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賀
摘 要: 自1995年至今二十年以來,關于教師職業倦怠的研究從無至有、從少到多。通過整理和研究有關文獻發現,從幼兒園教師到中職學校、獨立學校,再到知名高校;從從事一線教學的教師再到高層教育管理人員及領導;可以說不僅數量上有所增加,研究層次與質量也有所突破。在研究對象、研究方式上不拘泥于單一;在總結成因方面從多個角度入手,辯證思考;在這基礎上還能對教師職業倦怠這種普遍現象提出緩解與改善對策。本文在總體綜述此類文獻的基礎上進行了反思與展望。
關鍵詞: 教師職業倦怠 文獻綜述 影響
一、引言
職業倦怠一詞最早是在1974年由一位來自美國的精神病學家Freudenberger提出來的。隨之以后,針對各行各業有關職業倦怠的研究逐漸興起,迅速發展。目前,有關職業倦怠的定義各種各樣,層出不窮。Maslach和Jackson對職業倦怠給予這樣的界定:“職業倦怠是在以人為服務對象的職業領域中,個體的一種情感耗竭、人格解體和個人成就感降低的癥狀。”[1]這段定義闡釋了職業倦怠就是個體在工作中,由于心理和生理上精力的耗盡和對自我評價過低,感受不到自身價值導致對服務對象表現出厭倦和冷漠的現象。教師職業是有別于其他職業的一種特殊行業,隨著職業倦怠這個名詞的提出,教師職業倦怠被研究者廣泛關注。本文涉及的文獻是1995年~2015年二十年間有關教師職業倦怠的資料,并在整理和分析這些文獻資料的基礎上進行綜述與反思。
二、文獻資料概況
從中國知網、中國期刊網、維普網各大文獻資源庫搜集了自1995年至今關于教師職業倦怠的文獻資料,總計有2498篇,其中博碩士論文是自2003年才陸續出現共計296篇,具體見下表1和表2.
注:
1.資料來源于中國知網,中國期刊網,維普網等。
2.括號里是博碩士論文數量。
3.由于時間原因,2015年統計結果為不完全統計。
從上面兩個表格中可以發現1995年至2000年五年間關于教師職業倦怠的文獻資料寥寥無幾,第一篇文獻是1996年出現的,也是這個話題的萌芽,直至2003年才出現量的明顯增多,博碩士論文隨之出現,這體現了研究層面不再浮于表面,而是深入的、透徹的。2006年又是一個轉折,文獻總數達到了三位數并且相關博碩士論文達到了兩位數,我們可以發現不僅量增多了,而且實現了質的飛躍。這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這一課題的重要性。隨后這幾年數量一直趨于平穩的狀態。我國眾多學者對此課題感興趣,國外也不例外,見表3和表4。

注:
1.資料來源于中國知網,中國期刊網,維普網等。
2.括號里是博碩士論文數量。
3.由于時間原因,2015年統計結果為不完全統計。
從兩個表格的數據上我們發現同樣的規律,無論是國內研究者還是國外研究者,都將教師職業倦怠視為一個值得研究的課題,文獻資料同樣是從無到有、從少到多,直至今天仍然是一個熱門的話題。
在關于教師職業倦怠這個話題下,國內外專家學者從各個不同角度進行分析,從中小學具體到各大高校,從農村到城市再到偏遠地區,從年輕的新手教師到資歷深厚的老教師,從不同性別到不同學歷,甚至具體到各個學科的教師倦怠成因都不相同,教師行業區別于其他行業有著特有的性質,這就是此話題研究的可行性所在。
三、教師職業倦怠的定義與成因
國內外學者對教師職業倦怠給予了不同分類與分析,Beaucage將教師職業倦怠分為四階段,被稱為四階段論[2]。隨著職業生涯的發展,不同階段有著不同特征。第一是狂熱期,一般剛入職的年輕教師都有激情澎湃期,此時他們對工作有著瘋狂的熱情,對未來發展充滿希望。第二是停滯期,這階段教師表現為工作效率低,缺乏激情,但仍努力工作。第三是挫折期,教師在這個階段已經感受到疲憊不堪,被負面情緒所左右。第四是冷漠期,教師到這個時期已經完全對職業失去信心,并產生厭倦,覺得人生無價值可言,生理和心理承受著巨大的損失。Borg提出教師職業倦怠的壓力來源,將它歸結為五因素[3]:一是教學對象的行為,如很多學生不服從管理,搗亂秩序,惡語中傷教師等;二是工作環境,包括學校的硬件設施不合格,環境差等;三是人際關系,如同事之間競爭,與上級管理者有矛盾等;四是工作程度,如工作時間過長,工作量超負荷等;五是學校性質,像外界對學校不同的期望,學校內部不同的文化氛圍等。Forman則總結出比五因素再增加兩個因素,即教師與家人的關系和教師本身個人能力不足[4]。
國內研究者多采用問卷測量的方法進行研究,王芳,許燕將教師職業倦怠的成因總結為四個維度:一是疲憊感,來自于情緒。教師工作的工作量之大是眾所周知的,與其他行業不同的是教師行業要時刻保持高度緊張的狀態,時刻為學生解決學業上及人生中大大小小的問題,由于教師擔任為人師表的責任,這種情緒上的疲憊感無處釋放,導致對教育對象產生冷漠、無力的感覺。二是疏離感,來自于人際交流。教師工作鮮少有與外界交流的機會,大部分時間都是與學生共處,圖書館、計算機都是教師工作的親密伙伴[5],有時負面的情緒無法排泄,特別是由于性格差異,很多教師不愛與人交流,導致與外界產生距離感,從而產生倦怠。三是無意義感,來自于工作。教師工作的成就感是源遠流長的并不是立竿見影的,這讓教師對工作缺乏信心,缺乏成就感,導致倦怠現象。四是耗盡感,來自于知識。這是中國教師特有的,圍繞課本教書的教師將畢生所學傳授給學生,隨著時間的推移,知識的更新,課改的不斷更新,教師有知識匱乏感,產生倦怠[6]。
四、教師職業倦怠的影響與發展趨勢
職業倦怠使教師處于一種情感耗盡、知識耗盡、體能耗盡的狀態。情感耗盡使教師在學校不能帶著熱情飽滿的狀態走進課堂,不能與同事之間維持愉快輕松的狀態,甚至會危及家庭及婚姻生活。知識耗盡使教師教學內容、教學能力單一乏味,止步不前,沒有更新,懶于創新,逐步走向被淘汰的命運。體能耗盡指教師產生職業倦怠后身體處于亞健康狀態,經常頭痛,胃痛,渾身乏力,抑郁,情緒不穩定[7]。
對教學產生疲憊感的教師對學生缺乏耐心,容易忽視學生的心理狀態,不利于學生成長。對教材不能透徹分析和研究,對課程沒有鉆研耐心與信心。
如今社會提倡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而二者中一旦有一方拒絕溝通,缺乏互相了解的耐心,師生關系就會陷入僵化,很難得到緩解。教師如果得不到學生的信任和喜愛,其工作就會受到很大影響,這樣陷入惡性循環,可見教師職業倦怠的危害之大。
五、教師職業倦怠的反思與展望
緩解教師職業壓力勢在必行。在對待這一問題上,許多研究指出,緩解教師職業倦怠現象,首先應從教師自身入手,緩解教師職業壓力需要學生與家長共同支持,大多數產生倦怠感的教師都是因為在工作中得不到榮譽感和滿足感,感受不到自身價值,缺乏自信心,這是根本上的也是尤為重要的一點。此外,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勞逸結合,營造輕松愉快的教學氛圍,在學生接受知識的基礎上教師不必過度緊張,共同進步。同時,社會對教師的尊重和肯定也是尤為重要的,有了外界的肯定與支持,增強了教師的自信心,職業壓力也得到了緩解[8]。
創造良好的工作環境尤為重要。學校管理組織人員或同事之間,創造舒適和諧的工作氛圍可以減輕職業壓力,教師遇到困難應善于與人交流,聽取不同意見,不能總是一籌莫展,影響工作熱情和工作效果。學校管理人員應善于觀察教師的行為變化,關心日常生活,可以適當舉行一些活動,這樣既可以讓教師在壓力之下得以放松,又可以給教師們更多的在一起交流的機會[9]。
六、結語
職業倦怠已經不是新鮮詞匯,各行各業都有職業倦怠,在綜述了關于教師職業倦怠的文獻資料后,筆者發現,關于教師行業的研究更豐富,而其他行業則鮮有人涉足。在中國知網和其他文獻資料庫中,關于醫生職業倦怠所能查詢到的僅僅有三篇,關于公務員職業倦怠有五篇,甚至關于工人職業倦怠的研究查詢無果。這樣的現象是筆者沒想到的。這樣一種現象是否證明社會對教師職業倦怠過度關注,對其他行業倦怠有所忽略,這是值得深思的。每個行業都有壓力,如醫生每天面對疾病與痛苦的臉龐,見證生老病死,甚至掌握著生死,其工作性質與工作環境帶來的壓力直接導致壓抑、勞累、疲倦。特別近年來存在的醫患關系問題,更是棘手,此類種種都值得關注,工人、農民、司機,這些看似普通簡單的行業更是存在諸多問題,而現在國內外對于這些社會普通工作人員職業壓力與職業倦怠普遍忽視,需要研究者們轉換視角與關注點,尋求緩解除教師外大眾勞動者的職業倦怠的策略。
參考文獻:
[1]Maslach,C,Schaufeli.W.B.Leiter,M.P.Jobburnout.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J].Annual,2001:397-422.
[2]李瑩瑩,唐海濱,彭勃.象牙塔中的隱忍:高校教師職業倦怠深思[J].中國高等教育,2014,(54-55).
[3]王以仁,陳芳玲,林本喬.教師心理衛生[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2.
[4]溫忠麟,劉紅云,侯杰泰.調節效應和中介效應[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2.
[5]王芳,許燕.中小學教師職業枯竭狀況及其與社會支持的關系[J].心理學報,2004(5):568-574.
[6]唐芳貴,蔣莉,肖志成.國外教師職業倦怠研究述評[J].教育與職業,2005(65).
[7]張大均.教育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8]張厚粲.大學心理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9]Vandenberghe R.&HubermanA.M.Under-standing and Preventing Teacher Burnout:a sourcebook of international research[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9.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