癥結與藥方
——“多規合一”的實踐思考(下)


浙江省政府咨詢委學術委副主任、研究員
將發展規劃確定的“要做的事”,同空間規劃確定的“在哪里做”,在一本總規和一張總圖上完整體現
“多規合一”不是機械地將一個市縣的各種規劃簡單疊加、一網打盡,只編一本規劃,而是要通過對一地整體發展思路和空間布局的“融合歸一”,為各個規劃的編制提供一個“頂層設計”。“多規合一”后的“一本規劃”,只能是一本戰略性、基礎性、統領性的總體規劃,是一部總框架、粗線條、大空間尺度的綜合規劃,即“一本總規”。而“一張藍圖”,則是一張與上述總體規劃內容相一致的、能形象展示規劃思路和布局的宏偉藍圖,即“一張總圖”。基于此,筆者就推進“多規合一”的試點工作提出以下建議:
集中力量編好“一本總規”和“一張總圖”。開化縣的規劃體制改革,發端于“一本總規、一張總圖、一套體系”的“三個一”總體構想。但作為突破口,還是選在了第一個“一”,也即“一本總規”上。這是因為,“一張總圖”雖說可以另外成篇造冊,但畢竟只是“總規”的形象描摹和生動展示,甚至在一定意義上,原本就是“總規”的配套“圖件”。“總規”是神,“總圖”是形。兩者的關系,并非簡單的并列,更不可頭腳倒立、主從顛覆。在總規、總圖的統領下,其它各專項規劃和空間規劃,作為“一本規劃”和“一張藍圖”的細化和實操化,大可以“各展所長、各得其所”。
扎扎實實健全一個有效運作的協調機制。在目前政府規劃尚未實行“大部制”改革的前提下,如何很好完成編制“一本規劃”“一張藍圖”的任務,并切實做到總書記所期望的一本規劃干到底、一張藍圖繪到頭,“持之以恒加以落實”,必須要建立一個高規格、有權威的規劃協調機制。這一非常設的協調機構,借鑒過往的成例,一般應由政府主官“掛帥”,常務副主官“出征”,同級人大和政協領導“輔佐”,各主要政府規劃所涉部門負責人參與。協調機構下設負責日常工作的辦公室,由國家“多規合一”試點所涉及的發展、城鄉、土地和環保四部門的分管負責人出任領導,其他相關部門相關人員參與。協調機制的主要職責,是向同級權力機關和上級行政機關提交本行政區的“一本總規”和“一張總圖”(草案);根據審議通過和行政批復的“兩總”,聯合審議本行政區各類主要規劃,并及時協調執行中的重大事項,推動其有效實施。
堅定不移為推進“多規合一”改革試點創造良好外部環境。改革就是破舊立新,在一定意義上,也是對不合時宜的“舊法條”進行“變法”。所謂改革試點,就是讓你對既有做法有所改革、有所突破。既然給了你試點的“紅帽子”,那就要用好、用足試點的相關政策。總書記日前強調,“試點是改革的重要任務,更是改革的重要方法。試點能否邁開步子、趟出路子,直接關系改革成效”。當然,改革也不是折騰,更不是胡鬧,您要得講明白“觀照”和“探索”的道理來——就像總書記說的,“要牢固樹立改革全局觀,頂層設計要立足全局,基層探索要觀照全局,大膽探索,積極作為,發揮好試點對全局性改革的示范、突破、帶動作用”。在此前提之下,各“條線”主管部門更要有膽魄和智慧,跳出傳統套路的條條框框,打破利益掣肘的“壇壇罐罐”,虛懷若谷、從善如流。
“前天”的國土開發,就是“昨天”的投資建設,也是“今天”的產業城鄉,更是“明天”的生態環境。基于國土開發行為科學管理而萌生孕育的“多規合一”改革,從根本上講,也是為了保護寶貴的國土空間資源和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因此,環保規劃在“多規合一”中絕不是“小媳婦”的角色。環保規劃系列的“重中之重”,主要是環境功能區劃和環境保護五年專項規劃。需重點融入“多規合一”“頂層設計”的、帶有基礎性和先導性的規劃,應當首推環境功能區劃。概括來講,關鍵是把握好“一條紅線,三類指標”。“一條紅線”反映的是底線思維,“三類指標”反映的則是爭先理念。所謂“一條紅線”,指的是“生態保護紅線”;所謂“三類指標”,指的是“資源存量、資源消耗、水和氣質量”三類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