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瑛
長久以來,如何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一直是每位語文教育者在積極思考和探尋解決的問題之一,效率和效能是不同的兩個概念,效率強調資源的有效利用,效能則重視組織目標的實現,但是在教學中,組織所追求的目標其實要比資源的運用更重要。
經過長期的課堂實踐,我們發現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關鍵是受教育的主體——學生,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是關鍵,學生學習主動性的動因之一在于學生對于學習的自信,只有在學習過程中不斷地積累自信,才能有更大的動力更好地學習,這樣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才能得到極大的發揮,課堂教學效率自然而然就提高,這一過程其實就是自我效能效應的體現。
自我效能控制人的思想和行動,它來源于個體的內心,當人們實現追求的目標時,就會覺得有能力,就會感到自豪、驕傲,如果無法達到標準時,可能就會感到焦慮、羞愧和沒有能力,這種從成功的經驗中衍生出來的能力信念叫自我效能,它影響人們對任務的選擇、遇到困難時的堅持性及努力的程度。學生學習效能感的建立,能影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困難所呈現出的努力程度和堅持性。而學習效能水平低者則相反,由于對學習的行為和效果及教師和教育的作用認識不夠,往往表現為不認真聽課,在學習過程中一遇困難就打退堂鼓,影響學習行為的表現發揮。
在教學中,自我效能不等同于自信,自信突出情緒化的自我肯定,自我效能則更強調自我認知,即對個人能力的理性判斷,它受個體過去行為結果和成敗經驗的影響,自我效能感的實質就是個體面對某一個特定活動或某一個具體的任務時的自信程度,相信自己完成該活動任務。對于學生的學習而言,則指學生在學習活動中是否有能力完成某項學習任務或進行具體學習活動能力的預期和判斷。我們一般不會評判完成日常任務或者工作的自我效能感,如刷牙、搬東西等,但是會對學習或者環境變化導致行為變化時評估我們的能力。它可以影響個體對活動的選擇,學習自我效能感低的學生可能會逃避學習,選擇比較容易完成的任務或者活動,而對自己有自信、覺得自己有實力的學生則會積極地參加活動,主動挑戰有難度的任務。感到自己有實力的學生比懷疑自己能力的學生付出的努力更多,更有耐力,碰到困難的時候不容易退縮,反過來,這種行為會提高他們的學習能力。因此,在教育中應該使學生感到自己是有能力的,增強自信心。現在學校教育中出現的一個最大缺陷是對培養學生自我效能感的力度和措施不夠。同時由于過多的要求,過分的競爭使很大一部分學生進入失敗者的行列,他們變得自慚形穢,對人生失去希望。因此,在學校中培養學生的自我效能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任務。
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影響學生自我效能感的因素有很多,比如成功的體驗會使人感覺到自己有能力、有實力完成該任務,建立對個人自我效能感的健康信念:“一切皆有可能”、“我可以”。不斷成功會增強自我效能感,那么偶爾一兩次的失敗就不會影響其發展,但是當自我效能感還沒有牢固樹立的時候,自己不能成功完成某一件事情時,或者比預計的有所偏離,這種失敗的感受會削弱自我效能感。學習中某些困難和挫折或者與人際交往中遇到的矛盾最終經過鍥而不舍的努力可以得到解決,這教會我們成功常常需要通過堅持不懈的努力克服障礙,而這促成一種效能恢復感。挫折讓人們有機會學會如何通過磨礪自己,更好地控制事態,轉敗為勝。當人們成功戰勝困難,相信自己具備成功所需的條件時,面對困難就會不畏懼,遭遇挫折也會很快走出低谷,重新勇往直前。又如學生通過觀察其他人的行為也可以了解自身的能力。看到跟自己相似情況的人取得成功可以提高自己自我效能感并且使他們有信心完成相同的任務,因為他們覺得別人可以成功,自己也能成功。但是如果說和自己像是情況的人不能取得成功的話,就會使自己完成相同任務的自我效能感降低甚至無效,因為他們可能認為自己沒有實力去完成該任務。讓學生接觸榜樣,能夠影響學生學習和行為的自我效能感,認知示范和說教式的指導都能提高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高的人常常是信心十足、心情愉悅地參與各項活動,完成各項任務,并且經常有高效率的表現。而低自我效能感者則因為沒有自信,認為沒有能力勝任,導致對活動任務產生焦慮感,甚至出現畏懼感,無法完成他們本應該可以完成的任務或者參加的活動。例如當處于害怕和悲觀消沉等消極的情緒時會降低他們的自我效能感。或者在面臨考試、應聘、就業等生活實踐時學生往往根據自己的心跳、血壓、呼吸等生理喚醒水平判斷自我效能。平靜的反應使人鎮定、自信,而焦慮不安的反應則使學生對自己的能力產生懷疑,不同的身體反應狀態會影響活動的成就水平,又以行為的反應指標確證或實現活動前的自信或懷疑,由此決定學生的自我效能感。學生學習效能感的建立,有助于學生了解自己的學習,從而決定自己學什么,以什么方式學。在知識急劇增長和更新周期加快的今天,教育的目的不僅僅是傳授知識,更轉變為教會學生如何學習,教會學生學會學習。學生必須了解自己,認識自己,在采取學習行動之前,從自身能力出發,考慮問題,分析問題,并做出決定,避免學習的盲目性,目標明確,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隨著競爭的日益激烈,因人際關系、學習和考試壓力產生的焦慮、抑郁、應激等情緒狀態對個體的身心健康有很大的負面影響。在日常生活和課堂教學中,家長和教師應該多注意學生的情緒反應和狀態,如果學生性格內向,不愿意參加班級活動,教師就應該和家長配合,采取內外共同輔導的措施鼓勵學生參加活動,并在平時的活動中特意讓該生參加,難度可以適當降低或者增強趣味性,讓學生體會到與眾生同樂的興致,逐步提高自我效能感。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起著主導作用,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是認識的主體,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對教師施予的影響,不是消極被動地接受,而是主觀能動的反應,接受什么,排斥什么,掌握什么,舍棄什么,都由學生自己選擇決定。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主導作用只有在學生的主動積極配合下,才能得以發揮。因此,學生的學習效能感必須聯系教師的教育效能感,如此才能真正增強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