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黨組成員、副主任 陳建忠
特色小鎮建設:浙江經濟轉型升級模式的新探索
浙江省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黨組成員、副主任 陳建忠
今天我們正在推進建設的特色小鎮既非行政概念,也非工業園區概念,而是浙江創新發展的新戰略,是推進經濟轉型升級模式的新探索。要圍繞創特色、補短板、優環境,高質量建設特色小鎮
目前,全省經信領域特色小鎮創建對象和培育對象共63個,約占全省總數的一半(48.5%),實現了全省特色小鎮固定資產投資的60.6%、特色產業投資的60.1%、規上工業主營業務收入的78.3%、限額以上服務業營業收入的55.1%,取得了積極成效,已經成為全省特色小鎮建設的主戰場和主陣地。
改革開放三十幾年來,浙江小城鎮建設走在全國前列,其中影響比較大的就有被稱為“中國第一農民城”的蒼南縣龍港鎮。這是起步于農村工業化,形成塊狀經濟,推動縣域經濟發展的浙江特色的城鎮化道路。而今天我們正在推進建設的特色小鎮既非行政概念,也非工業園區概念,而是浙江創新發展的新戰略,是推進經濟轉型升級模式的新探索。那么“新”在哪里呢?
助推產業轉型升級的新平臺。產業結構演進過程一般是工業化初期以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工業化中期以資本密集型產業為主,工業化后期和后工業化階段以知識技術密集型產業為主。浙江已經到了工業化中后期,提出特色小鎮建設的著眼點和突破點就是發展知識技術密集型產業,推動傳統優勢產業首先在特色小鎮實現轉型升級。對輕工類的勞動密集型產業,推動引導它向時尚產業轉型發展。發展時尚產業,就要注重發展設計、工藝、品牌和網絡營銷,把勞動密集型產業變成知識技術密集型產業。同樣,絲綢、黃酒等歷史經典產業,就要注重工藝的傳承、文脈的延續和底蘊的挖掘,引入現代元素與歷史人文元素進行有機結合、融合發展。當前,發展信息經濟、高端裝備制造等新興產業特色小鎮是浙江色小鎮建設的重中之重,也是推進浙江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著力點。我們要把特色小鎮建設成為全省新經濟發展的示范引領區,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先行區和示范區。
打造特色產業生態的新舉措。特色小鎮建設重在打造特色產業的生態。產業生態一般有前端、中端和后端,沿產業鏈一體化發展,除此之外,還有人文、旅游等其他功能要素的疊加,構成一種產業的生態圈。目前浙江不缺產業,缺的是產業的生態,尤其缺的是特色產業的生態。浙江許多傳統產業始終處于低端的加工生產環節和單一制造為主的形態,沒能形成生態型的產業體系。如果我們的產業還只是停留在制造環節,是不可能形成產業生態的。因此,要通過特色小鎮建設,來增強對上游的設計研發和下游品牌營銷的結構性功能,在這個基礎上再疊加一些人文旅游的功能,形成特色產業的生態。
孵化推進“雙創”的新搖籃。在不同發展階段,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主體力量是不同的。上世紀80年代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解放的是農民的生產力;90年代解放的是鄉鎮企業的生產力,臺州、溫州等地股份制改制,誕生了今天浙江許多像魯冠球、宗慶后等知名的企業家;2000年后解放的是民營企業的生產力,這一時期誕生了很多民營企業家;到現在這個階段,我們要解放的是科技人員的生產力,其標志是今年11月中辦國辦下發的《關于實行以增加知識價值為導向分配政策的若干意見》。這也是目前我國正在興起的第四次創業浪潮。浙江曾經在農民創業時代取得了輝煌的成績,現在進入新一輪科技人員創業時代,賦予了特色小鎮建設新內涵和新使命。特色小鎮是孵化器和加速器功能的疊加,正在形成“知識+資本+經營+管理”的創業創新生態,逐步建立起民營資本與新興產業的對接機制,為有夢想的人到小鎮來創業創新提供一把“芝麻開門”的鑰匙,成為科技人員等高素質人才創業創新的天堂,成為創新型創業的啟動器和發射器,成為放飛夢想、追逐夢想、實現夢想的地方。

▲特色小鎮是孵化器和加速器功能的疊加,正在形成“知識+資本+經營+管理”的創業創新生態,建立起民營資本與新興產業對接機制,為有夢想的人到小鎮來創業創新提供一把芝麻開門的鑰匙,成為科技人員等高素質人才創業創新的天堂,成為創新型創業的啟動器和發射器,成為放飛夢想、追逐夢想、實現夢想的地方
引進集聚高級要素的新高地。目前浙江經濟發展正處于新舊動力轉換階段,正在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在不同發展階段,資源要素的重要性會發生變化,其關鍵的主導要素會發生轉變。動力轉換過程其實就是從初級要素逐步向高級要素轉變升級的過程。過去三十幾年的發展,浙江依靠低端勞動力、土地、原材料等初級要素形成的低成本制造優勢,正向依靠研發、設計、品牌、數據等高級要素形成的新競爭優勢轉變。建設特色小鎮的目的就是引進、培育和集聚人才、技術等高級要素,打造新舊動力的轉換器,加快推進新舊動力轉換,增強新動能,成為區域經濟轉型升級的新引擎。
探索新型城市化的新路徑。特色小鎮相對獨立于市區,一般位于城鄉接合部。特色小鎮建設是工業化后期、后工業化時期推進新型城市化、發展區域產業經濟的新戰略、新思路。時任省長李強曾講,特色小鎮是浙江特色產業、新型城市化與“兩美浙江”建設碰撞在一起的產物。在城市與鄉村之間建設特色小鎮,就是要在功能的集聚與擴散之間找到最佳平衡點,在城市化與逆城市化之間找到最佳平衡點,在生產、生活、生態之間找到最佳平衡點,將其建設成為“產、城、人、文”四位一體,具有產業、旅游、文化、社區等功能疊加的新型城市空間、新型社區。這樣的特色小鎮,就是人們所期待的都市工業發達的衛星城和令人向往的田園城市。今后在特色小鎮工作與生活,會是最讓人羨慕的理想追求,也會成為浙江新型城市化的一道亮麗新風景。
特色小鎮建設從去年開始啟動,至今才一年多時間,現正處在起步推進之中,取得的成績是有目共睹的,當然也還存在不少問題和困難。
產業有效投資不大。一是有些特色小鎮特色產業投資額占比不高。據統計,全省有15個特色小鎮2015年特色產業投資所占比重低于50%,離規定要求的70%差距較大。7個歷史經典小鎮2015年總投資額為71.51億元,特色產業投資額實際僅為19.42億元(占比27.16%)。并且現有投資以基礎設施為主,產業項目還不多。二是有些特色小鎮民間投資占比不高。2015年小鎮完成民間投資共245.1億元,占總投資的比重為51.28%,低于全省固定資產投資中民間投資60.41%的比重。民間投資項目相對較少。
高端要素集聚不足。一是大企業大項目不多。2015年特色小鎮億元以上產業項目143個,僅為總開工項目的25.76%。龍頭企業入駐不多。6個高端裝備制造小鎮,共入駐企業434家,但總部企業只有12家(占2.76%),亟需引進具有行業影響力的龍頭企業。二是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偏少。6個高端裝備制造小鎮,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只有32家(占其入駐企業數比例為7.37%);專利擁有量為557件,僅與湖州絲綢小鎮入駐59家企業的專利數持平。三是研發機構和高級人才引進不多。除杭州、寧波外,其他地區吸引高端人才較困難。
產業生態形成不夠。一是有些特色小鎮產業形態單一。這些小鎮一般是由傳統工業園轉變而來,仍然停留在生產加工環節,注重申報包裝“爭帽子”,新瓶裝舊酒,不注重打造特色產業生態。二是個別特色小鎮不注重培育特色產業,熱衷于招商引資,搞產業拼湊、項目組合,成為變相的產業地產、搞招商引資的載體。三是有些特色小鎮“三生”不是融合而是拼盤,把產業、旅游、文化和社區四大功能僅做簡單的機械加法。
配套設施建設不齊。一是“多規合一”問題突出。空間規劃與產業規劃、社區規劃與旅游規劃存在“四張皮”現象,不同程度存在不銜接不融合的問題。二是重項目投資輕配套設施建設。每個特色小鎮基礎設施投資估計平均在10億元以上,建設周期長,短期內政府投入壓力較大。一些特色小鎮配套基礎設施投資建設明顯滯后。三是特色小鎮“六宜”(宜業、宜居、宜商、宜教、宜研、宜文)環境建設尚未同步推進,彼此間很不平衡。
以上這些問題是建設中的問題、推進過程中的問題,需要我們引起重視,采取有力措施,認真加以解決和改進。
下一步高質量建設特色小鎮的工作著力點,要圍繞以下三個方面縱深推進。
創特色。特色是小鎮的核心元素,產業特色是重中之重。找準特色、凸顯特色、放大特色,是小鎮建設的關鍵所在。每一個特色小鎮要形成特色,不能千篇一律,不能千鎮一面,要注重培育和形成產業特色。按照主攻高端產業、主攻產業高端的原則,落實產業“特而強”的要求,深入謀劃發展標志性的細分產業、標志性的細分市場和標志性的細分領域,實施針尖戰略,把小鎮產業打造成為全國甚至全球獨樹一幟或獨一無二的特色產業,打響特色產業品牌和小鎮區域品牌。每個特色小鎮要八仙過海,想方設法,精心謀劃全國性甚至全球性的行業高端活動載體,力爭永久性落戶小鎮,把它打造成為引進、培育和集聚高端要素的重要抓手、招引行業知名企業落戶集聚小鎮的重要渠道。每個特色小鎮要努力創建成全國性甚至全球性的行業標桿,形成特色產業在全國全球的示范引領作用。
補短板。目前特色小鎮建設短板還有很多。重點要補好以下四個短板:一要加快補好產業生態和業態創新的短板。特色小鎮建設重在打造特色產業的生態,這是特色小鎮建設的核心。二要加緊補好特色產業投資不足的短板。謀劃建設一批產業類、業態類、平臺類標志性大項目、大投資,補齊小鎮投資短板,這是特色小鎮建設的支撐。三要加速補好高級要素引進、培育和集聚的短板。特色小鎮要引進高校、科研院所到小鎮建立研發基地。要以高技術服務業平臺建設為載體,引進國內外人才、技術及品牌等高級要素向特色小鎮集聚發展,這是特色小鎮建設的重頭。四要加大補好創新驅動發展的短板。特色小鎮要與高校、科研院所圍繞技術創新、技術轉移和技術推廣等方面建立項目對接渠道,深入推進實質性合作,這是推進產學研合作在特色小鎮縱深發展的關鍵。
優環境。特色小鎮的定位是綜合改革試驗區,改革突出“試驗”,政策突出“個性”,服務突出“定制”。用改革與創新的精神推進特色小鎮先行先試,推廣各類改革試點,營造適合創業創新的政務環境、適合創新創造的文化環境、適合生活娛樂的自然生態環境、適合人才集聚發展的社會環境、適合技術與資本對接的融資環境等。特色小鎮要創新制度供給,既要講破又要講立,破立結合,并行推進,使科技這個第一生產力在特色小鎮得到更充分的解放和釋放,讓創新創業的活力和潛力得到充分涌現和迸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