紫紅色鈣質、鈣屑碎屑巖等。
2.2構造
本區處于大東山巖體與西山巖體之間,郴州~懷集北東向斷褶帶及九峰諸廣山東西構造帶截接復合處。區內主要褶皺、斷裂及侵入巖體的分布,均與上述兩期構造有關。
2.2.1褶皺
(1)黎水—塝水倒轉背斜:位于本區南側,褶皺樞紐走向北東東,軸面傾向南南東,于塝水附近向東傾伏。北側倒轉翼次級褶皺、斷裂及侵入巖株發育,錫銅多金屬礦化普遍。
(2)三托坪倒轉背斜:位于三托坪高地~538洼地一帶,樞紐走向北北東傾覆南南東,軸面傾向南東東。沿核部,錫銅礦化較強,形成了泛塘錫、銅、銻、鉍異常礦化區。
(3)泛塘向斜:位于泛塘附近,褶皺樞紐走向北北東,兩翼均被走向斷層破壞。

表2 泛塘研究區綜合異常參數統計表

連州泛塘異常礦化區外圍構造綱要圖
2.2.2斷裂
區內斷裂有北北東向高角度逆斷層、近東西向逆沖斷層及北東向、北西向次級斷裂四組,共計49條。以北北東及近東西向兩組規模最大,北北東向為高角度逆斷層,傾向東或南南東,沿斷裂巖石擠壓破碎,常形成斷層磨礫巖帶,并錯斷早期近東西向斷裂,斷裂相交處有斑狀花崗巖巖株出露。近東西向為逆沖斷層,傾向南,石炭系碳酸鹽巖上覆二疊系碎屑巖之上,巖石擠壓破碎,多見白云巖構造角礫。
2.2.3巖漿巖
(1)三托坪花崗巖株(γmf):為一向南分叉形狀不甚規則的小巖珠,出露面積約0.03平方公里,向南南東傾,往北西西超覆,與黃龍組呈侵入接觸關系,外接觸帶偉晶巖脈發育,矽卡巖化、大理巖化普遍,為本區主要錫、銅異常礦化區。
(2)塘仔沖巖株(γp):巖性為肉紅色斑狀黑云母二長花崗巖,出露面積約1平方公里,與二疊系及石炭系地層呈侵入接觸關系,蝕變巖石中含星點狀及細脈狀孔雀石及藍銅礦。
(3)馬占巖株(γπ):巖性為花崗斑巖,出露面積約0.55平方公里,為長軸近南北向的橢圓形,與二疊系及石炭系地層呈侵入接觸關系。
除上述三個巖株外,區內仍有其他小侵入巖株,如泛塘錫、銅、銻、鉍異常礦化區內有英安質流紋斑巖、偉晶巖脈生成,山洲附近有小花崗斑巖及斑狀花崗巖巖株,觀頭洞西還見石英斑巖呈巖株或巖枝侵入到白堊系紅層中。
綜上所述,本區主要經歷兩期構造運動,處于兩期構造疊加的斷裂巖漿巖侵入帶,印支構造期為近南北向的地質主應力,形成近東西向的褶皺和壓性斷裂;燕山構造期為北西西~南東東向的地質主應力,相應的形成北東東向褶皺與壓性斷裂;在上述兩個方向的地質主應力下,同時又有北東向及北西向的壓扭性斷裂形成;兩組主要壓性結構面的截接復合部位,控制著本區巖漿巖株的分布。
巖漿沿兩組主要壓性結構面交接形成的空間,自東或南東往西或北西上升侵入,故巖體一般向西或西北超覆,向東或南東隱伏于地下。正是兩期構造的復合部位,其各級裂隙構造有利于熱液礦脈的形成。礦化帶及異常展布均受巖株制約,受北西向構造控制多呈北西或北北西向近等軸狀延伸,但區域上侵入巖株受北東向構造控制,呈北北東向展布,各異常及礦化帶總體呈北北東向展布。
F407.1[文獻碼]B
1000~405X(2016)~4~2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