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大昭
里約奧運落幕,各路精英散去。查他們的獎牌收獲,有滿載而歸的,也有空手而回的,查他們的精神收獲,同樣有很充實的,也有不踏實的。無論國家大小,競技實力強弱,這些都是每過4年就會發生的。
人們對待奧運的態度千差萬別,有在意金牌和面子的,有在意錢財和實惠的。中國有自己的傳統,不等奧運會落幕,總結盤點的文章便充斥于媒體之上,似乎比對手認真得多。金牌數還不及十幾年前的悉尼奧運會,這是對今年中國代表團最直觀的評價。
從金牌零的突破到只認金牌,再到金牌不是唯一標準,這個過程表明中國的體育觀和奧林匹克意識仍在不斷深化,既不可能超越經濟社會發展階段,也與世界體育強國的心態尚有差距。一個大國的體育狀況,以奧運金牌作為衡量標準,雖不是唯一,卻也很重要。此一時說拿多了,彼一時說拿少了,好像怎么都不對,總被批評指責,這是網絡時代特有的怪事。論這樣的背景,年輕一代運動員真不如他們的前輩出征時那么簡單,心里只有為國爭光。
據此,或許可以說心態才是參加奧運會最大的收獲。高水平選手挑戰極限的能力越來越強,迫使規則不斷做精準化修改,以保證競技體育的勝負偶然性和懸念。千分之一的得分,百分之一的秒差,并不說明運動員4年的磨礪是否到位,曾經的優勢更不能說明現在輸不起。站上領獎臺之巔的女排備受贊揚,但女排精神的核心其實不在成功之際,反倒是在低谷之中的堅持不棄。今年的奧運賽場,除乒乓球、跳水仍為世界最強外,舉重、羽毛球有得有失,射擊、田徑得失不等,自行車、跆拳道、游泳等有所突破,女足正在復蘇,籃球、體操不該這樣的輸法,都值得認真反省。
少數奇談怪論中,金牌竟被說成遮羞布,這大概只在中國才有。追求取勝是體育精神的重要構成,問題在于用什么方式和手段、在什么基礎上實現追求。這正是深化體育改革的大計,不能再錯過時機。遙想4年后的東京奧運會,奧林匹克運動并不存在所謂報一箭之仇。那時,應當拿來檢驗的是體育改革發展的作為。▲
環球時報2016-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