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穎 袁昌文 王欣彤(江蘇省中醫院腦病中心 南京210029)
滌痰定癇湯聯合丙戊酸鈉治療癲癇34例療效觀察
鄧穎袁昌文王欣彤
(江蘇省中醫院腦病中心南京210029)
癲癇;滌痰定癇湯;丙戊酸鈉片;中西醫聯合療法
癲癇是多種原因引起腦部神經元群陣發性異常放電所致的發作性運動、感覺、意識、精神、植物神經功能異常的一種疾病。臨床多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強直抽搐,口吐涎沫,兩目上視,移時蘇醒,醒后一如常人為特征。在我國癲癇的發病率3.5%~4.8%,該病發作突然,且易對患者造成傷害,往往給患者及家庭帶來痛苦。2012年~2014年,筆者采用自擬滌痰定癇方聯合丙戊酸鈉片治療癲癇患者34例,取得了較滿意的療效。現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選擇本院門診患者64例,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其中治療組34例,男19例,女15例;年齡25~67歲;病程8個月~6年。對照組30例,男17例,女13例;年齡22~63歲;病程10個月~4.5年。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病程、家族史等資料經統計分析,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診斷標準西醫標準參照國際抗癲癇聯盟(International League Against Epilepsy,ILAE)分類和名詞委員會推薦的《癲癇發作的臨床和腦電圖分類標準》(1981年)及《癲癇及癲癇綜合征的分類標準》(1989年)[1]。中醫診斷標準參考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2]中癇病的診斷依據、癥候分類和療效評定標準[3]。
1.3納入標準 (1)年齡20~70歲;(2)入選病例符合癲癇診斷標準;(3)肝功能正常。
1.4治療方法
1.4.1治療組給予滌痰定癇湯,方藥組成:膽南星10 g、姜半夏10 g、菖蒲10 g、僵蠶10 g、天竺黃10 g、枳實10 g、茯苓15 g、白術15 g、白芍20 g、全蝎5 g、青礞石30 g、菟絲子15 g。加水煎服,1劑/d,早晚各服1次。同時給予丙戊酸鈉片0.5 g/次,口服,1 次/d。
1.4.2對照組丙戊酸鈉片0.5 g/次,口服,1次/d。
1.4.3療程兩組均連續服用90 d。
1.5觀察指標癲癇發作頻率、發作程度。
1.6療效評定標準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4]中的療效評定標準。顯效:發作頻率減少,70%<緩解率<100%,腦電圖改變明顯好轉;有效:發作頻率減少30%~70%或30%≤發作程度≤70%,腦電圖改變有好轉;無效:發作頻率、發作程度、發作癥狀、腦電圖均無好轉或惡化。
1.7統計分析采用SPSS17.0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組的癲癇發作頻率、發作程度治療總有效率均高于對照組,P<0.05,說明治療組的療效優于對照組。見表1~表2。

表1 兩組癲癇發作頻率比較

表2 兩組癲癇發作程度比較
癲癇,屬中醫的“癇病”范疇。本病的形成大多與七情失調、先天因素、腦部疾患等有關,一遇勞作過度,生活起居失于調攝,臟腑功能失調,陰陽升降失職,氣機逆亂,積痰內伏,痰瘀互結,上蒙清竅而發病,與肝、脾、心、腎關系密切。總結本病病機特點,為虛實交雜之證,虛多氣虛、陽虛;實則不外風、痰、氣。歷代醫家多認為本證系多種因素導致“臟氣不平”、“痰涎壅塞”所致。如《三因極一病證方論·癲癇敘論》曰:“夫癲癇病,皆因驚動,使臟氣不平,郁而生涎,閉塞諸經,厥而乃成。”本病是一種慢性反復發作性短暫腦功能失調綜合征[5],需長期治療,使用西藥往往出現諸多副作用而使治療無法持續,故筆者認為間歇期的治療以中西醫結合為佳。間歇期證候多本虛標實,重在本虛,應以扶正培本為原則,予補益肝腎、調理氣血、健脾化痰標本兼治,對預防發作尤為裨益。正如《景岳全書》指出:“痰之化無不在脾,而痰之本無不在腎”。筆者根據癲癇的病機特點用滌痰定癇湯治療癲癇,方中天竺黃、膽南星、半夏、菖蒲、青礞石等豁痰開竅;僵蠶、全蝎熄風止痙、活血通絡;枳實行氣降濁;白術、茯苓益氣健脾;白芍、菟絲子滋養肝腎。諸藥配合,使痰瘀去,正氣盛,減少復發。臨床實踐表明,中藥治療癲癇的立足點是調節患者整體的機能狀態,從而達到減少發作的目的。綜上所述,滌痰定癇湯聯合西藥治療癲癇效果優于單用西藥。
[1]肖亮.中醫辨證聯合西醫治療癲癇病療效分析[J].中醫臨床研究,2012,4(10):17-18
[2]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S].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5.22
[3]周建英.淺談癲癇的中醫治療[J].天津中醫藥,2014,31(4):224-225
[4]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3.180
[5]賈建平.神經病學[M].第6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312
R742.1
B
10.13638/j.issn.1671-4040.2016.05.022
2016-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