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進
摘 要: 數學教學不僅讓教會學生獲取知識,更重要的是教會學生如何學習。為此,教師必須緊密聯系生活、教材和學生實際,加強對學生研讀課文的指導,引導學生探求、操作,從了解知識到理解知識,到運用知識,并鞏固知識。在這一過程中,使學生獲取知識,提高自學能力。
關鍵詞: 數學教材 自學能力 小學數學教學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為此,我根據數學來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這一情況,在教學《圓的認識》一課時,緊密聯系生活、教材和學生的實際,注重在研讀教材、提高學生自學能力上作探索,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我從四個方面闡述如何緊密聯系實際,加強自學指導,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
一、在情景導入中,引導學生瀏覽教材,了解知識。
這一次我上課匯報的內容是《圓的認識》,它是蘇教版五年級下冊數學第六單元的第一課時的內容。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已經認識直線圖形的基本特征,并對圓有了直觀認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本節課主要是讓學生認識圓各部分名稱,用圓規畫圓,對圓基本特征的認識。小學生的抽象能力比較弱,對圓的認識往往停留在具體物體的面上,由于對“物”和“圖”分辨不清,導致對“圓上”和“圓內”分辨不清,這樣勢必影響到對半徑的正確認識,因此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是認識圓的圓心、半徑、直徑,熟練掌握畫圓的方法。為了突破重點,化解難點,上課一開始,我就用課件出示幾組生活中的圓和圓在生活中應用的圖片,讓學生感受生活中的圓。然后我說:數學與生活息息相關,你能在這張圖片中找出生活中的圓嗎?今天我們就一起用自學的方法認識這個新的平面圖形——圓(板書課題)。
然后我設問:“今天我們重點是要學習圓的哪些知識呢?”請同學們用一分鐘的時間加速瀏覽P85—86的內容。接著我板書今天所要學的三個方面的內容(畫圓、圓的各部分名稱、特征)。這樣由感知、情景導入課文,引導學生瀏覽課文,層次清晰、目的明確,引人入勝。
二、在精讀課本中,引導學生自主探究,理解知識。
在學生瀏覽教材,初步了解課文內容后,還應引導學生精讀課文,步步深入,讓學生進一步理解課文內容,認識圓的本質特征。這一步,我先讓學生回顧以前學過的多邊形,讓學生看書找出圓與多邊形不同與相同之處,然后引出:圓是由曲線圍成的平面圖形(老師板書)。接著激發學生動手畫圓的興趣,讓學生看圖介紹的三種畫圓的方法,自己動手畫圓,從中讓學生明白圖釘和線畫圓也能改變圓的大小,好像體育老師在操場上畫圓,只要改變繩的長短,就能改變圓的大小。緊接著我讓學生再次細看課本,要求學生總結畫圓的方法,嘗試自己畫圓,并讓學生交流畫法,交流圓規畫圓的注意點,交流用圓規畫圓與用圖釘和線畫圓的共同點。
通過學生畫圓和同桌之間的交流,再讓學生細看課文,認識、理解圓各部分的名稱,我隨即板演了如何畫半徑、直徑,如何用字母標出圓心、半徑和直徑。
在此基礎上,我引導學生閱讀課文上關于圓的三個特征,并讓學生拿出圓形紙片,折一折,畫一畫,比一比,并要求同桌交流上面的問題,也叫學生上臺展示操作;我還出示兩個不同大小的圓,引出必須在同一個圓內(板書)。接著讓學生理解直徑和半徑的關系,理解直徑所在的直線就是對稱軸,圓有無數條對稱軸,進一步幫助學生理清思路,掌握新知。
三、在課堂練習中,引導學生操作解答,運用知識。
在學生自學的過程中,教師再當堂布置4道作業題,既讓學生悟性回答,又進行自我作圓。第一道題是先讓學生判斷三個圓中,哪條線段既不是半徑,又不是直徑,并說明原因。然后分工合作,讓學生分組量一量,體會在同一個圓中直徑和半徑的關系。第二道題是先問學生,你打算運用什么知識完成這張表格(d=2r,r=1/2d)?再讓學生口答,并指出:根據直徑和半徑的關系,知道直徑就能求半徑,知道半徑就能求直徑。第二、三兩道題是讓學生量圓、畫圓,并通過提問讓學生進一步明確:半徑、直徑決定圓的大小,圓心決定圓的位置。
四、在全課總結中,引導學生自我評價,鞏固知識。
當課堂練習結束后,我讓學生回顧這節課自學的全過程,引導學生進行自我總結,自我評價。許多學生都踴躍發言,“這節課我對圓有了完整的認識”,“這節課我學會了用圓規畫圓的方法”。從回答情況來看,大家對圓的各部分名稱、圓的基本特征、直徑和半徑的關系有了十分清晰的認識;對如何用圓規作圓都能掌握。尤為可貴的是,大家都認為“我們在老師的啟發和引導下,自己讀、自己畫、相互交流比較多”,“以后我們一定要在自學上下工夫,特別是課前要認真預習”。由于我采用這樣的方法,將所有學生都調動了起來。這樣上課極大地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進一步學會了自學課本的方法,進一步提高了自學能力,為以后學習數學打下了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