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林
網民往往有一個習慣,很容易被標簽牽著鼻子走,很多人都是標簽的奴隸。同樣的事件,如果貼不同的標簽,會制造出完全不同的網絡情緒。
如果報道說男人與女人發生沖突,男人打女人,網民肯定站在女人一邊。可如果說男司機與女司機發生沖突,網民會習慣地認為女司機有問題。如果報道說老師與學生發生沖突,網民會站在學生這一邊。可如果報道說學生的爸爸是當地一高官,網民情緒會立刻發生逆轉。醫患發生沖突,肯定習慣性站在患者那一邊,可如果報道稱患者是一公務員,新聞也會迅速反轉。城管與路人發生沖突,不分青紅皂白,肯定首先罵城管。可如果說那個路人是一廳級干部,迅速都會去站在城管那一邊。這些都不是段子,都可以在一條條熱點新聞中得到印證。
所以有人說,在網上,領導與平民發生沖突,永遠是領導的錯;公務員,逢事必錯;開車的之間發生沖突,開好車的錯;兩個人發生沖突,有錢的一方錯;兩個無賴發生沖突,會是誰的錯呢?永遠都是不會發微博的那一方錯。這些情況把標簽化思維暴露得淋漓盡致,值得標簽的奴隸們反思。
(摘自《羊城晚報》 圖/陳明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