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春明
摘 要: 多年來,競技體校輸出大量競技體育人才,突出體育成績是以運動員綜合素質差、文化水平低、運動性損傷多的結局為代價的。如何轉變這種局面是競技體校可持續性發展的關鍵問題。經過在競技體校的訪談、調查發現,心理教育對于解決上述問題有顯著性收效,本文就在競技體校開設心理學課程的必要性做了初步分析。
關鍵詞: 高等體育院校 附屬競技體校 心理學課程
高等院校附屬競技體校是1979年經國務院批準創立的,為國家培養了大批優秀運動員,為競技體育事業作出了突出貢獻。然而,由于長期忽視運動員的道德教育及心理成長,導致部分運動員面臨自身文化水平低、工作能力弱、運動性損傷多的尷尬局面,這些問題成為影響退役運動員就業的最大障礙。要從根本上轉變這種局面,只有從運動員的心理教育抓起,使運動員產生主動提高素質的動機。
1.開設心理學課程,“心理—道德教育”相結合,從本質上改變學習風氣,促進其主動學習。
1.1“心理—道德教育”內涵解析
“心理—道德教育”是教育部關于研究中小學教育課題研究實踐中形成的概念,是在中國文化與教育實踐的土地上形成的一種新的心理教育形態,是適應我國國情的一種心育與德育融合的教育模式[2]。它突破了針對少數心理疾病患者的心理輔導框架,實施主動培育優良素質的發展性心理教育,是發展的、主動積極的心理教育,重點任務是優化心理機能,開發心理潛能,發展創造性,符合兒童青少年成長的需要。
1.2心理—道德教育適合于競技體校學生。
競技體校學生的特點:不怕吃苦、堅韌不拔、自立自強;素質低、文化水平差、不愛學習。如何揚長避短,使學生們向有文化、有素質的優秀運動員轉變,心理教育是解決途徑之一,運動員自我建立正確的心理導向,培養自覺學習和鍛煉的熱情與習慣,才能使文化課教育發揮真正的作用。
2.開設心理課程可對運動員進行系統的運動心理技能訓練,提高運動成績。
運動心理訓練的最終目的是增強運動員的運動心理能力,最有效的做法是采用有效的心理訓練方法防患于未然。心理技能訓練是有目的、有計劃地對訓練者的心理過程和個性心理特征施加影響的過程。
2.1表象訓練
表象訓練是指運動員在頭腦中對過去完成的正確技術動作的回憶與再現喚起臨場感覺的訓練方法[2]。心理專業老師協助教練員進行表象訓練,可幫助運動員規范技術動作,增強訓練效果。陳舒永、王惠民、劉淑惠等[3]的研究表明,被試在表象某一運動動作時,可記錄到該動作所用到的肌肉的微弱的肌電活動,且與實際活動相似。丁學琴[3]等的研究表明,念動表象訓練后心率明顯上升,皮膚電阻明顯下降并低于安靜時水平;將表象訓練與實際訓練結合在一起,其效果要比單獨訓練的效果要好。祝樹明[3]的研究發現,表象訓練還可以促進運動員戰術水平的提高。
2.2自我暗示
自我暗示是指自己接受某種觀念,對自己的心理施加某種影響,使情緒與意志發生作用。積極的自我暗示主要是增加動機、自信,把注意力集中在過程目標。通過長期系統地運動心理訓練使他們獲得足夠的自我調控能力,提高運動員的心理素質。
3開設心理課程,采用心理干預手段在運動員預防運動損傷的應用。
3.1心理干預在運動員訓練階段預防運動損傷
心理咨詢是指來訪者與心理咨詢師之間,就來訪者提出的問題和要求進行共同分析、研究和討論,找出問題的所在,經過心理咨詢師的啟發和指導,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以掃除情緒障礙,恢復與社會環境的協調適應能力,維護身心健康。運動員在日常生活中既會遇到普通人的問題,又會遇到訓練中的消極情緒。心理咨詢師給予他們有效的建議并幫助運動員逐步克服消極的心理情緒,使他們注意逐步從外部指向內部,從他人指向自己集中精神進行訓練,如此運動損傷的發生率會有效地降低。
3.2心理干預在運動員比賽階段預防運動損傷
運動員參加比賽時經常會遇到各種對自己不利的狀況,平時在心理學課程中多練習調節主義法、激勵調節法、不良信息回避法等心理學調節辦法,會使運動員在比賽場上發揮較高的水平。
3.3心理干預在運動員恢復階段預防運動損傷
疲勞是人們長時間或反復受到刺激后而產生的一種生理或心理現象。疲勞是造成損傷的重要因素,采用心理干預手段調節恢復,達到放松、消除生理疲勞的目的;采用認知重建、悉心的關懷等方式使心理趨于平靜,消除心理疲勞。
4.開展心理學課程,對受傷運動員給予心理學輔導。
運動員在遭受生理創傷的同時,也會造成消極的心理創傷,在與受傷學生接觸中發現,他們多數情緒消極,開展心理輔導對促進傷病恢復及消除消極心理情緒等方面都有積極作用。如與受傷運動員建立親密的關系,理解受傷者的情緒感受;傳授損傷與康復過程的知識,教會他們在康復過程中應期待什么,建立運動損傷應對措施;教會他們怎樣面對傷病;向其講述其他運動員恢復事例等都會對受傷運動員的生理及心理恢復起到不可小視的作用,延長運動壽命。
心理技能訓練在競技體育和文化課教育方面都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心理教育在提高運動員修養、素質、文化水平等方面發揮著更重要的作用。心理輔導不僅有助于運動員對現有思想教育及文化課教育態度的轉變,經過心理技能輔導后還會對訓練態度、臨場心態、運動損傷、傷病恢復等方面提供重要的心理援助,鑒于上述原因,競技體校開設心理課程尤為必要。
參考文獻:
[1]俞繼英,沈建華.21世紀我國競技體育人才資源可持續開發的思考[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4,28(1).
[2]班華.對“心理—道德教育”的探索——兼論中國自己的心理教育之道[J].教育科學研究,2010.1.
[3]田麥久,劉建和,延峰,等.運動訓練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