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玉芳
摘 要: 文章借鑒接受美學的觀點,從文本細讀入手,從“設問引情,填補空白;揣摩感悟,注重細讀;點撥領悟,注重質疑”三個方面,對閱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思考。
關鍵詞: 接受美學 文本細讀 設問 填空 質疑
閱讀教學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重要途徑,然而現今初中語文的閱讀教學卻面臨程式化、功利化、無效化的困境。現在的初中語文課堂基本是按解題,介紹作者和時代背景;初讀課文,講解生字詞;分析課文,分析結構、段落層次、大意;總結中心思想;總結寫作特點;課堂練習或布置作業這幾大步驟進行。在該模式下,學生感興趣的不在于作品本身,而在于作品的背景和作者介紹,學生所掌握的不是一種閱讀文本的方法,這就大大妨礙了學生對文學作品的分析解讀和對特定語言的體驗。語文閱讀教學的功利性,主要體現在教師對文本的選擇和分析上。當前的初中語文,古詩文是講解重點。對于一些現代的文學作品,大都只抓經典名篇精講精練,其余的或泛泛而談,或僅作自讀。在作品解讀上,很多教師過于依賴教學參考用書,不愿通過細讀文本自己提煉。閱讀教學無效化,主要體現在學生的閱讀表現上。部分學生對文本閱讀總是抱有一種本能的抗拒情緒,認為閱讀情感再豐富也不及解題技巧的提高來得重要。
接受美學認為,文本是相對理解和接受者而存在的,文本對于讀者來說是一個無限開放的世界。沒有學生對文本的真正參與,真情體驗,真切感悟的閱讀教學是荒謬的。反之,離開了特定的審美客體“文本”也就沒有真正意義上的閱讀活動①。就特定的文本而言,教師和學生都是讀者,教師的主導作用就是要把學生引導到文本中去,讓他們從中接受熏陶、感染,發揮想象、創造力。同時,文學文本“不只是表面句子所構成,還有體現在話語中的深層意義”,文學閱讀“是讀者借助想象創造的一種想象話語,實現文本獨特的意義指稱,揭示話語背后的隱喻或象征意義”,不同對象的閱讀主題在理解和接受文本意義時是不同的。
語文閱讀教學就在這種對文本的冷落和疏離中,扼殺了學生的個性和創造力。本文從西方接受美學的角度,從文本細讀入手,對上述問題作有益思考。
一、設問引情,填補空白
閱讀是搜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在文本閱讀教學對話的展開過程中,教師針對文本的情感內涵拋出預設的問題,或者根據學生對文本閱讀接受的反應狀況隨機生成問題,以之為中心任務驅動學生深入探尋文本情感世界。文學文本閱讀教學對話是一個具有探險色彩的動態過程,教師的設問起到推動作用,它促進學生更透徹、更顯豁地感知文本情感。教師的設問語,應講究情感修飾,密切聯系文本的情感內涵,呼應學生的閱讀反應。通過情感渲染,教師的設問語才能更有力地抓住學生對話和交流的欲望,從而把閱讀解讀引向深入,這是提高文學文本閱讀教學有效性的關鍵。
接受理論強調文學文本是“召喚結構”,有不確定性和“空白”的存在,文本就具有了一種特殊的動力性和開放性,從而促使讀者積極地填補“空白”。文學作品的“空白”主要有三種情形:一是作者對一些情節作了合理省略,形成情節空白;二是作者在行文時不直抒胸臆,形成情感空白;三是作者運用雙關、借代、婉曲等修辭手法,形成文字空白。學生可以依據上下文、生活常識、補充資料等,發揮想象,批文入情,涵泳體味,挖掘、填補“空白”②。
試舉一例: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詩題中有“為……所”這一句式,教師可以先解題,然后要求學生用這一句式逐節概括內容:茅屋為秋風所破,詩人為群童所欺,茅屋為秋雨所浸,詩人為秋雨所困,詩人為天下寒士所想,這一初讀環節既對“為……所”有所了解與鞏固,又對文本內容有了全面了解。
二、揣摩感悟,注重細讀
閱讀要重視對語言的分析、揣摩、感悟。文字作品是由文字堆積而成的,語言文字是表情達意的符號,是思想的載體。閱讀就是解讀“文字密碼”,獲得內在意義。閱讀教學是在引導學生破譯密碼的同時,學習作者編制密碼的方法,從而培養語文素養,受到思想教育。閱讀以語言文字為憑借,讀者從語言文字中獲取信息后,需要進行兩個層面的信息加工,一是把語言文字具化為形象:二是在形象感悟的基礎上進行理性分析,獲取更深層次認識,即透過現象抓本質。因此,在閱讀教學中,首先要求學生細讀詞語。要求他們對那些自己不懂的字、詞或形似字、多音多義字,勤動手查字典、詞典以求理解。特別是對那些多義詞,更應借助工具書理解詞語在具體語境中的含義、作用。課文中的重要字詞,教學中要引導學生細讀品味。
例如:宗璞《紫藤蘿瀑布》中的“流”字貫穿全文。第二段中“從未見過開得這樣盛的藤蘿,只見一片淡紫色,像一條瀑布,從空中垂下,不見其發端,也不見其終極,只是深深淺淺的紫,仿佛在流動,在歡笑,在不停地生長”。此處第一次出現“流”字,紫藤蘿像瀑布一樣流動,讓學生感受到藤蘿花開得繁盛,充滿活力、動感的特點。第七段“流著流著,它帶走了這些時一直壓在我心上的關于生死的疑惑,關于疾病的痛楚。”此時,藤蘿花的光輝,散發的芳香,煥發的勃勃生機給作者帶來了“精神的寧靜和生的喜悅”,作者的心已經與眼前的花景融成一氣,達到物我兩忘的境地。第九段“過了這么多年,藤蘿又開花了,而且開得這樣盛,這樣密,紫色的瀑布遮住了粗壯的盤虬臥龍般的枝干,不斷地流著,流著,流向人的心底。”“流向人的心底”的是作者的深入思考:“花和人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長河是無止境的。”“它是萬花中的一朵,也正是由每一個一朵,組成了萬花燦爛的流動的瀑布。”第四處的“流”字與第一處的“流”遙相呼應,既描寫出紫藤蘿瀑布的花開繁茂壯觀特點,又暗示生命長河的永動不息。四個“流”字,把藤蘿花的特點,作者賞花時感情和由花引發的人生哲理的思考串聯,文脈通暢,凸顯主旨。
文本閱讀,除了細讀詞語外,還要細讀句子。在閱讀教學中,不僅要引導學生注意一些與文章的中心思想有關的句子,而且要學生特別注意體會一些具有深層含義的句子。文章中的有些句子,除有表層含義外,還具有深刻的內涵、深透的意蘊,即深層含義。一般地說,那些能表現文章主旨的,蘊含深刻哲理的,具有象征意義或表達某一思想感情的句子,往往具有深層含義。對于這樣的句子,我們應多角度地反復推敲、理解,才能把握文章主題。
體會句子的深層含義,還應聯系文章的思想內容,聯系作者的寫作意圖和文章的寫作背景,不能任意猜想、主觀臆斷。季羨林《幽徑悲劇》中那一棵毀于愚氓之手的古藤蘿“在大白天,只能偷偷地哭泣”“只有哭泣,哭泣,哭泣……”,為何要反復寫藤蘿的“哭泣”?物本無情,作者把物擬人化,賦予物人之情,古藤蘿是真善美的化身,在古藤的哭泣中蘊含對愚氓滅美的控訴,對世人爭名于朝爭利于市不關注美被毀滅的失望。課文最后:“偏偏出了我這樣一個人,偏偏讓我住在這個地方,偏偏讓我天天走這一條幽徑,偏偏又發生了這樣一個小小的悲劇;所有這一些偶然性都集中在一起,壓到了我的身上。我自己的性格制造成的這一個十字架,只有我自己來背了。奈何,奈何,但是,我愿意把這個十字架背下去,永遠永遠地背下去。”為何要反復“偏偏”、“奈何”與“永遠”?聯系文章的寫作時間“一九九二年九月十三日”,這一棵藤蘿毀于寫作時的“今年春天”,“十年浩劫”已結束十五六年,居然還出現“愚氓滅美”的現象,對于滅美的現象世人也不關心,而作者是個特例。反復運用這些詞語,讀者仿佛聽到作者呼喚民眾提高愛美護美意識的聲音,看到了作者永不放棄揭露悲劇,矢志維護真善美的形象。品讀這些句子,加深了讀者對滅美現實的思考:作者寫悲劇意味著必須消除愚昧,提高全體國民的素質,使真、善、美得到維護和弘揚。
三、點撥領悟,注重質疑
宋代張載提出:“在可疑不疑者,不曾學;學則須疑。”文本閱讀教學對話過程中,學生對文本的情感內涵的理解產生困惑或提出質疑,或者面對教師的有深度的提問而懸宕未能破解時,教師以精要的解析闡釋,為對話的持續進行而鋪墊,以使學生最終領悟。這體現了對話中師生的互動,發揮了教師在對話過程中的主導作用。教師的解疑,要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教師的解疑,要把握恰當時機。除了教師主體直接為學生解析文本的疑難點之外,亦可啟發學習同伴嘗試答疑,而后教師進行評點、糾正,這可使閱讀教學對話更活躍。
在語文課堂中,教師要營造氛圍,引導學生與文本對話,與作者交流。蘇教版初中課文第一課《為你打開一扇門》的最后一段:“文學確是一扇神奇的大門,只要你走進這扇大門,就不會空手而歸。”初讀很順口,課堂中我讓學生再讀讀,想想,把修飾性的詞匯去除,找句子主干:“文學是門”,問題就出現了,有了問題怎么解決?再讀文本,從文本中找解決問題的答案。根據前文內容可知:門里有不了解的世界,文學也是一個未知世界,有著大自然和人世間新奇美妙的景象。最終,學生把這段文字改成了:“文學確是一個神奇的世界,只要你走進這扇文學之門,就不會空手而歸。”或“文學之門的確是神奇的,只要你走進這扇大門,就不會空手而歸。”這篇課文是節錄,最后一段原文中也沒有,這樣的小小改動不會冒犯作家。
閱讀對話中,學生對文本的接受與反應,對同伴、教師的閱讀認知的反應所產生的疑問,往往有疏、密、深、淺、正、誤之別;教師面對學生的“疑”,要經過判斷、比照、篩選,從中發現有深度閱讀價值的“疑”組織對話,以加深學生對文本情感內涵的理解。
如韓愈的《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這首詩,一些學生小學時就背誦過,題目是《早春》,初一課本里同一首詩,題目多了“呈水部張十八員外”,有學生就提了這樣的問題:同一首詩,為何有兩個題目?早春,讀之朗朗上口,為何初中課本要在詩題上多加幾個字?如何解決問題?還是“讀”。讀“早春”,讀“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理解“呈”的意思。當學生理解“呈”字的意思是“呈送”時,就有學生回答了,小時候讀這首詩只關注早春美景“草色遙看近卻無”,現在完整的詩題除了告訴讀者詩歌描繪早春之景外,也告訴了讀者詩人寫這首詩的目的:詩送給張十八員外,希望好友走出家門,感受早春氣息,珍惜早春這最美好的時光。
以上是從接受美學的角度,從文本細讀入手,從“設問引情,填補空白;揣摩感悟,注重細讀;點撥領悟,注重質疑”三個方面,對閱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作的一些思考,拋磚引玉,希望同仁能夠見仁見智。
注釋:
①立足文本—中學生閱讀教學圣地.
②美學理論對語文閱讀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