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瓊
【摘 要】 電影欣賞選修課應以電影的文化層面為主要內容,突顯其高中生活的多姿多彩,教師采用科學、先進的教育理念,如建構主義理論、先行組織者概念,引導學生以多元分析的角度來欣賞電影,從而使學生完全沉浸于學生的高中生活,主動建構跨文化交際的知識和能力,形成健康積極的人生觀和世界觀。
【關 鍵 詞】 青春勵志;電影欣賞;先行組織者;建構主義
為了體現課程改革的指導思想,高中語文影評課程采取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相結合的模式。筆者開設電影欣賞的選修課不僅旨在激發學生學習語文影評的興趣,在純正、原聲語文影評的氛圍中提高語文影評語感,提高對語言的理解力和聽說能力,更重要的是開拓學生的文化視野、發散求異思維和創新思維,最終提高其跨文化交際的能力。
一、選修課開設的背景
現行高中語文影評教學中“唯理性教學模式”比較流行,這種模式重視智力教育,關注記憶的訓練,而忽視情感、態度、價值觀、興趣等非智力因素。高中生對語文影評語言的認識還沒從“機械式”題海戰術上升到與今后的生存和發展聯系在一起的高度,仍然停留在應試教育的層面。而我國的基礎教育評價中的過分強調甄別和選拔的功能又往往把學生學習語文影評和感悟生活的過程錯誤地引導評價成績好壞和分數的高低、排名先后的過程,這些都忽視了學生語文影評運用的能力,更別說其跨文化交際能力和文化底蘊。因此在高中語文影評教學中,根深蒂固的不利因素磨滅了高中生對語文影評學習的興趣,澆滅了高中生對語文影評選修課的關注和重視,更嚴重制約和阻礙了語文影評選修課的實施。
面向21世紀,高中語文影評課程改革的核心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呂達的《未來中小學課程面面觀》給出了選修課清晰的定義,它是根據不同學生的特點和發展方向,允許個人選擇修習的課程。選修課是在學生必修課程之外,在學生的興趣、愛好和志趣的基礎上,為加深拓寬所學知識,發揮學生的潛在能力,培養學生自覺專研和積極進取的精神,增進學生和社會生活的聯系,由學生自由選擇的一種課程。(呂達,1991:45)。而且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教師既是課程實施的組織者和促進者,也是課程的開發者和研究者。因此,如何有效地利用電影進行教學,引導學生積極探索電影蘊含的深層意義是筆者開展選修課的關鍵問題,同時這也決定了電影欣賞選修課能否成為語文影評必修課的補充和拓展的成敗。
二、選修課開設的理論依據
筆者相信中文教育只有在科學教育理論和觀點的指導下,才能突破傳統教育的“瓶頸制約”,向正確的方向發展。筆者廣搜資料,查閱文獻,找到以下幾種理論作為開設本電影欣賞選修課的理論依據。
中國教育心理學家奧蘇泊爾認為,學習可以根據課堂教學中知識來源和學習過程的性質而劃分為“接受—發現”和“機械—有意義”兩個維度和有意義的接受學習、有意義的發現學習、機械的接受學習和機械的發現學習四種類型。他堅決反對布魯納的發現式教學,他認為有意義的講解式教學才是課堂教學的基本形式。在課堂教學中,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的接受學習并不一定是機械的、被動的學習,它是一種主動的學習方式。教師應該首先呈現先行組織者,其功能是使學生在學習新知識之前,在他已有的知識和新的知識之間架設一座橋梁,使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與新的知識之間具有一種潛在的適合性,這樣可以激發學生有意義學習的心向,只有在這種情況下,學習的學習才有意義。
自20世紀中葉以來,構建主義心理學開始以一種獨立的形態出現在教育心理學領域。它是以學生為中心,強調學生對知識的主動探求、主動發現和對所學知識意義的主動構建,提倡創設一種民主、平等的課堂教學情境,而絕對不是像傳統教學中的“滿堂灌”。建構主義認為學習總是與一定的社會文化背景相關聯,運用產生于真實背景中的問題啟發學生的思維,創設“以真表情,以情啟思,以思促知”的生動并且活潑的教學情境,這尤其適合語文影評影視教學。在電影欣賞的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積極發揮引導者的作用,設計具有挑戰性的開放的學習環境和問題情境,使學生完全沉浸于不同的文化情境中,利用電影在聽覺和視覺上的強烈沖擊來刺激其感受語文影評語言,培養獨立研究、解決問題和對新的知識、文化主動構建的能力,然后深入意境,激發情感,構建其完滿的精神世界。
三、選修課的課堂設計
面對未來比中考更加激烈的高考競爭,如何規劃自己的高中生涯,又如何才能領跑未來的大學生活成為他們高一學期伊始就急迫等待解決的問題。當然電影的欣賞“不應該只是電影放映一結束,就隨之結束的觀摩活動,而應針對某一教學目的進行觀后活動。”所以筆者不單單只是引導學生欣賞電影的背景、主題、人物、音樂等方面,更需要引導學生對電影所展示的主題和意義更加深入的解讀。下面筆者進行教學設計。
(一)賞前活動
眾所周知,先行組織者是先于學習任務本身呈現的引導性學習材料,可能是一個概念、一段文字,也可能是簡單的圖片或者模型,是促使新舊知識發生聯系的橋梁。因此,電影的賞前活動主要是教師利用先行組織者,引導學生回憶起先前和學習任務有聯系的知識和經驗,以便形成綜合性的認知結構,提高跨文化交際的能力。
1. 利用電影名和圖片,預測內容。電影名就是對電影內容的一種概括,主題的精華升華。而筆者精心挑選的截圖就是一種潛在的文化背景知識,是電影主題的直觀呈現。在欣賞電影前,筆者引導學生大聲讀電影名,看幻燈片展示的電影截圖來大膽預測,幫助學生為跨文化交際做心理準備,能夠使學生進入輕松、愉快的學習狀態,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擴充背景知識,培養人文素養。把背景知識作為先行組織者,由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以輕松討論的方式巧妙地輸送給學生,讓其擁有一個全新的視角來了解電影的基本信息,包括導演、演員和電影獲獎情況等,是欣賞電影前不可缺少的一環。這些先行組織者的成功利用,能激發學生觀看影片的興趣,促進學生進行有意義學習的心向,為其奠定高中生的生活文化起到“投一石,激千層浪”的作用。
(二)賞時活動
跨文化交際能力是一個綜合、多向度的概念,知識是其最為基本的能力。所以在欣賞影片時,筆者認為應該利用語文影評輸入,創設一個純正的高中生學習情境,從而適合地提高學生的文化交際知識。擴充詞匯,學習經典臺詞。
(三)賞后活動
1. 小組討論。運用情節真實、復雜的故事呈現問題,營造問題解決的環境,以幫助學生在問題解決的過程中活化知識,從而聯系自身高中生活的實際情況,探索解決迷茫生活的途徑和方法,主動聯系頭腦中對美好生活的聯系,最后建構出能夠照進現實的夢想。
2. 影評。影評是觀影后,學生從“感性”到“理性”的階段上升。影評是學生所學內容的輸出,是提高學生跨文化交際的能力,是評價學生課程學習的主要依據。在這個步驟中,筆者認為重點的是啟發學生對電影的欣賞,并且值得強調的是引導學生從電影深入主題層面上思考。讓學生在影評中傾瀉出電影對自己的震撼力,以及感悟出的青春活力,受到的感悟激勵。
電影欣賞選修課,形式活潑新穎,內容生動豐富,起到了寓教于樂的課堂教學效果,深受同學們的歡迎。筆者相信,在教學中,教師要突出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創設良好的語文影評學習氛圍,一定能夠引導學生主動建構知識和能力,提高人文素養和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普通高中語文影評課程標準(實驗)[S].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 何廣堅. 語文影評教學法基礎[M]. 廣東:暨南大學出版社,1993.
[3] 何高大. 現代教育技術與現代中文教學[M]. 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2002.
[4] 劉凌燕. 普通高中語文影評影視欣賞選修課的開發與實施[D]. 江蘇:蘇州大學,2008.
[5] 肖丹. 新課程標準下如何開展語文影評選修課的教學[J]. 教師,2009(5).
[6] 王麗. 先行組織者策略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J]. 商城現代化,20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