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浙江省經濟體制改革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
2015年浙江省經濟體制改革形勢分析報告(下)
浙江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浙江省經濟體制改革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
(接上期)
(一)進展與成效
縣域經濟體制綜合改革全面實施。全面總結推廣海寧、平湖、德清、柯橋、諸暨等試點經驗,出臺《關于全面開展縣域經濟體制綜合改革的指導意見》,在全省所有縣(市、區)全面建立以“畝產效益”為導向的資源要素差別化配置、正向激勵與反向倒逼相結合的產業結構調整、城鄉一體化發展、鼓勵和吸引民間資本進入重點領域、企業投資項目高效審批制度等制度。全年淘汰落后產能涉及企業2000多家,累計整治淘汰“低小散”企業(作坊)2.2萬家,盤活存量建設用地11.3萬畝,單位GDP能耗和水耗分別減少4%和5%左右。在2015年全國百強縣名單中,浙江共有18個縣上榜,其中慈溪、義烏居前十強。
不動產統一登記制度改革全面推進。出臺《關于加快推進全省不動產統一登記工作的通知》,建立省不動產登記工作聯席會議制度,成立省國土資源廳不動產登記局和不動產登記服務中心,制訂下發了不動產登記相關業務規范和技術標準。在義烏市開展不動產統一登記試點工作,頒發了全省第一本不動產權證書。截至去年底,省市縣三級不動產登記職責機構整合全面完成,共頒發不動產權證書和不動產登記證明2萬余份。
地方金融制度加快創新。首批兩家民營銀行試點先后開業,義烏、紹興、舟山市3家民營銀行籌建方案已經上報國務院。組建浙商轉型升級母基金、“浙民投”和浙商成長基金等機構。推動企業債券融資發展,新發行企業債券21支,募集資金250億元。推動上市公司并購重組及企業股改上市,全省新增股份制企業980家,新增41家境內外上市公司。推進互聯網金融規范發展,出臺《浙江省促進互聯網金融持續健康發展暫行辦法》,籌建互聯網金融聯盟理事會。溫州發布金融綜合改革“新十二條”,寧波保險創新、麗水農村金融、上虞防范企業融資風險等試點取得實質性進展。

圖表8 浙江境內上市公司數量
價格收費市場化形成機制不斷健全。修訂實施《浙江省定價目錄》,政府定價項目減少48%。取消、免征、降低部分涉企行政事業性收費和經營服務收費,向社會公布行政事業性收費和政府定價的涉企經營服務收費目錄清單。繼續推動水、氣價格階梯制度改革,全省31個設市城市全部實行居民階梯水價制度,25個通氣城市中已有19個城市建立居民階梯氣價制度。降低燃煤發電上網電價和工商業用電價格,從4月20起,燃煤電上網電價每千瓦時降低2.7分,工商業除中小化肥用電外每千瓦時降低0.84分。大幅降低非居民天然氣門站價格,城市門站價格平均每立方米降低1.08元。
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制度不斷深化。擴大排污權交易標的,活躍二級市場,將氨氮和氮氧化物兩項約束性指標納入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范圍。推進排污權市場化建設,出臺《浙江省儲備排污權出讓電子競價程序規定(試行)》,研發全省統一的電子競價平臺。探索建立以環保財政專項資金為主,鼓勵金融機構、第三方機構參與排污權基金運作機制。自試點以來,全省累計開展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24747筆,金額50.65億元,占全國總額的2/3以上,555家排污單位通過排污權抵押獲得銀行貸款145.07億元。

▲在全省所有縣(市、區)全面建立以“畝產效益”為導向的資源要素差別化配置、正向激勵與反向倒逼相結合的產業結構調整、城鄉一體化發展、鼓勵和吸引民間資本進入重點領域、企業投資項目高效審批制度等制度
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成效明顯。推進失信黑名單制度建設,已在“信用浙江”網公示10大領域失信黑名單,涉及78家企業和495人。依托浙江政務服務網,推進省公共信用信息服務平臺建設,逐步將行政處罰結果信息納入全省統一的社會信用數據庫,入庫法人和其他組織249萬家,入庫戶籍和部門流動人口5612萬人。積極推進信用立法工作,完善《浙江省公共信用信息征集使用條例(草案)》。深化各領域信用查詢應用,企業信用記錄日均查詢量超過10萬次。
(二)試點與突破
溫州民商銀行正式開業運營。2015年3月26日,繼深圳前海微眾銀行、上海華瑞銀行之后,溫州民商銀行成為第三家正式開業的民營銀行。溫州民商銀行注冊資本20億元,股東總數為13家,由正泰集團和華峰氨綸擔任主發起人,業務范圍包括吸收人民幣存款、發放人民幣貸款、辦理國內結算以及票據、債券、銀行卡等。到2015年底,該行各項存款余額接近8億元,各項貸款余額7億元,實現微利1000萬元左右。
義烏市率先推行出租車行業市場化改革。有序放開出租汽車市場準入和數量管控,通過公開搖號招選,新增5家出租車營運公司。逐步取消出租汽車營運權有償使用費,從2015年開始有償使用費由每輛車1萬元降至5000元,2016年起全部取消。試水“互聯網+出租車”新模式,鼓勵傳統巡游出租汽車使用網絡預約出租汽車信息平臺服務,并對網絡預約出租汽車在車輛檔次、運價、經營方式等方面進行規范。實施“以出租車經營權換出租車公司股權”,允許原出租車約定承包人以原車輛換算成股份,入股新成立的出租車營運公司。
嘉興市深化工業用地市場化配置綜合改革試點。創新差別化供地方式,對符合規劃的堆場、倉儲、標準廠房、養老設施等項目及短期產業用地實行租賃方式供地,對用地單位建設情況和投產初始運行情況進行3+5+X分階段驗收考核。探索實施差別化地價政策,根據是否符合產業導向,對土地評估價進行一定程度的下浮或者上浮。創新彈性出讓年限制度,按照不同產業類型和特點,靈活設定10年、20年、30年、40年、50年不等的工業用地出讓年限。實行合同多方監管,土地出讓方、受讓方、屬地監管方共同簽訂畝均投入產出協議書,將投資強度、畝均銷售和畝均稅收、違約責任認定和處理意見納入土地出讓合同進行管理。2015年,全市簽訂工業項目畝均投入產出協議書188份,涉及土地面積5887畝。
遂昌縣率先啟動自然資源資產審計試點。遂昌縣圍繞“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目標,發布了全省首個《鄉鎮(街道)黨政主要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責任審計操作規程(試行)》,通過構建指標體系、開展量化評分、突破常規審計方法等手段,率先把自然資源資產納入鄉鎮(街道)主要領導干部責任審計。指標體系包含環境、土地(礦產)、水、森林、農業等五大類資源指標和生態環境質量公眾滿意度指標共35項,其中涉及“綠水青山”的指標包括21項,通過比較實際結果與評價標準進行量化計分。審計取證采用現場采樣、拍照攝影、問卷調查、函證查詢等審計方法,并與檢查、分析等傳統審計方法相結合。目前該縣已基本完成試點工作并出具第一份包含“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管理和生態環境保護職責”的審計報告。
同時應該看到,政府主導資源配置現象依然存在,價格信號失真、市場機制扭曲等問題仍較普遍,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尚未充分發揮。下階段,要以縣域經濟體制綜合改革全面推開為切入口,全面深化水電氣、土地、金融等資源要素改革,加快“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相關改革,進一步增強微觀市場主體活力。
(一)進展與成效
以“三權到人(戶)、權跟人(戶)走”為核心的農村產權制度改革深入推進。出臺《關于開展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的意見》,推進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試點。推進宅基地確權登記發證工作,全省符合條件的宅基地登記發證率達到90%以上。全面完成村經濟合作社股份合作制改革,共量化經營性資產1151億元,界定社員股東3527萬人。加快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建設,全省7個市、64個縣、697個鄉鎮建立了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使“死產”變“活權”,“活權”生“活錢”,為集體經濟增收20%以上。擴大“三權”抵押貸款試點范圍,全省分別有33個和51個縣(市、區)開展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和農房抵押貸款業務。在全國率先探索開展農村“三權”保證保險貸款試點,并在桐鄉市啟動試點。
戶籍制度改革穩步推進。成立省戶籍制度改革工作領導小組,省政府出臺《關于進一步推進戶籍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開展戶籍制度改革試點,11個設區市試點方案已獲省政府批復,德清、平陽等11個縣(市、區)已完成試點,湖州基本完成試點,金華、臺州、麗水、舟山等4個市已在全市面上推開。開展《浙江省流動人口居住登記條例》立法修訂,推進居住證制度改革。
生產、供銷、信用“三位一體”改革全面啟動。完成生產合作、供銷合作、信用合作“三位一體”農民合作經濟組織體系“1+X”改革方案頂層設計,7個試點縣基本構建縣、鄉鎮兩級農合聯組織體系,共吸納會員8715個,組建農民資金互助會31家。啟動“三位一體”農民合作經濟組織體系第一批20個推進縣試點。
小城市培育試點和中心鎮發展改革深入推進。成功召開全省小城市培育試點工作現場推進會,舉行了織里鎮小城市培育試點重大項目集中開工儀式,總投資325億元的55個小城市培育試點重大引進項目進行了集中簽約。啟動第三批小城市培育試點的謀劃工作。成功爭取湖州市等8個單位列為國家發改委中小城市綜合改革試點。天臺平橋鎮等6個省級中心鎮列入國家建制鎮示范試點。成功舉辦小城市培育高峰論壇,發布小城市培育8種典型模式及推廣機制研究成果,贏得全國人大常委、財政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民建中央副主席辜勝阻的高度肯定。
政策性農業保險制度創新完善。推進農業保險立法,《浙江省實施<農業保險條例>辦法》出臺實施,成為全國首個地方版農業保險規章。推進農業保險產品創新,在全國率先啟動茶葉低溫氣象指數保險、楊梅采摘期降水氣象指數保險,新開發湖羊、蘑菇、水蜜桃、茶葉、楊梅、草莓等地方特色險種,全省險種合計46個,成為全國險種最多的省份之一。推進農業保險模式創新,在全省推廣生豬保險與無害化處理聯動模式。全省政策性農業保險參保農戶447.7萬戶,比去年新增42萬人,保費規模8.9億元,同比增長12.5%,為12.34萬戶受災農戶賠付5.5億元。

圖表9 浙江省農業政策性保險險種數量
(二)試點與突破
德清縣敲響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使用權拍賣“第一槌”。德清是全國33個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改革試點縣(市、區)之一。2015年9月,洛舍鎮砂村村20畝村級集體土地以957萬元起拍,在4名競買人的爭奪下,最后以1150萬元的價格成功出讓40年使用權,規劃用途為商業服務業設施用地。依照試點實施方案,繳納土地增值收益調節金后,砂村村集體可獲得拍賣總價的68%。
義烏市探索開展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義烏市研究出臺了宅基地制度改革三年實施計劃,起草了《義烏市農民住房財產權抵押貸款試點管理辦法(試行)》等七個配套政策,逐步建立起“依法公平取得、節約集約使用、自愿有償退出、權利權能完整”的宅基地制度體系。去年12月27日,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第十八次會議決定,授權59個縣(市、區)為農民住房財產權(含宅基地使用權)抵押試點,義烏市成功入選。翌日上午,義烏市發放了農民住房財產權抵押貸款的第一單。
嘉善縣創新“三權三抵押”制度。針對長期來農民財產權益無法變現難題,嘉善推出全省首批融農村集體經濟股權、農民住房財產權、土地承包流轉經營權“三權”為一體的綜合產權抵押產品,并在涉農金融機構全面推開,最大程度放大了農村產權抵押存量。為降低政策風險,嘉善建立了“由點到面、信用評估、風險兜底、股權回購”機制,依托金融機構實施貸前調查,設立1000萬元的風險補償金且建立股權集體回購和社員定購機制,形成了源頭先行控制、風險全程把控的防范體系。改革顛覆了固有的信貸模式,具有“無需擔保、利率優惠、方便快捷”三大優勢,相比一般貸款優惠幅度達20%。截至2015年底,全縣累計發放抵押貸款172筆,金額突破2億元。

圖表10 嘉善縣農村集體經濟股份合作制改革模式路徑圖
湖州市在全省率先完成戶籍制度改革。2015年12月25日,湖州正式實施常住人口戶口性質的數據轉換,取消“農業”和“非農業”戶口性質差別,統一登記為居民戶口。從2016年1月1日起,湖州市啟用新的公共配套政策,不再設定新的戶口遷移控制區域,在醫療、教育、公共衛生、養老保險等城鎮基本公共服務方面,所有湖州居民享受同等權利。對進城鎮落戶的農村居民,嚴格執行“農村利益可保留,城鎮利益可享受”的基本要求。
開化縣創新推進“多規合一”試點。2014年8月,開化被國家發改委等四部委確定列為全國28個“多規合一”試點縣市之一。開化縣立足重點生態功能區定位,研究制定了規劃體系、空間布局、基礎數據、技術標準、信息平臺和管理機制“六個統一”為目標的改革方案,把縣域50.8%的面積劃為生態空間,并制定了體現綠色發展的考核評價體系,消除了各類規劃空間分區矛盾,促進空間資源合理配、優化配、高效配。2015年全縣共有105個重點項目開工復工,完成投資88.3億元,加快向“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道路邁進。
同時應該看到,人的城市化依然滯后于土地的城市化,農村各類產權活權的渠道和機制還有待拓展,中心城市、都市圈輻射帶動能力依然不強。下階段,要聯動推進農村“三權”和戶籍制度改革,加快國家新型城鎮化和中小城市綜合改革創新,健全大中小城市協調發展機制,為完善城鄉一體化新格局提供制度保障。
一批國家級改革試點獲批設立。經積極爭取,一批新試點獲國務院及國家相關部委批復實施。包括:中國(杭州)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杭州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義烏市國內貿易流通體制改革發展綜合試點、海寧市市場采購貿易方式試點、德清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使用權流轉試點、義烏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臺州小微企業金融服務改革創新示范區和民間投資創新綜合改革試點等等。各試點地區按照國務院及部委批復,突出重點先行先試,認真制定實施方案及相關配套政策,力爭早出成效。
一批省級改革創新試點布局落子。按照“少而精”“少而特”的要求,省政府謀劃了一批具有針對性、典型性、示范性的地方改革試點,浦江縣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仙居縣域綠色化發展改革、桐鄉國家互聯網創新發展試驗區、蕭山區民營經濟轉型升級、濱江區科技體制改革、嘉善縣大眾創業驅動、天臺縣省級旅游綜合改革等試點等,均先后獲省政府批復實施,全省聚焦“五大發展”理念的體制機制創新試點布局基本成型。
一批新的改革試點正在申報謀劃。為適應發展需求和基層實際,一批具有針對性、典型性、示范性的改革試點正抓緊謀劃。主要包括寧波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舟山自由貿易試驗區、烏鎮國家互聯網創新發展試驗區、諸暨市投融資體制改革試點等等。改革的廣度和深度進一步向縱深推進,各區域、各領域改革試點先行、全面播種、次第生花的局面正在形成。

圖表11 2015年新批復的經濟體制改革主要試點
同時應該看到,一些試點的政策配套尚需加強,一些試點的頂層協調仍顯不足,還有一些試點受到現行法律法規的限制難以突破,面上的示范帶動還有較大空間。下階段,要切實抓好各類試點的督查和評估,同步建立健全試點聯動協調機制,確保試點早出成效、可復制、可推廣。
2016年是“十三五”規劃的開局之年,也是推進結構性改革的攻堅之年,更是浙江向更高水平全面小康社會邁進的關鍵之年。要以“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為統領,按照“干在實處永無止境、走在前列要謀新篇”的要求,堅持問題導向、需求導向、績效導向,以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加快培育形成新的增長動力為重點,以深化要素配置市場化改革為抓手,深入推進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著力形成有利于踐行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的體制機制,為建設物質富裕精神富有現代化浙江、建設美麗浙江創造美好生活提供體制機制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