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靜波+孫秀萍
71年前,因為那數十萬逝去的生命,兩國幾乎成為生死仇敵;71年后,兩國領導人卻視彼此為盟友,并肩行走在這片重建的土地上。也許在他們眼中,什么敵人、什么盟友,一切都不如現實利益來得永恒。
作為首位訪問廣島的在任美國總統,奧巴馬只在這塊敏感的土地上停留了1個多小時。而作為世界上第一個經歷原子彈恐怖的城市,廣島已經在那場災難后走過了整整71年。
1945年8月6日,美軍戰斗機飛臨廣島上空,投下人類使用的第一枚原子彈。共有7.815萬人在當天死亡,此后又有近20萬人死于核輻射引起的各種病癥……71年間,日本人始終認為美國應直面罪惡、坦誠道歉,美國人卻堅信,那是當時結束戰爭的必要選擇。而廣島這座城市的命運,從此成為美日兩國關系中不可回避的關鍵點。
奧巴馬是在七國集團首腦(G7)峰會結束后訪問廣島的。峰會現場,當日本外務省官員被詢問訪問細節,總是搖頭:“細節還沒確定。”不確定的原因無外乎兩個:奧巴馬會不會參觀展示著廣島核爆實物資料和悲慘照片的廣島和平紀念資料館?他會不會與原子彈爆炸受害者代表見面?
5月27日中午,奧巴馬吃過午飯便啟程前往廣島。日本各大電視臺也拉開跟蹤直播的架勢,好幾架采訪直升機在廣島上空盤旋。17時20分,奧巴馬的車隊駛達廣島和平紀念公園,他拉開車內窗簾,向等候的人群揮手。
車隊停到資料館門口,奧巴馬下車開始參觀。資料館館長事后告訴媒體,參觀過程中,奧巴馬仔細聽著介紹,并俯身細看核爆遺物,“神情始終凝重而憂傷”。10分鐘后,奧巴馬在貴賓簿上寫道:“我們經歷了戰爭的苦難。讓我們鼓起勇氣追求一個沒有核武器的和平世界。”
奧巴馬還向紀念碑敬獻了白綠相間的圓形花環。整個過程中,他的身板一直保持筆直,只在放花環時稍微欠了一下身,卻遠遠算不上鞠躬。獻花之后,他依舊保持著身板的筆直,稍微閉眼冥思了一會兒。一些媒體解讀認為,他這是極力避免讓日本人認為自己在道歉。
隨后,奧巴馬在廣島、長崎核爆受害者等相關人士的注視下發表了17分鐘的演講。他說,“我們不能忘卻被奪走生命的無辜市民,要共同承擔正視歷史的責任”,還強調若要追求“無核世界”,美國等擁有核武器的國家需要勇敢擺脫“恐懼的邏輯”。
坪井直是廣島原子彈爆炸的受害者,已經91歲,身上還能看到當年的傷痕。他完全沒有想到,奧巴馬會在演講結束后徑直走到自己面前,緊緊握住他的手,聽他的傾訴,并說“謝謝你”。而在見到另一位受害者森重昭時,奧巴馬甚至將他擁入懷中,給世界留下一張“同悲相憐”的定格。
整個訪問過程中,奧巴馬并未道歉,也沒有解釋當年投放原子彈的緣由。但他和安倍都提到,“當年血戰的敵人,成為今日的盟友,這是世界走向和平的一個典范”。可見,此次廣島之行不過是這對盟友合作的一場“政治秀”——曾因推動無核化努力獲得諾貝爾和平獎的奧巴馬,最關心的是在任期所剩不多的情況下抓緊推動實現“無核世界”,為自己多留些政治遺產;而對安倍來說,美國總統訪問廣島,有助于淡化日本二戰時的侵略暴行。
作為戰后第十二任總統,奧巴馬能踏足廣島,并在美軍當年扔下原子彈的地方哀悼逝者,這本就創造了歷史。為了這個歷史時刻的實現,不少人已經忙碌了多時。
2013年10月,奧巴馬最積極的支持者,美國前總統肯尼迪的女兒卡羅琳·肯尼迪被奧巴馬任命為美國駐日本大使。當時,許多日本媒體認為,這無非是奧巴馬的政治回報,毫無外交經驗的卡羅琳只是美國大使館中的一只花瓶,對日美關系不可能帶來什么建樹。但事實很快證明,他們小看了這個美麗的女人。
今年以來,為了在任內達成憲法修訂的大目標,安倍不得不整點動靜出來,以擴大自己的影響力和左右政局走向的“存在感”。恰逢日本是本屆G7峰會的輪值主席國,安倍于是絞盡腦汁,想要推動美國現任總統首次訪問廣島。
3月,安倍夫婦邀請卡羅琳夫婦吃了一頓豐盛的晚餐。之后不久,卡羅琳給奧巴馬寫了一封信:“您來日本出席G7峰會時,如果能順訪廣島,不僅能滿足日本政府和日本民眾多年的愿望,更重要的是,您提倡的‘無核世界的宗旨與目標將會在您最后的任期內得到最大程度的宣揚。它還能向世界證明,往日的敵人也可以成為今日的盟友。毫無疑問,廣島之行將有利于增強美日新型同盟關系,向世界展示兩國牢固的友誼。”
這封信觸動了奧巴馬的神經:自己應該有驚人之舉,為世界歷史樹立一個“化敵為友”的典范。加上共和黨人特朗普近期在選舉中不斷對美日關系放炮,引起日裔美國人等利益攸關方的騷動和不滿,奧巴馬及民主黨不得不籌策應對。
于是,以卡羅琳為核心聯絡人,白宮、美國國務院、東京大使館、日本首相官邸間串起了一條秘密聯絡熱線。
安倍也沒閑著。他將七國外長峰會安排在廣島舉辦,意欲先促成美國國務卿克里對和平紀念公園的訪問。此前,到訪和平紀念公園的美國最高官員只是駐日大使。
4月11日,七國外長峰會期間,克里和其他六國外長一同踏入和平紀念公園,獻花并參觀了資料館,打破了70年間美國現任內閣成員訪問廣島的零記錄。參觀結束后,克里說:“原子彈爆炸后蘑菇云升起,城市被摧毀了,那里的景象令人震驚,令人心碎,觸動人的心靈。我會如實報告給總統,訪問核爆地是如何的重要。”
克里隨后的進言,及其訪問后美國國內還算平靜的輿論反映,成為奧巴馬同意前往廣島的要因。5月10日,美日兩國政府同時宣布:奧巴馬將于27日訪問廣島。
很少有人知道,第一個為廣島命運埋下伏筆的美國總統,是羅斯福。
由于在一戰后的“分贓”中受到老牌帝國英、法等的排擠,美國的國際孤立主義情緒一直非常嚴重。二戰爆發之初,美國并未真正參與到反法西斯戰爭中,甚至為了使日本成為遠東重要反共力量而不斷為其輸血。
當時,許多科學家為逃避德國法西斯迫害而移居美國。他們知道德國已經開始研究原子彈,忍不住憂心忡忡——如果希特勒搶先獲得原子彈,對于整個世界來說,將是一場毀滅性的災難。
科學家們立即將德國研發原子彈的消息告訴軍方。但由于不了解原子彈的威力究竟有多大,這個消息并未引起軍方的重視。1939年8月2日,心急如焚的科學家們推舉愛因斯坦寫了一封信,介紹這種“威力極大的新型炸彈”,并請羅斯福的私人顧問轉交給總統。
羅斯福看過信后,起初并未在意。私人顧問隨即給羅斯福講了一個故事:當年,拿破侖因為沒有使用新發明的蒸汽船,沒有建立起先進的海軍艦隊,最終在滑鐵盧打了敗仗。“如果當年拿破侖采納了使用新發明的建議,歐洲歷史就要重寫了。”聽到這里,羅斯福表情嚴肅,沉默許久才開口:“我不會成為第二個拿破侖。”
得到總統的認可后,美國很快就建立了一個鈾委員會,開始進行原子彈的研究。但羅斯福最初只撥出6000美元的研究經費,相比于同時期希特勒對原子彈工程投入的100萬馬克(約合74萬美元),只是l/120。所以鈾委員會起初實際上是無所作為。
但國際戰場上的局勢瞬息萬變。1940年12月19日,因為看到日本“南進”發動太平洋戰爭的企圖,羅斯福宣布對中國進行軍事援助,意欲將日軍“拴在中國”。幾個月后,他又批準對日本實行戰略和武器物資禁運。本就面臨巨大經濟壓力的日本,—下子陷入了更大的窘境。
1941年12月7日凌晨,日本偷襲美國珍珠港。當羅斯福從三軍參謀長馬歇爾那里聽到遇襲的慘狀后,表情凝重,遲疑片刻,撥通了美國國防研究委員會的電話:“鈾研究有什么新進展嗎?”很快,一份關于加速原子彈研究進程的報告送到了羅斯福的手里。而這份報告,從此改變了世界歷史。
日本對珍珠港的偷襲“幫助”美國瞬時擺脫了孤立主義和中立的羈絆,正式加入到反法西斯戰爭中。
1942年6月,美國研究原子彈的計劃正式啟動。由于計劃總部最初設立在紐約曼哈頓,所以計劃得名曼哈頓工程。羅斯福任命美國陸軍工程兵工程局副局長萊斯利·理查德·格羅夫斯為工程總負責人,隨后又在他的建議下,起用年僅38歲的理論物理學家羅伯特·奧本海默為技術總顧問。奧本海默招攬了大量優秀的物理學家、技術人員,甚至諾貝爾獎獲得者。至研發成功,美國共在這個計劃上投入了數十億美元。
1944年9月,羅斯福和英國首相邱吉爾締結了一個秘密條約,決定對日本使用原子彈。
1945年,盟軍牢牢掌握了西歐戰場主動權。雖然美國國內對原子彈的研制已經出現不同的聲音,一些人認為,既然德國敗局已定,就沒有必要研制這種恐怖的武器了。但此時的羅斯福已經非常虛弱,再無力處理此事。
1945年4月12日,羅斯福去世。當天,副總統杜魯門繼任。同天下午,陸軍部長史汀生就來到總統辦公室,向杜魯門匯報了關于曼哈頓工程的進展情況。
雖然史汀生曾提醒杜魯門,原子彈的威力有可能使人類文明毀于一旦,但當時的分析報告顯示,如果使用原子彈,可以替代美軍在日本本土登陸,減少犧牲約100萬人,并確保最終取得戰爭的勝利。兩相比較,杜魯門顯然對原子彈可能帶來的巨大軍事優勢更有興趣。更何況,它還能給蘇聯一個大大的下馬威。
1945年7月16 日,波茨坦會議召開前一天,曼哈頓工程研發的首枚原子彈試爆成功,試爆威力超過了在場所有人的想象。消息傳到波茨坦,杜魯門按捺不住內心的喜悅,向斯大林炫耀美國已擁有了超級武器。斯大林只是淡淡說了句:“那很好啊,希望可以用來對付日本人。”
第二天,蘇、美、英三國首腦在波茨坦舉行會議,以公告的形式對日本發出最后通牒。公告中提到,日本政府應立即宣布所有武裝部隊無條件投降,否則只有迅速和徹底的毀滅。在得到日本方面“默殺”的回復后,25日,杜魯門下達了向日本投下原子彈的指令。
通過多次偵察比較,美軍把投擲第一顆原子彈的目標選在了廣島。這里地勢平坦,人口稠密,市內多木質建筑,軍事工業十分集中,公用事業和市內交通較為發達,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海港。日本的陸軍總部也設在這里,軍事、政治地位十分重要。
8月6日凌晨2時45分,美國第509轟炸機大隊指揮官保羅·蒂貝茨駕駛著序號為82的B-29轟炸機向日本上空飛去。飛機上裝載的,就是那顆著名的代號為“小男孩”的原子彈。
9時14分17秒,那架裝載著原子彈的美機上的視準儀對準了廣島一座橋的正中時,自動裝置被打開,60秒后,原子彈從打開的艙門落入空中。45秒后,原子彈在離地面600米的空中爆炸,立即發出令人眼花目眩的強烈的白色閃光,廣島市中心上空隨即發生震耳欲聾的大爆炸。頃刻之間,空中突然卷起巨大的蘑菇狀煙云,接著便豎起幾百根火柱,整個城市即刻淪為焦熱的火海。
廣島的命運從此被改變,日本的命運從此被改變,人類的命運從此被改變。
8月9日,美軍在日本長崎市投下第二枚原子彈,造成8.6萬人傷亡。兩次轟炸,直接導致日本宣告戰敗。至此,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
戰后,美國出于遏制蘇聯、鞏固亞太布局的目的,將對日政策從“抑制”變為“扶持”。兩國重新變回盟友,卻始終因為廣島問題糾結著、辯論著、權衡著。
71年前,因為那數十萬逝去的生命,兩國幾乎成為生死仇敵;71年后,兩國領導人卻視彼此為盟友,并肩行走在這片重建的土地上。也許在他們眼中,什么敵人、什么盟友,一切都不如現實利益來得永恒。
(崔航薦自《環球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