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凱杰
摘 要: 隨著計算機技術的廣泛應用,計算機已深入人們生活的各個領域,計算機軟件著作權的保護問題成為討論熱點。著作權保護構思的表現,而不保護構思本身。由于計算機軟件本身屬于著作物的一種,因此如何認定計算機軟件著作權的侵權行為尤為關鍵,本文就此展開探討研究。
關鍵詞: 計算機軟件 著作權 認定
一、計算機軟件著作權
(一)基本概念。
計算機軟件著作權指軟件的開發者或者其他權利人依據有關著作權法律的規定,對軟件作品享有的各項專有權利。屬于民事權利,具備民事權利的共同特征。
(二)計算機軟件著作權保護范圍。
根據著作權法第五十三條和《計算機軟件保護條例》第二條、第四條的規定,著作權法保護的計算機軟件指計算機程序及有關文檔。著作權法所稱對計算機軟件的保護,指計算機軟件的著作權人或者其受讓者依法享有著作權的各項權利。
1.計算機程序
《根據計算機軟件保護條例》第三條第一款的規定,計算機程序指為了得到某種結果而由計算機等具有信息處理能力的裝置執行的代碼化指令序列,或者可被自動轉換成代碼化指令序列的符號化語句序列。同一程序的源程序文本和目標程序文本視為同一作品。這就是說:
(1)計算機程序可以在計算機等裝置內執行;
(2)指令是構成程序的最小單位,程序由一系列指令組合,而指令指計算機完成一個基本操作的命令;
(3)程序有兩種表達方式。第一種是目標程序,由計算機能接受的代碼編寫的二進制指令方式;第二種是源程序,用某種符號或語句編寫的代碼方式。
2.計算機軟件的文檔
根據《計算機軟件保護條例》的規定,計算機程序的文檔指用自然語言或者形式化語言編寫的文字資料和圖表,用來描述程序的內容、組成、設計、功能規格、開發情況、測試結果及使用方法。文檔一般表現為程序設計說明書、流程圖、用戶手冊等。
二、侵犯計算機軟件著作權的認定
計算機軟件侵權行為的認定,實際指對發生爭議的某一計算機程序與比照物的對比和鑒別。軟件作品區別于一般文字或美術等作品,實踐中常常表現為計算機程序的不唯一性。即兩個運行結果酷似的計算機程序,或者兩個計算機軟件的源代碼程序不相似或不完全相似,前者不一定構成軟件侵權,而后者不一定不構成侵權。常見的侵犯計算機軟件著作權罪的認定標準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軟件的界面問題。
界面的認定是對使用過程中的屏幕顯示、功能、功能鍵、使用方法以往范例等進行對比,仔細對其普通文顯和下拉、彈出菜單的方位、內容、選擇項等進行對比。
(二)源代碼。
計算機程序指為了得到某種結果而由計算機等具有信息處理能力的裝置執行的代碼化指令序列,包括源程序和目標程序。若兩套軟件的源代碼都是基于同一種高級語言而編寫的,認定為侵權的可能性大增。常見鑒別內容包括:
1.數據結構
數據結構是計算機存儲、組織數據的方式。通常情況下,精心選擇的數據結構可以帶來更高的運行或者存儲效率。數據結構往往同高效的檢索算法和索引技術有關。數據結構中的元素數量、元素間的相互關系、邏輯結構等若相似或相同,那么其侵權的可能性就大增。
2.算法
算法是一系列解決問題的清晰指令,算法代表著用系統的方法描述解決問題的策略機制。對于同一個問題,不同程序會有不同的算法處理。對于是否采用相同的算法解決問題,成為判斷是否侵權的重要手段之一。
3.用戶接口
用戶接口是系統和用戶之間進行交互和信息交換的媒介,實現信息內部形式與人類可以接受形式之間的轉換。軟件接口一般有命令接口、程序接口、圖形接口三種。若接口中變量的命名、數量、變量類型都相同的話,極有可能存在侵權的行為。
4.程序的結構、順序和組織
SSO法則是認定軟件侵權的重要方法之一。所謂SSO,即計算機軟件的結構、順序和組織。其中,結構就是程序的各個組成部分的構造及數據結構;順序就是程序各部分在執行過程中的先后順序;組織則是程序中各結構及順序之間的宏觀安排。SSO法則認為,雖然被告的程序與原告的程序代碼完全不同,但二者的結構、順序和組織相同或相近似,仍構成侵權。
(三)保護軟件本身,但不保護其思想。
著作權法只保護思想的表達,而不保護思想本身。“思想、表達二分”是著作權法的基本準則,同樣適用于計算機軟件著作權保護。新《計算機軟件保護條例》第6條規定:“本條例對軟件著作權的保護不延及開發軟件所用的思想、處理過程、操作方法或者數學概念等。”通過思想、表達的劃分,排除不受著作權法保護的“思想”,是認定侵權行為的主要階段[1]。
但在司法實踐中,由于計算機軟件兼具“文字作品”和“實用工具”二重屬性,確定“思想、表達二分”的具體法律標準一直是個倍受爭議的問題。各種形式的計算機程序的編碼即文字性成分都是思想的表達,應受到著作權法的保護;而程序的功能目標,通常認為屬于思想領域,是不受著作權法保護的,這兩部分的界限非常清晰,隨后難點在于編碼和功能目標之間存在著一個寬泛的模糊區域,是僅通過編碼與功能目標的劃分難以規制的[2]。
三、計算機軟件著作權保護現狀
我國對計算機軟件保護的立法工作起步較晚,立法經驗少,給立法工作帶來不少的困難。但是,正因為我們起步晚,其他國家在計算機軟件立法中的成功經驗,可供我們在制定我國軟件保護法時予以借鑒,使得我們不走彎路或者少走彎路。1991年6月我國頒布《計算機軟件保護條例》,對計算機軟件的著作權保護問題做了全面、系統且操作性強的規定,中國保護知識產權的法律體系走向完備化。
據《計算機軟件保護條例》規定,軟件著作權人享有發表權、署名權、修改權、復制權、發行權、出租權、信息網絡傳播權、翻譯權等權利。軟件著作權人可以許可或者轉讓他人行使部分著作權,并有權獲得報酬。任何人在未經著作權人許可或者轉讓其權利的情況下行使以上權利,將構成侵害他人著作權的行為。
參考文獻:
[1]鄭惠元.計算機軟件著作權侵權認定問題研究.
[2]壽步.計算機軟件著作權保護.清華大學出版社,199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