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新葵漯河市第三人民醫院檢驗科,河南漯河 462000
芻議尿常規定性檢驗對糖尿病蛋白尿的診斷價值
伊新葵
漯河市第三人民醫院檢驗科,河南漯河462000
目的 客觀評定糖尿病蛋白尿臨床診斷中推行尿常規定性檢驗方案的臨床可行性。方法 采取隨機法選取該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接收的糖尿病患者共53例,觀察所有入選對象臨床指征,并對其血清肌酐值以及血尿素氮值等指標進行測定,再分析患者檢測結果。結果 所有入選對象均已配合完成診斷工作,結果發現單次蛋白尿患者共有22例,持續蛋白尿患者共有14例,且血清肌酐值以及血尿素氮值異常上升的患者有2例。此外,患者年齡、患者病程與蛋白尿現象發生次數之間呈現出正相關的關系(P<0.05)。結論 對糖尿病患者蛋白尿值進行測定時,推行尿常規定性檢驗方案具有可行性,建議推廣。
微血管病變;尿常規;糖尿病;定性檢驗;蛋白尿
DOI:10.16658/j.cnki.1672-4062.2016.10.077
當前,糖尿病患者總數逐年遞增,且呈現出年輕化趨勢,已成為影響人們健康的常見病癥之一。糖尿病屬于一種慢性、代謝性病癥,患者血糖值極易出現異常增高癥狀,該疾病不僅病程較長、治療期較長,而且還可能會并發糖尿病腎病,不利于患者預后。該研究通過調查研究后發現,糖尿病腎病患病早期,患者往往不會出現相關明顯癥狀,通常以蛋白尿最為常見,所以臨床上又將尿常規診斷結果視作糖尿病腎病患者接受診療時的一種參考指標。為了進一步提升糖尿病患者診斷精準性、有效改善其預后,該研究隨機選取該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接收的糖尿病患者共53例進行研究,均予以尿常規定性檢驗,并對其診斷價值進行客觀評定,期待能為患者后期診療工作的展開提供參考指標,現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
采取隨機法選取該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接收的糖尿病患者共53例。年齡:最高76歲,最低14歲,中位數(49.2±1.8)歲;性別:男性患者共有30例,女性患者共有23例;病程:最長30年,最短0.6年,中位數(13.1±1.85)年;患者血糖值:餐后2 h血糖值(13.77± 1.69)mmol/L,空腹血糖值(8.19±1.20)mmol/L;疾病類型:1型糖尿病患者共有3例,2型糖尿病患者共有50例。該研究,所有入選對象均出現體重降低、口渴、多食以及多尿等癥狀。
1.2方法
(1)選擇速率散射比濁方案測定入選對象尿微量白蛋白值:測定前,告知患者禁食8 h,同時避免劇烈活動。(2)用專業采尿杯對入選對象24 h尿液進行收集,主要收集中段尿。(3)將適量甲苯放入至尿液標本中,并提取出4 mL尿液標本進行送檢。(4)將尿微量白蛋白值的整體測定時長控制在2 h內。(5)檢測入選對象血清肌酐值以及血尿素氮值等指標進行測定:于患者空腹狀態下抽取其3 mL靜脈血,于試管內添加抗凝劑,并將血液標本放入試管內。(6)對血液標本進行離心,時長為5 min,并將轉速設定為每分鐘4 000轉。(7)提取上層血清,再對其進行檢測,重點觀察受檢對象血清肌酐值以及血尿素氮值。
1.3臨床評定指標
(1)尿微量白蛋白:患者接受診斷后,若其24 h尿微量白蛋白值不足30 mg,表明診斷結果為陰性;若24 h尿微量白蛋白值超過30 mg,表明診斷結果為陽性。(2)血清肌酐值:男性血清肌酐值的正常范圍是54~106 umol/L;女性血清肌酐值的正常范圍是44~97 umol/L;兒童血清肌酐值的正常范圍是24.9~69.7 umol/L。(3)血尿素氮值:血尿素氮值的正常范圍是3.2~7.1 mmol/L[1]。
1.4統計方法
對研究中所涉及的各項數據進行統計分析時,本院選用SPSS20.0統計軟件,其中以χ2對計數資料進行檢驗,選用t對計量資料進行檢驗,并以(±s)代表計量數據,若兩組間數據對照有差異,用(P<0.05)表示。
2.1患者病程及其蛋白尿值之間的內在聯系
所有入選對象均已配合完成診斷工作,結果發現單次蛋白尿患者共有22例(41.51%),持續蛋白尿患者共有14例(26.42%),且血清肌酐值以及血尿素氮值異常上升的患者有2例(3.77%)。此外,患者病程與蛋白尿現象發生次數之間呈現出正相關的關系(P<0.05),具體數據見表1。

表1 患者病程及其蛋白尿值之間的內在聯系[n(%)]
2.2患者年齡及其蛋白尿值之間的內在聯系
患者年齡與蛋白尿現象發生次數之間同樣呈現出正相關的關系(P<0.05),即患者年齡越高,其蛋白尿現象發生幾率也高,具體數據見表2。
程嵐[2]等人經調查研究后發現,環境因素、遺傳因素等都可能會誘發糖尿病。對于糖尿病患者,由于其血糖水平長時間保持較高狀態,因此患者體液極易出現紊亂現象,以至于其血管組織、心臟組織、神經系統、腎臟組織以及眼部組織受損,不僅會對患者生存質量造成影響,而且還不利于其預后,所以需要進一步加強疾病防治。一般而言,糖尿病患者發病早期,其臨床指征并不會表現出特異性特征,因此該病癥容易被忽視,往往在體檢時才會被發現,除了會出現漏診現象外,還可能會延誤患者治療,導致其血糖值始終無法得到有效控制,甚至出現糖尿病腎病等并發癥。當前,糖尿病腎病患者發病機理、致病誘因均未明確,代謝異常以及遺傳因素等均屬于其危險性誘因。如果患者血糖值過高,其腎臟組織的血流動力學就會發生異常改變,致使患者代謝出現異常狀況,并且出現腎臟受損現象,其發病機理如下:(1)患者腎臟組織的糖代謝現象呈現出紊亂狀;(2)己糖胺合成通路無法正常代謝;(3)受外因影響,多元醇通路被激活;(4)二酰基甘油-蛋白激酶C通路被激活[3]。
糖尿病腎病被認作終末期腎病出現的危險性誘發因素之一,如果糖尿病腎病患者未能獲得有效治療,其病情極可能會迅速發展,并出現嚴重腎病,疾病發展會經歷五個階段:(1)患者腎小球出現“高濾過”現象,且腎臟組織呈現出肥大狀。(2)并發蛋白尿現象。患者臥床休息后,其蛋白尿現象會明顯消失。此外,當患者處于疾病發展的第二階段時,若對其血糖值進行有效控制,患者疾病發展會得到控制。(3)患者腎小球組織發生病變,并發微量白蛋白癥狀。此時,若對患者實施對癥治療,其病情發展同樣會得到抑制。(4)蛋白尿現象加重,且并發腎病綜合癥。(5)病情發展迅速,出現腎衰竭癥狀[4]。慢性腎病患者的常見癥狀之一即為蛋白尿,其發生誘因與患者腎小球組織屏障功能之間存在密切聯系。由于患者發病早期不會發生明顯癥狀,盡管糖尿病患者發生尿微量白蛋白癥狀,然而其病癥仍會被漏診,以至于其蛋白尿現象從“間歇性”過渡至“持續性”,不僅會加大患者治療難度,而且還會影響其預后,因此需要早期展開尿常規定性檢驗工作,通過對受檢對象尿微量白蛋白值進行準確測定,從而提前預測患者病情及合并癥。該研究,所有入選對象均已配合完成診斷工作,對其診斷結果進行客觀評定后,發現單次蛋白尿患者共有22例,其發生率41.51%,持續蛋白尿患者共有14例,其發生率26.42%。同時,有3.77%的患者出現血清肌酐值以及血尿素氮值異常上升現象,且患者年齡、患者病程與蛋白尿現象發生次數之間呈現出正相關的關系(P<0.05),該研究結果與蔡文娟[5]等人觀點存在較多相似點。由此可見,若糖尿病患者的血清肌酐值出現異常上升現象,表明其腎小球組織的濾過能力已經受損,需判斷患者是否并發腎小球腎炎;若糖尿病患者的尿素氮值出現異常上升現象,表明其腎臟功能已經受損,則需判斷患者是否并發間質性腎炎、腎小球腎炎等病癥[6]。
結果表明,對糖尿病患者蛋白尿值進行測定時,推行尿常規定性檢驗方案具有可行性,除了能夠對準確判斷患者是否出現微血管病變外,還能對患者腎病病情進行客觀判斷,加之操作程序的安全性較高,所以建議推廣。
[1]段緯喆,趙湜.α-硫辛酸聯合替米沙坦對2型糖尿病早期腎臟病患者蛋白尿及血管內皮功能的影響[J].中國生化藥物雜志,2014,34(9):78-80.
[2]程嵐,曠勁松,洛偉光,等.尿N-乙酰-β-葡萄糖苷酶和血清胱抑素C聯合檢測在糖尿病腎病診斷中的意義[J].中國現代醫生,2013,51(21):18-20.
[3]秦松竹,楊玉芝,馮琨,等.腎小球濾過率聯合尿微量白蛋白與肌酐比值診斷糖尿病腎病的臨床意義[J].黑龍江醫藥科學,2015,38(2):93-95.
[4]許永志,陳彬,劉惠娜,等.血清Cys C、PEDF、VEGF檢測在糖尿病腎病診斷及治療中的意義[J].國際檢驗醫學雜志, 2014,35(2):148-151.
[5]蔡文娟,李洋,門嵐,等.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對糖尿病腎病早期診斷價值[J].中國實驗診斷學,2013,17(9):1650-1653.
[6]李紅麗.尿微量白蛋白、血清糖化血紅蛋白和血清胱抑素C聯合檢測在糖尿病早期腎損傷診斷中的價值[J].陜西醫學雜志,2013,42(3):361-362.
R446
A
1672-4062(2016)05(b)-0077-02
(2016-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