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惠琴河南省鄭州市婦幼保健院,河南鄭州 450000
小兒肥胖癥與糖尿病之間的相關性和治療對照性分析
楊惠琴
河南省鄭州市婦幼保健院,河南鄭州450000
目的 探討小兒肥胖癥與糖尿病之間的相關性以及治療對照性。方法 以該院收治的62例小兒肥胖癥患兒為研究對象,將其作為觀察組,另選62例沒有肥胖癥的兒童作為參照對象,作為對照組。分別測量兩組兒童空腹血糖和用餐后2 h血糖,然后進行對比,對血糖耐量異常和空腹血糖受損以及糖尿病發病率進行對統計,小兒肥胖癥和糖尿病的治療方法進行比較。結果 對照組兒童空腹血糖和餐后兩小時血糖分別為(4.5±1.1)mmol/L和(7.2±1.2)mmol/L,觀察組空腹血糖和餐后h血糖分別為(5.8±1.4)mmol/L和(8.6±1.9)mmol/L。觀察組空腹血糖和餐后2 h血糖均高于對照組。觀察組葡萄糖耐量異常和糖尿病發病率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 小兒肥胖癥是引發糖尿病的重要因素,對于小兒肥胖癥患兒應采取措施對其飲食進行節制。小兒糖尿病和小兒肥胖癥的治療有一定的相通性,兩者都需要在飲食上對患兒加以控制。
小兒肥胖癥;糖尿病;相關性;治療對照
DOI:10.16658/j.cnki.1672-4062.2016.10.114
由于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飲食得到的很大的改善,但同時小兒肥胖癥發生率也逐年增高。小兒肥胖癥主要是指兒童體內脂肪積聚過多,體重超過按照身長計算的平均標準體重20%以上者[1]。超重20%~29%為輕度肥胖,超重30%~49%則為中度肥胖,超重50%及以上則為重度肥胖。肥胖對兒童的生長發育有諸多不良影響,是多種疾病發生的危險因素,其在一定程度上是糖尿病、高血壓以及冠心病的發病因素。該次研究旨在探討兒肥胖癥與糖尿病之間的相關性以及治療對照性,現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
2013年3月—2015年3月該院共收治小兒肥胖癥患兒62例,62例患兒均符合小兒肥胖癥診斷標準。62例小兒肥胖癥患兒作為研究對象,作為觀察組,男38例,女24例,年齡3~14歲,平均年齡(8.6±2.1)歲。另外選取體檢正常的兒童作參照,為對照組,對照組中男36例,女26例,年齡4~14歲,平均年齡(9.2±2.5)歲。兩組兒童無感染、嚴重器質性疾病和腫瘤疾病。兩組兒童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經統計學分析后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對比。
1.2方法
兩組兒童進行檢測前3 d食物中糖含量不低于150 g,兒童保持正常的活動,對實驗結果可能產生感干擾的藥物應停止服用。兩組兒童的血糖檢測用己糖激酶法進行測定,患者檢查當天應該在空腹12 h的狀態下進行。以1.75 g/kg的量給予患者葡萄糖,葡萄糖總量應≤75 g,用250 mL的純凈水溶解后在五分鐘之內口服。分別測量受測者服糖前和服糖后0.5 h、1 h、2 h在受測者前臂采靜脈血測血糖值。檢測并比較兩組兒童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以及空腹血糖受損和葡萄糖耐量異常。
1.3診斷標準
診斷標準以WHO1999年的標準為依據。空腹血糖子啊6.1~7.0 mmol/L,餐后2 h血糖<7.8 mmol/L。耐糖量異常時餐后血糖≥7.8 mmol/L,<11.1 mmol/L。糖尿病空腹血糖>7.8 mmol/L或者餐后2 h血糖≥11.1 mmol/L。
1.4統計方法
據分析用SPSS 16.0軟件進行,χ2和t用來檢驗計數資料和計量資料,P<0.05表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表1 兩組各項指標比較
檢測后,對照組兒童空腹血糖和餐后2 h血糖分別為(4.5±1.1)mmol/L和(7.2±1.2)mmol/L,觀察組空腹血糖和餐后兩小時血糖分別為(5.8±1.4)mmol/L和(8.6± 1.9)mmol/L。觀察組空腹血糖和餐后2 h血糖均高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葡萄糖耐量異常和糖尿病發病率高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小兒肥胖癥對兒童有嚴重危害,該病癥可見于任何年齡的小兒。小兒肥胖癥的發病因素有多種,把包括環境、遺傳、飲食、運動情況等因素。兒童食物攝入量與機體熱量消耗之間失衡后會導致體內脂肪大量蓄積,出現營養失衡[2]。小兒肥胖癥患兒多因攝入甜食和油膩食物過多,加上活動量少,會導致皮下脂肪變厚,出現肥胖癥狀。小兒肥胖癥患兒不僅會對患兒生理產生影響,另外對患兒心理也會產生影響,患兒容易出現心理障礙,性格會孤僻。這對患兒身心發展會產生嚴重不良影響[3]。
小兒肥胖癥與高血壓、糖尿病和心腦血管病有一定的關系。有肥胖癥的兒童機體胰島素受體會減少,高胰島素血癥的發生幾率會顯著升高。胰島素與胰島素受體結合后才能發揮生物學效應。當胰島素受體數量減少后會導致胰島素效能降低,胰島素分泌功能代償性會增加,這會顯著增加兒童糖尿病的發病率[4]。該次研究中,比較小兒肥胖癥兒童與正常兒童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空腹血糖受損例數、葡萄糖耐量異常例數以及糖尿病例數。結果顯示,觀察者組兒童空腹血糖和餐后2 h血糖顯著高于對照組,葡萄糖耐量異常例數以及糖尿病例數也高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小兒肥胖癥的治療不適宜采用藥物治療,可指導兒童合理飲食,多進行戶外運動。肥胖兒童身體各方面處于發育階段,任何不當合過激的治療方法會影響兒童健康成長。運用飲食療法治療時,需要患兒家長密切配合,家長需掌握一些飲食方面的資料,引導孩子不偏食,不給予孩子高脂肪和高糖食物[5]。家長需把肥胖的危害告知患兒,讓患兒認識到肥胖的危害。這對提高患兒飲食自覺性有良好的幫助作用。小兒糖尿病的治療與小兒肥胖癥的治療有一定的相通之處,小兒糖尿病主要是由于胰島素分泌不足所致,患者體內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質以及脂肪代謝紊亂會造成空腹或者餐后高血糖與尿糖[6]。小兒糖尿病起病較急且病情較重,患兒會出現多飲和多尿以及多食等癥狀。小兒糖尿病的發生與小兒肥胖癥有一定的關系,兩種病癥的治療均需在患兒飲食上加以控制。兩種病癥的患兒在飲食上都需要嚴格控制糖的攝入,避免過多攝入高糖食物,可進行適當的戶外鍛煉。
綜上所述,小兒肥胖癥與糖尿病之間有密切關系,小兒肥胖是導致小兒糖尿病發生的重要因素,對于肥胖癥患兒應控制其飲食,多運動,幫助其恢復到正常體重水平。
[1]秦吉秀.兒童單純性肥胖癥的致病因素與干預措施[J].華夏醫學,2013,26(4):882-884.
[2]崔金玉.小兒肥胖癥與糖尿病發病率的相關性研究 [J].糖尿病新世界,2014,12(24):114-116.
[3]魏苗苗.小兒肥胖癥與糖尿病的相關性研究[J].包頭醫學院學報,2015,31(3):27-28.
[4]楊冰,顏海青,夏振雄,等.肥胖兒童血清抵抗素與胰島索抵抗的相關性[J].檢驗醫學與臨床,2014,11(12):1694-1695.
[5]馬世瞻,張愛華,孫文秀,等.飲食和運動治療對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抵抗素水平的影響及其與肥胖相關性分析[J].疑難病雜志,2011,10(3):209-210.
[6]方昕,葉江楓,林小瓔.兒童青少年超重及肥胖與代謝綜合征的相關性研究[J].福建醫科大學學報,2012,46(1):60-63.
R58
A
1672-4062(2016)05(b)-0114-02
楊惠琴(1981.10-),女,江蘇吳江人,本科,初級,研究方向:婦產科。
(2016-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