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飛
【摘要】語文是一門基礎學科,從我們聽話說話開始,就如影隨形陪伴著我們的學習和工作。然而,受當前的功利及實用主義思想的影響,再加之高中階段學生學習壓力增大,使得一部分同學對于語文學科在認識定位、學習方法等方面在思想認知上產生了一定成都偏差和誤區,由此對日常的語文學學習造成一些負面影響。文章中主要通過羅列所帶的學生中所表現出來的對語文學科的不良認知傾向,剖析其產生原因,從教學方法,心理糾正,習慣養成,效果評測等方面加以糾正及引導。
【關鍵詞】學習觀 心理認知 高中語文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6-0041-02
從我們會聽人講話,與人交流開始,我們就在學習或運用語文了。進入學校之后,我們把語文作為一門主要學科來學習。然而在目前的教學過程中發現,不少學對語文的學習在思想上消極,更多的是應試應付,先就目前學生對于語文學習中的一些不良認知進行分析,探討一些引導方法。
一、主要誤區
筆者曾通過對所帶的2014,2015兩級理科班200多名語文成績不佳的學生進行交流,從中發現,有的是學習方法不當,有的是基礎薄弱,但更多的則是對語文這門學科的定位在認識上存在一定的誤區這些認知誤區分別表現在思想認識上、學習方法上和心理認知上,其具體表現為:
1.思想認識上的誤區
在他們看來,語言文學似乎注定只能與貧窮、失意、清苦為伍。因而在語文學習過程中,顯得十分消極。課堂上萎靡不振,作業老師不檢查,就不能完成,學習效果差。
2.學習習慣、方法上的誤區
在他們眼里,語文學習似乎做足表面功夫就夠了,他們認為,閱讀、寫文章的學習就應當是文學大家那樣豪放而不拘小節、“大丈夫只掃天下,何足掛齒一屋”。因而,這些同學歲雖然語文基礎扎實,知識面廣但閱讀能力不強,表達上用語不夠規范,缺乏層次;寫作答題是文面卷面潦草,遺筆掉點,低級錯誤不斷。以致則學習過程中往往事倍功半。
3.心理認知上的誤區
在他們心目中,學好語文似乎如登天一樣難。語文課似乎只是那些性格開朗,口齒伶俐同學展示自我的的舞臺,自己缺少學好語文條件。他們自卑、怕說錯話而受到其它同學們的嘲笑,所以只是破罐子破摔,聽天由命,學習過程中表現被動。
二、原因分析
1.思想認識狹隘、極端
對傳統文化和部分近現代史的理解狹隘、片面,尤其是對文學在文化發展中的價值、文學對社會文明的貢獻不能正確認識,對文字語言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沒能深刻的領會,對一些文學著作不能正確的理解,對某一特定歷史時期不能正確的對待,造成認識上的淺陋、狹隘,進而影響到個人的價值觀和學習觀。此外,當前社會人心浮躁,物質利益至上的環境也使得部分學生心中功利思想在作祟,只看到現實物質對社會發展,對國家強弱與否起到的作用卻理解不到精神文化在社會在國家發展中價值,只注意到物質在個人生活中,發展中的作用卻看不到思想,文化在人生發展中的重要意義。
2.對學習方法、習慣方法認識上存在偏差
眾所周知:高中語文學習相比初中、小學語文學習上的差異主要體現在:內容上,高中語文幾乎包括不同社會各個時期的各類作品。理解歸納、文學鑒賞以及語言的運用等能力,都在學習范圍之內知識性更強,系統性更強;在方法上,初中語文學習的要求較注重學生感性的認識和積累,高中語文學習的要求已上升到能夠對有關內容進行知識性、系統性的理解和領悟,將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將文本中的問題通過知識體系解決。
3.缺乏信心、思想消極
在學習過程中,部分同學表現消極,對語文學習缺乏信心,不能正確認識自己。受制于薄弱的基礎,擔心自己不夠聰穎的天資,致使一部分同學對語文學習心存畏懼,對于學習過程中出現的疑難問題未能很好地解決;對學習過程中出現的挫折、失敗不能正確面對,只看中先天因素,不去在主觀上的努力,刻苦學習去彌補先天商河基礎上的差距。
4.老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不當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產生不良的認知傾向,與社會,與學生自身的個性、價值觀乃至學習觀有很大關聯,同時作為對學生學習成長中的引領人—老師也有難以推卸責任。
三、疏導方法
針對以上的心理誤區,作為老師就必須加以清醒認識并加以引導糾正。《新課程標準》強調:”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高中語文課程應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使學生具有較強的語文應用能力和一定的語文審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為終身學習和有個性的發展奠定基礎。”同時強調:“高中語文還應體現高中課程的共同價值,重視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正確導向,充分發揮本課程的優勢,促進學生整體素質的提高”。
參考文獻:
[1]《語文新課程標準》教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