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世旺
新課程的培養目標指導我們,要使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成為“四有”新人。導出了法制教育在整個教育教學中的重要地位,作為基礎學科的數學,除了要學習知識外,還要在教學中重視法制教育。教師如何在教學中進行法制教育呢?筆者有以下拙見。
一、加強教師自身法律意識建設,提升法律素質
法律意識是一種特殊的社會意識體系,是社會主體對社會法的現象的主觀把握方式,是人們對法的理性、情感、意志和信念等各種心理要素的有機綜合體。法律意識是社會意識的一種形式,它是人們的法律觀點和法律情感的總和,其內容包括對法的本質、法的作用的看法,對現行法律的要求和態度,對法律的評價和解釋,對自己權利和義務的認識,對某種行為是否合法的評價,關于法律現象的知識及法制觀念等。
學生法律意識是我國社會主義法律意識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于學生尚未形成成熟的人生觀和世界觀,導致觀察問題、分析問題還不夠全面,因此他們的法律意識有明顯的盲目性。作為擔任數學學科教學的教師,我們只有不斷學習法律知識,提高自己的法律知識,才能在課堂教學中更好地滲透法制教育。例如:在講解“北師大版”數學九年級上冊第六章第一節“反比例函數”的做一做第2題“某村有耕地346.2公頃,人口數量n逐年發生變化,那么該村人均占有耕地面積m(公頃/人)是全村人口數n的函數嗎?是反比例函數嗎?為什么?”(教科書第150頁)時,如果教師不知道“土地管理法”和“人口與計劃生育法”,就不會利用這一題目滲透“土地管理法”和“人口與計劃生育法”的知識,導致教學中“身臨其境”了法制,也不知如何在數學課中滲透法制教育。
二、利用教科書的知識對學生滲透法制教育
數學學科是理性學科,社會學科知識相對于文科要少,加之學生認知能力的限制,教材中的法制素材就更有限。但這不能說明我們這一學科就不能滲透法制教育,而是需要我們細心地發現和挖掘。例如:在學習“北師大版”數學八年級上冊第四章第四節“一次函數的應用”第二課時,導入新課內容(教科書第91頁第一段及問題)時,可以向學生滲透“水土保持法”,故而誘導學生在水土流失地區,為防治水土流失,保護、改良和合理利用水土資源,所采取的措施是要造林、種草及封禁管育保護措施,并讓學生有“水土保持”認識的責任和義務。
在數學教學中,教師可以在講題或編題時,結合時事,結合法制的教育,讓學生在練習過程中接受法制教育。如:在學習“北師大版”數學八年級下冊第五章第四節“分式方程”第2課時的問題解決的第3題:“某市為治理污水,需要鋪設一段全長為3000m的污水排放管道。為了盡量減少施工對城市交通所造成的影響,實際施工時每天的工效比原計劃增加25%,結果提前30天完成這一任務。實際每天鋪設多長的管道?”(教科書第128頁)這一習題時,可以向學生滲透“環境噪聲污染防治法”的知識,讓學生知道環境對我們生活的重要性,從而使學生愛護我們的環境,從身邊做起,從點滴做起,促進環境與經濟、社會持續發展,維護社會穩定。
三、利用數學活動,踐行法制教育
法制滲透不僅僅局限在課堂上,還可以與課外實踐活動有機結合,我們可以適當開展一些數學活動課和數學主題活動。如:在學生動手操作“北師大版”數學九年級上冊第四章第六節“利用相似三角形測高”這一主題活動(教科書第103頁至104頁)時,讓學生分組自己動手測量旗桿的高度,通過利用陽光的影子、利用標桿、利用鏡子的反射三種方法測量旗桿的高度,經學生實踐后向學生滲透“國旗法”,給學生分析:熱愛祖國,則是因為祖國給了我們更珍貴的東西——沒有祖國,就沒有我們的安棲之所;沒有祖國,就沒有我們做人的尊嚴;沒有祖國,就沒有我們家庭的安寧——沒有祖國,就沒有我們所擁有的一切。使學生明白了平常我們常說的要熱愛我們的祖國的道理,培養了學生的愛國情操。
又如在學習“北師大版”數學七年級上冊第六章第二節普查、抽樣調查(教科書第160頁至164頁)之后,可布置學生把學習的內容應用到生活中:即讓學生分別調查身邊需要利用法律武器保護或解決問題的事件,如:不遵守交通規則;父母虐待孩子;學校附近非法開辦網吧;商店出售三無食品等。弄清是用普查還是用抽樣調查把這些問題歸類統計,這樣在學生應用數學知識的同時,也就滲透了法制教育。
“法制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教師在教學中可引導學生觀察了解身邊事,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背景出發,根據數學學科中固有的法制內容、教育契機和教學便利,在數學課堂教學活動中,有意識、有計劃、潤物細無聲地對學生進行法制教育,增強學生法制意識,激發學生法制情感,培養學生學法、知法、守法、用法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