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換 楊丹丹
5月9日,安徽省包河區大圩鎮新民村的村民們正在田里給葡萄抹副梢,“種葡萄可是我們村民致富的法寶!”如今,全村80%的村民家中都種植了葡萄,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葡萄村”。
葡萄成品牌 品質是關鍵
新民村先前以種植水稻和油菜等傳統農作物為主,村民收入低,致富無門。2002年,大圩鎮黨委、政府提出大力推進農業結構調整,加快現代都市農業發展的決定。經過考察論證,將種植葡萄作為推動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途徑,決定在新民村打造“一村一品”,大力發展葡萄標準化建設。
為了方便管理,提高組織協調能力,村里成立了“新民葡萄協會”,葡萄協會在成立之初就與市、區科技局、科協、農委等部門緊密配合,從提高農戶種植技術人手,做好各項技術服務工作,長期聘請市區林業果樹專家和高級農技師現場提供服務。引導群眾實行精細化管理,嚴格按照無公害化方式進行生產,推廣優化配方施肥技術,采用生物技術控制病蟲害,全面推廣使用“葡萄套袋”、避雨栽培等生產技術,確保生產出來的葡萄真正優質、安全、營養豐富。2003年,“大圩葡萄”商標注冊成功,成為合肥市農產品的優質品牌。葡萄生產基地也順利通過國家無公害保護總站的認證,給予無公害標志的使用權。
隨著時間的推移,新民村葡萄種植面積逐步擴大,每畝毛收入也從原先的四五千元增長到一萬五千元左右。但僅有“量”是不夠的,如何打造品牌、保證品質,成為了新民村“一村一品”發展的首要問題。
2008年,“大圩葡萄協會”得到擴充發展,注冊成立“大圩新民葡萄合作社”,目前已擁有社員326名,帶動農戶500多戶。同時認真進行栽培品種的規劃、引進和篩選,想方設法開辟優良品種的引進渠道,使栽培品種由原先單一的巨峰發展到擁有黑豐、黃提、天秀、紅地球、黃金指、紫珍香、矢富蘿莎、維多尼亞等國內外品種二十余個,2015年引進新品種3個:陽光玫瑰、戶太八號、勇優,具有產量高,售價高、口味好等特點,先期投入20畝,分散到社員葡萄園中。
隨著種植面積的逐步擴大,新民村的“一村一品”建設形成規模,帶動了加工業、養殖業、餐飲業、旅游業等多個產業的繁榮,走上了現代都市休閑觀光農業的發展道路。2003年7月,大圩鎮舉辦了首屆“綠色大圩”葡萄文化旅游節,一時間大圩游人如織,幾十家各具特色的“農家飯店”相繼開張,生意火爆;大圩葡萄價格倍增,由原來的每千克2元多上升到8~12元,種植戶的收入大幅度提高。在新民村“一村一品”項目的帶動下,形成了一業為主、多業并舉的局面。
瞄準綠色消費破解發展新難題
如今,種了近三十年葡萄的新民村農戶們,又遇到了發展難題。種葡萄最耗人工,加上流轉土地、投入等費用,一畝葡萄的成本不低于8000元。種出上等品質的葡萄,畝產必須控制在1000~1500千克,其糖度、風味、口感才有保障。理論上,按每畝最低1000千克計算,每千克采摘價格16元,仍有8000元純收入。但實際操作中,利潤要減半。
近幾年,鎮域內的其他村都開始種植葡萄,新民村本就處于大圩鎮深處,偏僻的地理位置使得葡萄銷售成為大難題。此外,合肥市周邊一哄而起的葡萄園,爭搶“觀光采摘”蛋糕。新民村黨支部書記潘理俊無奈地感嘆:“家家都搞采摘園,游客還是那么多,如何才能賺到錢?”
面對葡萄種植過程中出現的各式問題,潘理俊稱,下一步要加大新品種引進力度。市場滯銷的大多是傳統品種,黑巴拉多、陽光玫瑰等高檔葡萄,根本不愁銷路?!拔覀兇寰懦啥际莻鹘y品種,真正的高檔品種不足10%。巨峰、紅地球、夏黑等傳統品種,在大圩已大面積種植許多年,賣不起價,許多地方已出現滯銷。”
延長銷售期,葡萄種植品種向早、中、晚全面發展。“基本上每年大圩葡萄銷售期集中在8、9、10三個月,這段時間葡萄大量上市,賣不高、賣不掉也理所當然?!迸死砜》治龅剑叭绻谒奈逶路?,其他地區葡萄還未成熟時,就搶占市場,讓市民提早享受到可口的葡萄,既可賣個好價錢,也可避免臺風等自然災害的侵襲?!?/p>
2015年,新民村依托葡萄專業合作社,利用“互聯網+”技術,投入60多萬元,用于葡萄電子商務建設、產品質量可追溯系統建設、葡萄避雨設施建設、肥水一體化灌溉設施建設、新品種引進、技術培訓等。產品質量可追溯系統建設基站已投入工作,市民可通過追溯系統查詢到所購葡萄的種植位置,農戶姓名、種植品種、畝數等。“發揮‘互聯網+的作用,走實體店與電商銷售兩條路子,希望通過線上線下多角度出擊,能夠為農民探索出全新的葡萄產業之路。促進綠色消費,做大做強葡萄產業?!迸死砜∑谂蔚卣f道。
(據《農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