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丹
摘 要: 史料,顧名思義就是歷史資料或材料,是人類發展過程中留下的歷史痕跡。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應重視史料的運用,以此激發學生對歷史的學習興趣。同時,也可以幫助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認識、了解并重新構建歷史過程。然后經過教師引導,使學生正確分析歷史事件、評價歷史人物,從而達到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提高學生歷史學習效率的目的。
關鍵詞: 初中歷史教學 運用方法
隨著新課標的不斷深入與推進,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越來越重視借助史料促進歷史教學,因為初中史料的內容非常豐富,蘊含文字、口述、碑刻、墓志、家譜等多種史料。而這些史料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合理使用,可以豐富歷史教學細節,深化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理解,從而提高歷史教學的有效性。同時史料教學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增強歷史課堂教學的真實感,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因此,本文就如何有效借助史料促進初中歷史教學進行分析與探究。
一、適當補充教材相關史料
隨著教育的不斷改革,我國教材發生了很大的改變。傳統的初中歷史教材,基本由大篇幅的文字構成,而新時代的初中歷史教材,精簡了文字部分,添加了實物圖片、原始文獻等,同時在部分課文中增添了思考與討論的設置。雖然內容豐富,但是由于受篇幅與課時的影響,部分學生對歷史學習的興趣不高。因此,針對這一情況,教師可以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史料,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例如,教師在講到初中歷史人教版《伐無道,誅暴秦》中“秦的暴政”這一內容時,教師應考慮到初一學生的認知能力還相對有限,對歷史事件的了解情況相對有限。而教材主要是從徭役重、賦稅重、刑法殘酷三個方面總體講述秦的暴政,內容較為抽象,且描述得不夠具體。因此,針對這一情況,教師應采用靈活適當的教學方式,可以適當補充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史料,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滿足學生的求知欲。如:在介紹秦朝刑罰殘酷的時候,可以從秦朝的連坐刑、生命刑和身體刑三種刑罰出發,為學生列舉這些刑罰相關的歷史實例。在有條件的情況下,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課件為學生出示實例相關的圖片視頻,讓學生在實例中了解秦朝的暴政。然后,引導學生一步步探究秦朝滅亡的原因及陳勝吳廣起義的原因。通過適當補充史料的教學方式,將歷史事件清晰地呈現在學生面前,可以加深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
二、加深學生對歷實的理解
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時常遇到學生對教材中結論式的評價不能很好地理解。針對這一現象,經分析可以發現,教材中部分結論與內容邏輯性較強,之間沒有直接聯系,而部分初中生還處于形象思維向邏輯性思維轉變的階段。因此,導致部分學生理解困難,進而逐漸失去對這些結論式評價的興趣。所以,教師應善于借助史料,搭建結論與教學內容之間的橋梁,從而幫助學生加深對史實的理解,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例如,教師在講到《俄國十月革命》這一教學內容時,教材中介紹了改革的兩項內容,簡單評價了改革的作用。但是由于初中生的思維能力有限,不易理解廢除奴隸制與促進資本主義發展之間的深刻的聯系。因此,教師可以結合教材內容做出適當補充,然后引導學生進行分析,從而深化學生對史實的理解。如:在講到農奴在法律上是“自由人”,地主不能買賣農奴與干涉其生活時,教師可以借助史料加深對學生的理解:“1861年改革后,俄國的工人數量大幅度上升(1865年工人的數量為38.1萬人,在1890年工人的數量上升為162萬,而在1898年的時候工人的數量高達300萬)。”通過這一則史料,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將改革內容與改革后不斷增加的工人的數量相聯系并進行分析,學生很快就知道在廢除奴隸制后,由于工人數量的不斷增加,為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大量勞動力。通過這一教學過程,可以有效幫助學生加深對史實的理解,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三、借助史料培養學生的思維
隨著應試教育逐漸向素質教育的轉變,學生能力的發展逐漸成為教師教學的目標。這就要求學生在掌握教學知識的同時,提升自身的理解能力與應用能力等,然后利用已掌握知識進行整理與分析,提高自身的思維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因此,在借助史料促進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應善于歷史材料,讓學生身臨其境地思考歷史事件、客觀評價歷史人物,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
例如,教師在講到《鴉片戰爭》這一教學內容時,可以借助史料讓學生從不同角度、不同立場分析相關歷史事件。如:首先讓學生站在一名中國公民的角度分析,教師可以為學生引入史料《炮子謠》:“請君莫畏大炮子,百炮才聞幾個死?請君莫畏火箭燒,徹夜才燒二三里。我所畏者鴉片煙,殺人不計億萬千。君知炮打肢體裂,不知吃煙腸胃皆熬煎。君知火箭破產業,不知買煙費盡囊中錢。嗚呼!太平無事吃鴉片,有事何必怕炮怕火箭?”帶領學生一起分析《炮子謠》所講述的內容,讓學生意識到鴉片對我國的危害,如:嚴重摧殘吸食者的體制,加劇中國的貧窮等。然后,教師可以讓學生站在一名英國商人的角度進行分析思考。教師可以同樣通過為學生引入相關史料,帶領學生一起分析,讓學生意識到鴉片流入中國以后,對英國的好處。如:打開中國的市場,許多白銀流入英國,為西方帶來了巨額的利潤,等等。通過這樣的教學方式,不僅可以增強學生的知識,而且可以加深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理解,增強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歷史探究精神與能力。
總之,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應善于借助史料促進歷史教學,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因此,在初中歷史教學中首先教師可以適當補充教材中涉及的材料,然后借助史料幫助學生加深對教學內容的理解。最后,教師可以借助史料向學生展示歷史的客觀性,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提高學生的歷史學習效率。
參考文獻:
[1]張珊珊.淺談初中歷史教學中史料的運用[J].考試與評價,2016,01:84.
[2]邵靜.初中歷史課堂史料教學的價值[J].中學歷史教學研究,2014,Z1:36-39.
[3]王亞琴.初中歷史教學中史料知識的有效運用[J].讀書文摘,2015,08:21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