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榮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6-0047-01
在語文學習中重視審美教育,可謂由來已久。早在兩千多年前,我國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便十分重視對于“詩”的學習。他認為,“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并由此指出“不學詩,無以言”。
一、巧用導語創設美
“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富有經驗的教師很重視導語的設計,他們善于抓住學生的興趣點,“投石激浪”,往往瞬間就可激發學生熱情,引導學生進入五彩繽紛的語文課堂。
導語要根據不同的內容,不同的文體來設計。它可以是一段風趣生動的語言,可以是一幅優美宜人的畫面,可以是一段輕松明快的音樂,可以是一個蘊含哲理的問題,也可以是一次小小的活動。例如:教《春》時,我是這樣開篇的,“飽受嚴冬寒冷的人們最渴望春回大地,因為春天讓大自然生機勃發,給人溫暖,給人希望,給人力量。每當春回大地時,人們往往情不自禁地吟詩作賦。唐代詩人杜甫寫下了《春夜喜雨》:(生背誦)‘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韓愈在《初春小雨》中說:(生背誦)‘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杜牧的《江南春》中有:(生背誦)‘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以上這些寫春的詩句,容量有限,往往是選取一個景物或兩三個景物寫春的。那么今天,讓我們一起去欣賞朱自清先生寫得《春》。他選取的景物可多了,有山、水、草、花、鳥、蜜蜂、蝴蝶,有風、雨等等。作者對它們是怎樣描繪的呢?和我們生活的春天有什么差異呢?”這個導入,語言形象生動、充滿激情,描繪春色,啟發了學生的想象和感情;組織學生背誦詠春絕句,調動學生的情感,使他們提前步入“春”的意境中;把絕句同散文比較,進一步激發學生興趣,為學生進一步體驗課文中的“春”美,起到一個鋪墊作用,它強烈的吸引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審美教學活動。
二、深入文本感受美
教材,作為學生接觸到的第一手的文本資料。深悟課本蘊含的巨大美育源泉,讓學生的心靈暢游在優雅的審美氛圍中,開啟他們智慧和靈感,是每一位語文教師神圣的職責。
山水佳作描繪了大量的自然山水、風土人情,表現了祖國綿繡山河的如詩如畫,蘊含著豐富的自然美。領略自然美要讓學生入文、入景。葉圣陶先生說:“作者心有景,入境始于親。”只有入景,才能感受到自然的美,受到自然的熏陶。如教學《三峽》,要引導學生潛心會文,朗讀想象,感受三峽雄奇險拔、清幽秀麗的景色。
寫人佳作中崇高的、優美的、天真活潑的人格美,往往給我們帶來的是一種陶然其間的享受。在教學中我們要善于引導學生入文、入情,從課文具體內容出發,借助藝術形象來喚起學生的美感。如楊絳筆下《老王》中的老王,雖然窮苦卑微,但是精神沒有受到任何污染,他忠厚,善良,淳樸。我們只有以善良的心去體察善良,深入到“老王”的內心,就會發現他那被窮苦和卑微掩蓋下的內心美,也才能領悟作者的“愧怍”,與老王相比,自己也為之“愧怍”。
三、感情朗讀展現美
一節成功的閱讀課,瑯瑯的書聲總能給人以美的享受。著名教育家葉圣陶稱朗讀為“美讀”,他說:“美讀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讀的時侯傳達出來。”這告訴我們朗讀要美,重要的不是技巧,而是情感,是讀者與作者心靈的對話。只有真正做到與作者同歡娛共悲切,才能情出肺腑,語同己出。
朗讀不僅要求讀出聲、韻、情,還要反復吟誦,才能入境。朗讀的時侯,需根據文章的內容及自己的體會采用不同語調,而朗讀的方式既可以是教師的范讀,學生的個別讀,也可以是學生齊讀。這需要根據文章抒發的情感而定。因此,在指導學生朗讀課文時,要重視引發學生的情感體驗,在學生與課文之間架起感情的橋梁,否則難有理想的效果。例如在教學《孫權勸學》時要引導學生讀出“孫權的循循善誘”,“魯肅的驚訝”,“呂蒙的調侃”。實踐證明,學生在抑揚頓挫、高低起伏中,領會了文章的思想內涵,表達技巧,同時又體會到課文的情感美,享受到節奏美,受到美的熏陶。
四、品詞析句鑒賞美
入選初中語文課本的作品,語言準確、形象、鮮活,甚至充滿詩情畫意,有較強的感染力。所以我們在教學時要善于引導學生對文中精彩優美的詞句認真琢磨,反復推敲,仔細玩味。
朱自清的《春》一文中“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的鬧著。”一個“鬧”不僅寫出蜜蜂的聲音而且使人感受到熱鬧紛飛的情態,可以說著一字而境界全出。“小草偷偷的從土里鉆出來,嫩嫩的,綠綠的。”“偷偷”“鉆”生動傳神地寫出小草在不經意之間破土而出的頑強的生命力。
總之,只有做到美育與教學的有機結合,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增強美的教育,增強學生的美感體驗,才能陶冶學生的情操,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和綜合素養,才能開發學生的智力,培育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增強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