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奧地利作曲家莫扎特是十八世紀維也納古典樂派的代表人物,他在短短35年的生命歷程中,為世人留下了700多首滌蕩人心的不朽作品,在西方音樂史上抒寫了光輝燦爛的篇章,對歐洲音樂的發展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本文從莫扎特的杰出歌劇代表作《費加羅的婚禮》中選取一首經典詠嘆調《你們可知道》作為研究對象,通過剖析這首詠嘆調的旋律、節奏、曲式結構等方面,論述這首詠嘆調的藝術特征。
【關鍵詞】莫扎特 詠嘆調 《你們可知道》 藝術特征
【Abstract】Mozart is a Austria composer who represent the classical music of Vienna in eighteenth Century. His life is relatively short that just has 35 years. But he is compose more than 700 music works. He is describe a shine with great splendor chapter In the history of western music, and play a role to development of European music. This article chooses the aria “voi che sapete” which from Mozarts opera “le Nozze di Figaro” as the research object. Discusses the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of this aria from melody、rhythm、Musical structure.
【Key Words】Mozart; aria; “voi che sapete”;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中圖分類號】J6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6-0204-02
一、《費加羅的婚禮》創作背景
莫扎特一生創作了22部歌劇作品,包括德語歌唱劇、意大利喜歌劇和意大利嚴肅歌劇三種主要形式。歌劇是莫扎特音樂藝術的集中表現,凝聚了其創作風格的精華,其中詠嘆調最具代表性。
《費加羅的婚禮》(K.492)是宮廷詩人洛倫佐·達·彭特根據法國啟蒙運動時期喜劇作家皮埃爾·奧古斯丁·卡龍·博馬舍的同名小說改編而成。原著話劇是作者用反諷的方式來諷刺當時社會中貴族階級,頌揚底層人民的反抗、反封建運動的勝利。本文專門分析其中最著名的詠嘆調《你們可知道》,目的在于更深入地了解莫扎特歌劇詠嘆調的創作手法和音樂風格,更深入地體會莫扎特的藝術感染力。
二、《你們可知道》的藝術特征
(一)《費加羅的婚禮》是一部四幕歌劇
第一幕凸顯凱魯比諾是一個多情種,不僅喜歡園丁的女兒,對蘇珊娜有愛慕之情,還覬覦女主人伯爵夫人。第二幕凱魯比諾在蘇珊娜用六弦琴的伴奏中男扮女裝演唱出這首詠嘆調,最令人捧腹。優美舒緩的旋律將凱魯比諾的復雜情感抒發地淋漓盡致。凱魯比諾第三場出現在向伯爵夫人獻花的場景中,凱魯比諾帶領一群村婦和自己的小女友——花匠的女兒,向伯爵夫人獻上贊美之詞。在最后一次出場,凱魯比諾的行為舉止歡快,高興地尋找自己的情人。所以說凱魯比諾是一個性格稍顯懦弱,又多情、個性沖動的人物形象。
(二)凱魯比諾詠嘆調《你們可知道》作品分析
凱魯比諾運用內心獨白的表現手法演繹了凱魯比諾內心的聲音。將全曲的曲式結構按照前奏(1-8節)、A段(9-20節)、B段(21-61節)、A段(62-80節)劃分為四個部分。
·前奏:前奏用八個小節,加以P和dolce的設置更增添了音樂的抒情性,節奏強弱相間,柔和中帶有明快。鋼琴演奏時,采用左手跳音的演奏法演奏連續的十六分音符、右手帶小連線的旋律線條伴奏織體。
這樣的伴奏織體意在通過鋼琴模仿出大管的音色與俏皮的性格特征。為演唱者更好地調整氣息,前奏音樂的漸進尾聲添進人聲的自然混合,仿佛渾然天成,完全沒有生硬、突兀的插入感。
·A段:A段是歌劇選段的開端和正文部分,正式揭露凱魯比諾內心暗流涌動的熾熱情感。演唱者使用的是陳述的語氣。
節奏上,大部分運用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交替的規整節奏,同時采取了附點十六分音符和三十二分音符,在節奏和情緒上都起伏有致。旋律上,使用更多的級進和小范圍跳進的音程寫成,突出陳述的主要性質。鋼琴伴奏主要采用弱起的連續十六分音符,從而更加連綿而連貫。中段還加入左手分解和弦奏法和右手雙音下行續進。兩部分有所對比,使得音樂更加流暢而豐富。
·B段:此部分不斷轉調,例如第21-34小節為F大調,
第35-44小節為降A大調,
第45-51小節為C小調,
第52-61小節為G小調。
莫扎特利用曲調的斷連、高低、緩急、跳動來模擬主人公的心跳,釋放主人公時而擔憂時而興奮,時而緊張時而覺得沒人理解自己行為的復雜心境。
·A段再現:最后一段幾乎是A段的原樣再現,其中的旋律、節奏、調式、鋼琴伴奏織體特色類似A段,這里不再贅述。這個部分與A段不同的是在A段的基礎上做了一次擴充,歌詞中文大意為“你們可理解我的心情”。再次宣泄了主人公內心對愛情的迷戀和迷茫,它比A段顯得更加無奈而又更加堅定。歌詞與音樂相結合使得全曲人物內心的復雜感情刻畫的更加細致。另外,全曲的節拍采用2/4寫成,一強一弱的規整節拍規律在一定程度上暗示著凱魯比諾忐忑不安、欲進又卻步的內心情感。莫扎特利用頻繁的轉調,旋律的斷連、緩急、跳進和平穩相結合來模擬主人公凱魯比諾的時而緊張時而興奮的心境。endprint
(三)《你們可知道》的音樂細節分析
這首《你們可知道》顯然要貼合演唱者凱魯比諾莽撞的情感。
“你們可知道,什么是愛情?
你們可了解,我的心情?”
簡單的幾句歌詞重復,讓觀眾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這種重復性旋律的設置能直接而深刻地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我們要明白重復歌詞的演唱語調是有過渡和加深的,不僅要表現急切渴望傾訴的欲望,還要體現一種強烈的、飽滿而力度強勁的語氣。歌曲的音色結實、渾厚、明亮、集中,聲線顯得粗壯,更加凸顯了凱魯比諾急切的表達愛意的心理。
通過反復地重復這句歌詞,在不同的時間空間中也表現了角色的心態變化和發展過程。不僅內心渴求他人的理解,又十分希望獲得他人的認同,所以不斷地自我否定,這種矛盾的心態真實體現了凱魯比諾性格中不相融合的、優柔寡斷的一面。而且配合這句歌詞莫扎特設置了豐富的曲調變化,這種富于變化的音樂特征推動了劇情的發展。
另外,歌曲中唱到“不知道為什么終日嘆息,一天天一夜夜不得安寧,不知道為什膽戰心驚,但我卻情愿受此苦行。”
曲式中的這兩小節唱段蘊含豐富的內涵。旋律主要骨架是分解七和弦為主,并結合級進、小跳進、大跳進的旋律線條。而在本首歌曲中,莫扎特在旋律的設置上,也是采用了級進、跳進以及弱起的表現手法,由此揭示了主人公矛盾的心理特征。
三、結語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感受到歌曲《你們可知道》是一部藝術性極高的作品。無論作為演唱者或是演奏者,都要有極高的素養積累,不僅要求了解作品的創作背景和思想內涵,還要深刻理解作品的結構和藝術特征,才能更好地演繹出作品的精髓。
莫扎特的音樂作品,尤其是歌劇的創作,從技法和藝術風格上都對后世有著極為深遠的影響。由于筆者學識有限,基于該歌劇的研究成果基礎之上,結合文本分析和演唱版本比較以及自身的演唱實踐,寫出了自己的經驗感受,在今后的學習工作生活中,我將不斷地對該論題進行深入研究,豐富其研究成果體現其藝術價值。
參考文獻:
[1]吳一帆.聲樂藝術理論[M].江西省高校出版社,2010
[2]馬山雪.簡論莫扎特晚期的三部歌劇[J].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2(5).
[3]江水蓮.論莫扎特歌劇的藝術特色及演唱風格[J].龍巖師專學報,2014(8).
[4]張良寶.從《費加羅的婚禮》管窺莫扎特喜歌劇的創作特征[J].淮南師范學院學報,2011
[5]尚家驤.歐洲聲樂發展史[M].北京:華樂出版社,2013.
[6]沈湘.聲樂教學藝術[M].北京:華樂出版社,2013.
[7]潘乃憲.聲樂實用指導[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14.
[8]鄒長海.聲樂藝術心理學[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10
[9]薛良.歌唱得藝術[M].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10
[10]趙梅伯.唱歌的藝術[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7.
[11]史君良.唱片里的聲樂藝術.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14.
作者簡介:
黃凌霆(1978.10.29-),女,上海市崇明人,上海戲劇學院附屬戲曲學校教師兼工會副主席,講師,音樂教育專業本科畢業。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