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懷俊
(廣東省五華縣人民醫院新生兒科 五華514400)
加溫濕化高流量經鼻導管輔助通氣治療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
魏懷俊
(廣東省五華縣人民醫院新生兒科五華514400)
目的:分析加溫濕化高流量經鼻導管輔助通氣治療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的臨床效果,為臨床提供指導。方法:選取2015年7月~2016年3月入住我院的70例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患兒作為本次實驗的研究對象,電腦隨機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對照組34例實施經鼻持續正壓通氣(NCPAP)治療,實驗組36例實施加溫濕化高流量經鼻導管輔助通氣(HHFNC)治療,分析比較兩組患兒的通氣時間、血氣分析指標及并發癥發生率。結果:對照組并發癥發生率(32.35%)顯著高于實驗組(13.89%);兩組患兒通氣時間存在差異(P<0.05),但組間血氣分析指標無顯著區別(P>0.05)。結論:加溫濕化高流量經鼻導管輔助通氣治療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能顯著縮短通氣時間,且患兒發生并發癥的機率較低。
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加溫濕化高流量經鼻導管輔助通氣;效果
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屬于臨床呼吸內科常見的疾病之一,主要是由于新生兒缺乏肺表面活性物質,導致患兒出現進行性肺不張,最終引起患兒出現呼吸困難、呼吸衰竭等癥狀的一種臨床綜合征[1]。本文主要分析加溫濕化高流量經鼻導管輔助通氣治療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的臨床效果?,F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選取2015年7月~2016年3月入住我院的70例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患兒作為本次實驗的研究對象,電腦隨機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實驗組36例,男21例,女15例,胎齡35~39周,平均胎齡(37.12±0.23)周;對照組34例,男20例,女14例,胎齡36~39周,平均胎齡(37.22±0.19)周。兩組患兒的一般資料(年齡、胎齡等)進行均衡性比較,統計學結果無顯著差別(P>0.05),組間具有良好可比性。所有患兒家屬均對此次研究知情同意。
1.2治療方法兩組患兒入院后均給予70 mg/kg肺表面活性物質治療,具體方法:氣管插管,一次性快速注入70 mg/kg肺表面活性物質,經氣囊加壓輔助呼吸1~2 min后拔出氣管插管。對照組患兒實施經鼻持續正壓通氣(NCPAP)治療,使用英國進口呼吸機,初始參數:呼氣末正壓5~7 cm H2O,吸入氧濃度30%~40%,流量3~6 L/min。實驗組患兒實施加溫濕化高流量經鼻導管輔助通氣(HHFNC)治療,選用美國進口空氧混合儀和溫化濕化器,與新西蘭進口的濕化器鼻導管吸氧系統連接,結合患兒實際情況選擇大小合適的鼻塞。初始參數:吸入氧濃度30% ~40%,流量6~8 L/min,加溫濕化吸入氣體37℃。兩組患兒在治療過程中,主治醫師應結合患兒的實際情況、臨床表現和血氣分析結果相應調整呼吸機參數,維持二氧化碳分壓40~55 mm Hg,氧分壓50~80 mm Hg,PH 7.25~7.40,動脈血氧飽和度88%~95%。1.3評估指標分析比較兩組患兒的通氣時間、血氣分析指標及并發癥發生率。
1.4統計學分析采用SPSS21.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以α=0.05作為檢驗標準,計數資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s)表示,采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對照組34例,4例患兒出現腹脹,5例患兒發生鼻損傷,2例患兒出現呼吸暫停,并發癥發生率為32.35%;實驗組36例,有1例患兒出現腹脹,2例患兒發生鼻損傷,2例患兒出現呼吸暫停,并發癥發生率為13.89%。兩組比較,組間通氣時間及并發癥發生率存在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但組間血氣分析指標無顯著區別,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s)

表1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s)
二氧化碳分壓(mmHg)治療前 治療后實驗組對照組組別 n 通氣時間(h) 氧分壓(mmHg)治療前 治療后36 34 89.42±10.79 113.22±12.78 46.58±5.19 46.34±5.46 74.26±5.48 73.26±5.55 55.92±8.76 55.78±8.69 41.95±7.19 42.11±7.21
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若不及時治療,易使患兒出現呼吸衰竭,嚴重威脅了患兒的身心健康及生命安全[2]。目前,臨床治療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主要對患兒實施呼吸支持治療,臨床常見的呼吸支持治療方式主要包括頭罩或面罩吸氧、經鼻間隙正壓通氣、經鼻持續正壓通氣、鼻導管吸氧等[3]。但有研究顯示[4],對患兒實施經鼻間隙正壓通氣、經鼻持續正壓通氣等治療,雖能獲得一定的治療效果,但患兒易出現表皮脫落、腹脹、氣漏、二氧化碳潴留、鼻中隔損傷等并發癥,不利于患兒預后,且在治療過程中患兒的耐受性較差,往往需要使用更多鎮靜劑,不利于護理工作的開展。而相比于其他的通氣治療方式,對患兒實施加溫濕化高流量經鼻導管輔助通氣治療,能有效降低患兒出現表皮脫落、腹脹、氣漏、二氧化碳潴留、鼻中隔損傷等并發癥的機率,改善患兒的呼吸狀況,促進其預后,且該種治療方法具有操作簡單、患兒耐受性較好等優勢[5~6]。
本研究對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患兒分別采取加溫濕化高流量經鼻導管輔助通氣和經鼻持續正壓通氣治療。結果顯示,較治療前,實驗組和對照組患兒的血氣分析指標均有明顯改善,但組間無顯著區別;這說明對患兒使用加溫濕化高流量經鼻導管輔助通氣治療、經鼻持續正壓通氣治療均能有效改善患兒的呼吸狀況,兩者的治療效果無顯著差別。對照組并發癥發生率為32.35%;實驗組并發癥發生率為13.89%;經統計分析可知,對照組并發癥發生率比實驗組高出18.46%,說明相比于經鼻持續正壓通氣治療,對患兒采取加溫濕化高流量經鼻導管輔助通氣治療可有效避免患兒出現并發癥,減輕患兒痛苦,促進患兒預后。且兩組間通氣時間存在顯著差異,這說明對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患兒采取加溫濕化高流量經鼻導管輔助通氣治療,能顯著改善患兒的呼吸狀況,縮短通氣時間。
綜上所述,應用加溫濕化高流量經鼻導管輔助通氣治療、經鼻持續正壓通氣治療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均能有效改善患兒的呼吸狀況,但加溫濕化高流量經鼻導管輔助通氣治療的通氣時間更短,并發癥的發生率更低,效果更安全可靠,值得在今后的臨床工作中推廣實踐。
[1]江雨桐.經鼻導管高流量加溫濕化正壓通氣和經鼻持續正壓通氣治療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療效比較[D].河北醫科大學,2013
[2]魏文舉,夏金根,石妮,等.濕化高流量鼻導管吸氧在成人患者中的應用進展[J].護士進修雜志,2015,30(23):2141-2145
[3]高軍麗,鄭艷杰.加溫濕化高流量鼻導管吸氧避免再次機械通氣一例[J].中華急診醫學雜志,2015,24(10):1159
[4]帥國花,徐麗珍,左美華,等.箱內給氧治療早產兒低氧血癥的療效觀察[J].中國當代醫藥,2013,20(16):196
[5]Sweet DG,Carnielli V,Greisen G,et al.歐洲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防治指南[J].中華兒科雜志,2011,21(1):27-33
[6]徐健,黃平,宋冰,等.外源性肺表面活性物質對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影響的系統評價[J].中國急救醫學,2012,32(7):599-602(收稿日期:2016-04-09)
R725.6
B
10.13638/j.issn.1671-4040.2016.05.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