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艷 曹劍(湖南省益陽市中心醫院中西醫結合科 益陽413000)
中西醫結合治療腦梗死恢復期35例臨床觀察
陳艷曹劍
(湖南省益陽市中心醫院中西醫結合科益陽413000)
目的:觀察中西醫結合治療氣虛血瘀型腦梗死恢復期患者的臨床療效。方法:將70例氣虛血瘀型腦梗死恢復期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5例。對照組采用阿司匹林腸溶片、阿托伐他汀治療;觀察組采用阿司匹林腸溶片、阿托伐他汀和補陽還五湯加味治療。兩組療程均為8周,隨訪6個月。比較兩組患者腦梗死復發率和臨床神經功能缺損、日常生活活動能力、中醫癥狀評分及不良反應發生情況還有對血纖維蛋白原的影響。結果:兩組患者復發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在改善臨床神經功能缺損、日常生活活動能力、中醫癥狀評分方面,觀察組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治療過程中,兩組患者均耐受良好,未發生明顯不良反應,順利完成整個治療過程。觀察組血纖維蛋白原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結論:中西醫結合治療腦梗死氣虛血瘀型患者療效確切且不良反應少,可能與其活血化瘀、通絡止痛、抑制凝血酶、降低纖維蛋白、改善腦組織循環、促進腦的供血、降血脂、血黏度等作用相關。
腦梗死;氣虛血瘀型;補陽還五湯;阿司匹林腸溶片;阿托伐他汀
腦梗死是臨床常見多發病,目前尚無有效治療藥物。有研究發現,通過加強腦梗死的二級預防可使腦梗死的復發率大幅度降低。目前,阿司匹林腸溶片是腦梗死二級預防主要的治療藥物。但部分患者長期服用出現了阿司匹林抵抗,應有的抗血小板聚集效果達不到預期狀態。因此,尋找腦梗死二級預防藥物成為學者們關注的熱點[1]。近年來,中醫藥在治療腦梗死的急性期、恢復期、后遺癥期中均取得了較好的療效[2],但其在腦梗死二級預防中的應用鮮有報道。本研究觀察了中西醫結合治療氣虛血瘀型腦梗死恢復期患者的臨床療效,旨在為腦梗死恢復期二級預防提供更為有效可靠的藥物。現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選擇2013年1月~2014年6月于我院就診的腦梗死恢復期患者70例,其中男39例,女31例;年齡42~75歲;CT或MRI顯示為單發灶梗塞者43例,多發性梗塞者22例,腔隙性梗塞者5例;發病14~21 d者40例,22~30 d者30例。所有患者均符合納入標準:(1)符合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制定關于腦梗死恢復期的診斷標準;(2)年齡40~75歲;(3)參照《中風病辨證診斷標準》(1994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腦病急癥科研組)對腦梗死恢復期患者進行中醫證候診斷,均屬氣虛血瘀型;(4)入組前均知情同意,自愿參加本研究;(5)排除合并出血傾向及嚴重心、肝、腎等功能不全患者。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5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療方法所有患者均給予抗血小板聚集、抗凝、營養腦神經等常規西醫治療。對照組常規用藥,包括阿司匹林腸溶片100 mg,po,qd;阿托伐他汀片10 mg,po,qn。觀察組常規用藥:阿司匹林腸溶片100 mg,po,qd;阿托伐他汀片10 mg,po,qn;同時給予補陽還五湯加減辨證治療,藥物組成:黃芪20 g,桃仁10 g,紅花5 g,赤芍10 g,當歸10 g,川芎10 g,牛膝10 g,地龍10 g,雞血藤15 g,忍冬藤15 g,丹參20 g,橘皮10 g,法半夏10 g,杜仲10 g、湘曲10 g,甘草5 g,每日1劑,水煎服,分早晚2次服用。療程均為8周。兩組患者出院后均給予連續6個月的隨訪。
1.3觀察指標 (1)參照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制定的“動脈粥樣硬化性血栓性腦梗死的診斷標準”和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腦病急癥協作組公布的“中風病療效評定標準”進行腦梗死復發率及臨床神經功能缺損、日常生活活動能力、中醫癥狀評分比較;(2)所有患者均于治療前后抽取空腹靜脈血4 ml檢測血纖維蛋白原變化,比較兩組治療前后血纖維蛋白原變化;(3)治療過程中,觀察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1.4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7.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兩組患者復發率比較隨訪6個月后,觀察組復發3例,復發率為8.57%;對照組復發5例,復發率為14.29%。觀察組復發率略低于對照組,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2.2兩組患者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隨訪6個月后,兩組臨床神經功能缺損評分與治療前相比均顯著降低(P<0.05)。且觀察組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比較(分±s)

表1 兩組患者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比較(分±s)
組別 n 治療前 隨訪 差值觀察組對照組35 35 5.96±4.25 7.66±4.59 2.75±3.91 6.23±4.56 3.21±4.34 1.43±2.15
2.3兩組患者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評分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隨訪6個月后,兩組患者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評分與治療前相比均顯著提高(P<0.05)。且觀察組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評分比較(分,±s)

表2 兩組患者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評分比較(分,±s)
組別 n 治療前 隨訪 差值觀察組對照組35 35 85.12±26.34 84.35±21.35 96.23±22.76 89.14±14.79 11.11±13.09 4.79±6.35
2.4兩組患者中醫癥狀評分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中醫癥狀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隨訪6個月后,兩組患者中醫癥狀評分與治療前相比均顯著降低(P<0.05)。且觀察組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中醫癥狀評分比較(分,±s)

表3 兩組患者中醫癥狀評分比較(分,±s)
組別 n 治療前 隨訪 差值觀察組對照組35 35 9.78±6.22 9.46±6.03 4.19±5.42 6.57±6.11 5.59±3.67 2.89±2.17
2.5兩組患者血纖維蛋白原比較兩組治療前血纖維蛋白原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隨訪6個月后,兩組患者血纖維蛋白原與治療前相比均顯著降低(P<0.05)。且觀察組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血纖維蛋白原比較(g/L,±s)

表4 兩組患者血纖維蛋白原比較(g/L,±s)
組別 n 治療前 隨訪 差值觀察組對照組35 35 3.97±0.71 3.86±0.44 2.01±0.22 2.98±0.33 1.96±0.17 0.88±0.34
2.4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治療過程中,兩組患者均耐受良好,未發生明顯不良反應,順利完成整個治療過程。
腦梗死是神經內科常見的多發?。?]。近年來,其發病率呈逐漸上升的趨勢。腦梗死在中醫學屬“中風”范疇,其病機與患者素體虛弱,臟腑功能失調,加之勞倦、情志、飲食失調有關,各種內外因素相互作用,導致氣血痰瘀阻于脈絡,氣血逆亂,上沖腦海,痹而為阻,發為腦梗死。本病恢復期多為本虛標實,即以氣虛血瘀為根本。補陽還五湯選方于清·王清任《醫林改錯》,方中生黃芪為君藥大補脾胃之元氣,氣旺則血行;當歸、川芎、赤芍、桃仁、紅花等藥為輔助,共奏益氣養血、祛瘀通絡之功效。
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復發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但在改善臨床神經功能缺損、日常生活活動能力、中醫癥狀評分方面,觀察組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且兩組患者均耐受良好,未發生明顯不良反應,順利完成整個治療過程。說明補陽還五湯加減治療氣虛血瘀型腦梗死患者臨床療效確切,安全可靠。本研究結果還顯示,治療前兩組血纖維蛋白原比較無顯著差異,而治療后兩組血纖維蛋白原均有一定程度改善,且觀察組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提示補陽還五湯能明顯改善腦梗死患者的血液流變性特性,抑制凝血酶,降低纖維蛋白,改善腦組織循環,促進腦的供血,降低血脂、血黏度,改善腦組織代謝,降低血管壓力,從而促進神經功能的恢復。綜上所述,中西醫結合治療腦梗死氣虛血瘀型患者療效確切且不良反應少,可能與其活血化瘀、通絡止痛、抑制凝血酶、降低纖維蛋白、改善腦組織循環、促進腦的供血、降低血脂和血黏度等作用相關。
[1]康哲,李妍怡.中西醫結合在腦梗塞二級預防中應用述評[J].中醫學報,2012,27(2):220-222
[2]黃信群.中醫辨證治療腦梗塞臨床研究[J].中醫臨床研究,2013,5 (8):63-64
[3]程善廷,王嘉鋒,楊小蘭,等.熄風振頹煎聯合時辰干預法對缺血性中風二級預防臨床研究[J].新中醫,2013,45(12):48-50
R743.3
B
10.13638/j.issn.1671-4040.2016.05.007
2016-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