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美玉 趙曉田
【摘要】為適應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培養有國際視野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高職護理人才,通過加強師資建設;創新課程設置,將社會科學、人文科學與護理學知識有結合起來;采用案例分析、角色扮演、情景模擬等多元化教學方法來培養高職護生的多元文化能力和發展力。
【關鍵詞】高職護生 多元文化能力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7-0235-02
多元文化護理又稱跨文化護理,是由護理專家Leininger于上世紀60年代提出的,他認為多元文化護理的內涵是指護士根據服務對象的宗教信仰、價值觀、生活方式的不同而采取相應的護理措施及護理方式,以滿足不同文化背景的患者的健康需要[1]。文化能力是指護士能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對病人及家屬進行有效工作的能力,也包括構建和諧的護患關系,通過病人的文化達到積極的治療效果[2]。
隨著經濟全球化發展,各國、各民族間的經濟文化交流愈發深入,護理工作者會越來越多地接觸不同國家、不同文化背景的病人,這就要求護士具備多元文化能力,才能為病人提供適合其文化需求的人性化護理。
為提高多元文化護理的教育質量,培養具備多元文化能力的實用型護理人才,提出以下對策:
1.針對不同的教育對象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
1.1在校護生 開設有關多元化的護士語言溝通、各國家及各民族的文化風俗(社交習俗及禁忌、飲食習慣等)的課程;注重外語能力的培養,要求學習多元文化護理的護生能用英語進行護患溝通,并儲備一定的護理英語知識。
1.2臨床護士 可通過面授、VCR電化教學、案例討論、座談及參觀學習等多種方式融合的在職培訓對臨床護理工作者進行多元文化護理知識的培養,通過培訓,醫生和病人對護士的工作滿意度均有提高[3]。也可以通過閱讀文獻、參加學術會議等途徑進行學習。
2.師資建設
采用到國外的護理院校培訓、遠程教育等方式培養多元文化護理能力的師資,以培養能熟練地運用英語授課、熟悉各國風俗文化、有豐富的人文知識、臨床業務能力強的“專家型”師資。
3.多元文化護理的課程設置
增設多元文化護理的課程是培養護生多元文化護理能力的有效途徑。在傳統課程的基礎上增加心理學、文化交流、宗教民俗等人文課程,將社會科學、人文科學與護理學知識有機結合起來[4]。筆者建議:可同時開設必修課和選修課,《多元文化概述》、《社會心理學》、《護理倫理與法律法規》可作為必修課;《中西方文化概論》、《宗教民俗學》可作為選修課。此外,還應培養學生英語聽說能力,注意加強雙語教學。
4.采取多元化的教學方法
我國多元文化護理的課堂多以老師理論講授為主,教學方法單一,忽視了學生跨文化交流實踐能力的培養。美國的多元文化護理發展較成熟,教學中非常注重師生互動[5]。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方法,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升教學效果。對于在校學生采用小組討論、案例分析、角色扮演、情景模擬、電影欣賞等多種教學方法,并建立多元文化護理知識的資源庫:案例、課件、VCR、護理英語學習資料等。對于臨床護士采取專題講座、參加學術會議、參觀考察等活動來更新教學方法以深化多元文化護理理念及知識,從而培養其多元文化能力。
5.強化以英語為載體的學生自主合作學習
加強學生運用英語進行自主學習各國、各民族的風俗文化的習慣與能力。例如:將學生分成小組,老師在課前布置自主學習的內容:每個小組選擇一個國家或者一個民族的文化、習俗進行深入研究,課前網上查閱中、英文資料,課上用英文向大家展示該國家的宗教信仰、飲食習慣、社交習俗、對疼痛及死亡的反應、葬禮風俗等。也可以請外教定時組織英語角,提前確定交流主題,跟學生一起討論、探討國外的文化元素。
多元文化護理是滿足患者多元化的健康需要、促進優質護理順利發展的有效途徑。多元文化能力的教育對象既應包括全體的在校護生,也包括在職的臨床護士;通過創新課程設置,采用多元化教學方法,來構建系統的、有效的多元文化護理教學模式,從而促進護生及護理工作者的多元文化能力的發展,培養符合社會發展需求的多元文化實用型護理人才。
參考文獻:
[1]彭幼清.護理學導論[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121-129.
[2]Bazaldua,OV,Sias J.Cultural competence:Apharmacy perspective[J].PharmPract, 2004, 17:160-166.
[3]彭幼清,任嘩,董蓉等.特需服務中護理人員多元文化護理培訓干預的效果研究[J].上海護理,2007,7(3):17-20.
[4]陳建平.護理教育中多元文化能力的培養[J].時代教育,2009 (7)80-81.
[5]茅曉延,張勁.跨文化的中外合作辦學啟示——以浙江大學中美遠程護理教育項目為例[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09(3):14-15.
作者簡介:
姜美玉(1981-),女,山東省昌邑人,講師,研究方向:護理職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