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芳芳 李堅玲
【摘要】“安全管理”是安全管理學課程的基本課程能力。安全管理學是安全科學和管理科學的交叉學科,內容豐富,傳統的以授課為主的教學方式已不再適合該課程的教學,因此,筆者提出以學生為主的應用性情景教學法。模型教學法包括安全管理情景塊的建設,課前準備,課中應用、分析,課后總結、改進等環節,該方法在安全工程專業的教學中得到了應用。應用性情景教學法充分發揮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了學生動手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關鍵詞】安全管理 情景教學 創新 應用性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7-0238-01
一、引言
安全管理是安全工程專業的一項基本專業技能,對保障企業的安全生產具有重要意義。由于安全管理學課程理論性較強,校內實踐機會較少等原因,導致學生出勤率及學習的積極性不高,從而無法檢驗安全管理能力的掌握情況。因此,教學課堂需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由教師教授為主轉變為以學生積極參與學習為主,即情景教學法,通過教師的積極引導,提高教學效果。
二、情景教學法及情景模塊的建立
情景教學法是在教學中以情景設置為剖析對象,教師根據教學計劃,教師與學生共同對情景進行分析并進行設置和建立,以便在下節課的情景應用中完成學習任務。
情景教學法的核心是要選擇有效的情景。情景模塊的選擇有以下標準:第一,情景具有典型性。安全管理中有重點高危行業,如煤礦、非煤、建筑、危險化學品、道路運輸等,同時也有安全管理優秀的企業,如杜邦公司、BP公司等,還有一些典型事故情景,如王家嶺透水救援事件、昆山中榮粉塵爆炸等,學生可以選擇這些有代表性的行業或企業作為情景設置的對象進行分析;第二,情景適合于教學。通過該情景,學生可以掌握相關概念、理論,適合學生分析情景并提出要解決的方案;第三,情景模塊設置要有可操作性,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情景模塊設置以學生動手為主,教師指導為輔,學生熟悉的或是發生在身邊的情景。畢竟教學條件有限,所以情景盡可能簡易、所需材料簡單。第四,情景難易適中。選擇情景時要考慮學生的動手能力。
三、安全管理情景教學過程
情景教學以分小組的形式完成。
情景教學重在課前準備。教師根據教學計劃,選擇好教學情景布置給情景設置小組,并列出本次授課應達到的目標,學生應掌握的概念,教學的重點等。學生應根據教師所給的情景,通過圖書館、網絡等查找與之有關背景資料,閱讀教師提供的參考資料,在此基礎上對情景開始進行動手設置。情景設置中存在的困難,思考解決的方案。
課中教學是情景教學的核心。在課堂上應體現以學生為主的教學模式,根據課堂教學計劃,安排情景進行分析。根據課堂教學計劃,安排好學生匯報、討論、總結的時間,由教師來把握進度。首先,由情景設置小組描述情景的情況,提出要解決的問題和解決的方案。其次,由其他同學開始討論,在討論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對其討論進行引導,盡可能地開拓學生的思路。再次,教師根據學生整個課堂的表現情況進行評分,并對整個課堂進行總結。
四、安全管理情景教學實踐
在情景選擇要求的基礎上,教師精選了四個典型的情景,分別為:加油站作業現場情景、教學樓失火現場情景、建筑施工現場情景。
在課前,教師根據學生的選擇,將他們分為四個小組,每個小組指派一名組長,并對小組的每個成員進行分工。學生首先通過圖書館、網絡、CNKI等收集相關的資料;其次對情景的背景、存在的問題等方面進行分析;再次通過充分的討論,由一名學生匯總其他學生分析的內容,并做好 PPT。
課堂上,由每一組的學生進行匯報,其他組的學生聆聽并打分。然后,其他學生提出問題,由匯報組的學生回答。經過充分的討論,匯報組的學生進一步完善解決方案。最后,教師對匯報及討論進行點評,包括資料的收集情況、分析并解決問題的能力、比較分析的能力、講解的能力等。課后,該組的學生根據其他學生提出的問題、老師的點評,完善該報告。
五、典型行業情景教學實踐
為了提高學生的安全管理能力,教師給學生選了四個方面的情景:加油站作業現場情景、教學樓失火現場情景、建筑施工現場情景。
課前根據學生的選擇,將學生劃分為四個小組,每一組的學生自己確定一個情景,對情景設置、情景材料、情景安排、情景人員、存在的問題、目標設置等進行分析,經過分析完成一個情景設置報告。然后,其他三組學生對情景進行討論交流,確定一個人代表本組進行演講,最后小組的成員幫助該同學完善演講的內容。教師再對情景的分析,提問情況,解決方案的合理性、科學性、創新性,存在的問題,改進的技術管理措施等進行點評。課后,三組學生通過課上討論和教師點評,完善其事故情景分析報告。
六、實施效果
通過情景教學法的實施,通過問卷調查,學生的積極性比上學期提高了 30%分 ,同時,在來年的課堂調研中,學生的課堂參與性整體水平有所提升,動手性有所提高。因此 ,我們可以看出,情景教學法對學生知識的學習、能力的培養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田水承,景國勛.安全管理學.徐州:機械工業出版社,2009.
[2]李濤,郎春雨.建筑施工安全管理探討[期刊論文]中國電子商務,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