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福
由于初中音樂教學理論還不夠完善,一直處在探索階段,傳統初中音樂教學都采取統一的模式,教師先領唱,學生跟著唱,音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往往只重視對學生歌唱技巧的訓練和培養,從而忽略了培養學生體驗和感受音樂自身所蘊含的美感的能力。教師在音樂課堂上只采取“一唱一隨”的單一的教學方法,長此以往,必然使得學生對音樂原本的熱情喪失殆盡,甚至對音樂課產生抵制情緒。教師需在課堂上做到“以情感人”,挖掘音樂自身的感染力,用音樂的偉大魅力感動每位學生,讓學生發自內心地愛上音樂,喜歡音樂,讓音樂伴隨其終身。
一、培養學生音樂情感的能力
托爾斯泰說:“音樂是人類情感的速記。”不同歌曲的節奏、旋律、力度、速度變化等都能給人帶來一種不同的感受。在音樂教學中,通過讓學生完整的聽賞歌曲,不僅可以削除學生因為純粹學唱歌而產生的厭倦心理,而且還有利于學生的好奇心和學唱欲望,使學生能夠主動持久地投入到音樂學習中去使其在情緒的勃發與激動中進入審美的圣境。音樂審美活動是對審美對象感知開始的,在審美感知中必須帶有情感因素。
二、培養學生的音樂感知能力
首先是聽覺能力的培養。通過音調、音色、力度、時值等讓學生去感知和認識聲音,進而聽旋律、聽和聲、聽辨各種人聲和各種樂器的聲音,提高學生聽覺的選擇性和敏感性。其次是視覺能力與唱歌技巧的培養。在發聲練習、視唱中,就初步要求學生識譜歌唱了,要堅持培養學生的速視能力。在教學中,還應特別注重講練結合、學用一致,幫助學生把知識轉化為技能,逐步具有識譜、唱歌的能力。教師應做到講一點,練一點,或者邊講邊練,講練結合,切莫只講不練。講過的應及時運用到以后的學習當中。如講了切分音,就要唱有切分音符的樂句,應把識譜能力的培養貫穿到整個歌唱教學中,教唱新歌時要特別注意指導學生唱好曲譜。在學生初步認識并理解音符的時值、高低后,不要一句句帶唱,這樣會造成學生的依賴心理,學無長進。難點突破后,其余部分讓學生獨立練習視唱,使學生在視唱中有所獲,激發興趣,提高識譜能力。要注重歌曲的表情,唱出對比來。在教學中,老師的一個贊許的眼神、一句鼓勵和夸獎的話語對學生來講都能激發他們學習的欲望和積極性。我們要抓住每個契機,及時給予表揚。不管唱的標準如何,只要學生大膽參與,老師都應給予鼓勵和表揚。評價語言要自然、真城,用親切的評價語言去感染學生和鼓勵學生。
三、重視學生參與,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現代課堂教學理論認為,在課堂上,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要創新教育就必須要讓學生參與進來。如《春節序曲》一課教學中,我先讓學生通過網絡等途徑查找有關春節的信息,搜索一些對聯、年畫、剪紙、燈籠等,讓學生參與討論各地風俗習慣,然后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想象《春節序曲》將會以什么樣的音樂表現情緒、表現形象,使學生形成逆向思維,讓生活的感悟先走進音樂,形成由具體到抽象的轉變,培養學生的自主參與能力和創新意識。學生在體會音樂時的感受各不相同,教師可以大膽放手讓學生去想象、去動手、去實踐、去玩。如教師選擇適當的音樂,讓學生任意創造動作,隨意走動,配合音樂做快動作、慢動作、停止,繼續動作等,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比塞。學生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下充分發揮想象,積極創造,培養了創造能力和感受能力。
總之,作為新一代教師,應該有新教學模式。要有一定的專業知識和技能,也要有廣博的文化知識;既要掌握素質教育的理論和教育教學的方法,又要不斷培養學生的能力,使他們在感知、想象思維、科學的發聲法、情感教育、互動合作方面獲得發展,在欣賞方面不斷提高。這不僅促進提高學生的智力、技能、思維和興趣,還能提高他們的藝術修養,讓他們能夠健康快樂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