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天瓊


[摘 要]高端裝備制造業作為國家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對我國制造業的發展極其重要。而專利作為裝備制造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對企業的發展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本文在論述我國裝備制造業專利發展趨勢的基礎上,對裝備制造企業及H公司專利現狀進行分析,并就如何做好裝備制造企業的專利工作提出合理化建議。
[關鍵詞]裝備制造業 專利戰略 企業發展
中圖分類號:F20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6)15-0244-02
在知識經濟時代,在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下,專利已經作為一種市場策略發揮著其價值。裝備制造企業通過專利戰略,能夠建立現代企業管理制度,優化資源配置,防止無形資產流失,充分發揮知識產權在企業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國內外成功企業的大量經驗證明,企業實施專利戰略是其獲取先進技術,打造核心競爭力,搶占市場高地的法寶,也是我國裝備制造業創新升級發展、贏得國際市場的關鍵。
一、我國高端裝備制造業專利發展趨勢
自改革開放后,我國裝備制造業的設計制造水平不斷提高,掌握了一批重大裝備的設計制造技術,為國民經濟各行業提供大型、成套裝備的能力日益增強,并已發展成為世界裝備制造業大國之一。近十年來,我國高端裝備制造業的專利申請量也呈逐年大幅遞增之勢,2006年的專利申請量是2005年的兩倍多,此后專利申請量持續增長,2008年開始超過美國、日本的年申請量,此后歷年申請量明顯高于其他國家/地區,發展至2013年,年申請量遠遠領先于其他國家/地區。如圖,主要國家/地區高端裝備制造產業專利申請份額趨勢圖。
由此看出,在2008年之前,美國、日本的高端裝備制造業專利申請量一直位居前兩位。2008年后,中國的專利申請份額呈“喇叭形”擴張,“此消彼長”,其他國家/地區的份額則相對在減少。可見,我國高端裝備制造產業與發達國家相比,發展的相對滯后而又猛烈。
2004年,我國首次提出實施國家知識產權戰略,2007年,胡錦濤總書記在十七大報告中明確提出“實施國家知識產權戰略”,一系列的國家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我國專利年申請量的快速增長。自國家“十二五”規劃綱要中將高端裝備制造業列為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政策扶持的力度和作用日益凸顯,我國裝備制造企業對專利的關注程度大大增強,逐漸認識到專利對于自身發展的重要性,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強專利申報工作,創新能力得到持續提高。如下圖,中國高端裝備制造產業專利申請量趨勢表。發明、實用新型專利年申請量處于增長趨勢,其中2013年達最高點,整體上反映出高端裝備制造產業在我國一直處于研發熱點,發明專利年申請量與總量遠高于實用新型專利,表明高端裝備制造企業更趨向采用發明專利對其技術進行長久、穩定布局。
二、裝備制造企業及H公司專利發展現狀及分析
立于國際視角來看,我國裝備制造業的專利發展情況并不十分樂觀,總體上還處于規模總量大但技術含量和附加價值低、制造能力強但自主研發設計能力弱、引進裝備多但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不足、單機制造能力強但成套制造和工程總承包能力薄弱的不均衡發展狀態。裝備制造業很多領域還停留在國際分工的低端,大部分產品是依靠低廉勞動力成本和以資源浪費、環境污染為代價而形成國際比較優勢,大部分關鍵技術沒有自主知識產權,主導產品特別是大型成套設備主要靠從國外引進,作為裝備制造業“心臟”的關鍵和核心技術大多被控制在跨國公司手中。同時,雖然越來越多公司開始將專利納入企業經營計劃中,但絕大多數企業仍然缺乏專利意識,更未實施專利戰略,專利“有量無質”的現象普遍存在。
(一)H公司專利現狀
以H公司為例(見下圖),2008年為打造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申請實用新型專利6項,自2011年開始建立專利申請規范與計劃。2011年申請實用新型專利2件,發明專利3件;2012年申請實用新型專利7件,發明專利1件;2013年申請實用新型專利13件,發明專利3件;2014年申請實用新型專利4件,發明專利1件,外觀專利1件;2015年申請實用新型專利9件,發明專利5件,外觀專利1件。目前H公司專利總申請量為56件,實用新型專利占專利總申請量的73%,發明專利占23%,外觀專利占4%。
由此可見,一方面,從數量上看,H公司申請的專利總量較少,每年專利申請量平均不超過10件。2015年全市專利申請總量32364件,?所在區(縣)申請專利6749件,H公司僅15件。另一方面,從質量上看,H公司并未擺脫技術引進、模仿創新的模式,知識產權質量不高,在核心技術、關鍵技術掌握方面較為薄弱。新申請的專利絕大多數為實用新型,在現有的全部專利中, 發明專利申請量僅占23%,這說明H公司自主開發、技術創新的能力不足,技術成果主要體現在對產品結構功能的改進而非方法的創造方面,公司還停留在傳統工業的發展模式和水平上。
(二)H公司專利工作存在的問題及分析
1、專利戰略意識薄弱。H公司整體缺乏知識產權戰略意識,未能充分認識到專利戰略在企業長遠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專利工作缺乏總體規劃,對專利的運用局限于消極防御上,并沒有將專利作為一種無形的財產,在總體上思考如何規劃和運作,沒有將專利與企業的績效考核、人力資源管理置于同一位置加以認識和思考。
2、專利成果的市場運營缺失。“知識產權創造循環”的理念是精工愛普生的創新。在這套循環體系中,精工愛普生提出了“研發—創造—保護—市場”這樣4個環節。其中,在研發環節,企業應盡可能加強其技術研發實力;在創造環節,企業應在不侵犯他人專利權的前提下,運用研發獲得的技術,創造出自己獨特的產品;在保護環節,企業要結合自身的發展戰略,為自己的研發成果申請大量專利,構建堅固的專利防護網;在市場環節,企業可以通過知識產權許可授權、產品的獨占性銷售等,獲得大量的利潤。而當企業把一部分利潤重新投入到研發環節后,又可以進一步促進企業技術實力的發展,從而形成一個良性循環,最終形成強大的競爭力。而H公司僅僅在最低層面和最低效率上運用專利,即自己開發專利,自己利用專利成果,極少考慮知識產權的市場化運作,如專利的合作開發、質押融資、轉讓許可以及侵權保護等,實現專利的最大化利用。
3、經費投入不足。近年來,各級政府雖然出臺了諸多鼓勵裝備制造企業自主創新的優惠扶持政策,公司得到了一定資金支持,但是由于專利維護費用的累加,H公司研發經費依然緊張,公司將巨大的人力、物力、財力資源用于產品的研發上,對技術創新成果保護的投入稍顯不足。
4、高素質的技術和管理人才匱乏。在科技創新活動中,企業家是主角, 中高級工程技術人才是主力。尤其是在國家大力倡導科技創新、技術創新、管理創新的大潮下, 既懂技術又懂知識產權的復合型人才尤為稀缺。H公司在人才儲備上雖具有一定基礎, 但在吸納人才的條件、留住人才的平臺、專利技術與管理人才的績效考核機制建設上還存在一些問題。
三、關于H公司專利工作開展的合理化建議
1、加大宣傳力度,構筑專利企業文化。有計劃、有目的地開展專利法律知識的學習和宣傳,通過培訓等方式切實增強各級領導和技術主管專利檢索、分析、運用的能力。通過給員工開設講座、發放宣傳資料、進行知識競賽等方式宣傳專利知識,提高全體員工的專利意識。
2、建立知識產權職能部門,健全專利規章制度。由知識產權部門制定專利戰略,通過主管部門網站、行業協會等獲取信息,分析專利現狀及發展趨勢,為H公司在引入新技術和進行研發時提供參考資料。建立健全針對知識產權的規章制度,加強專利規范管理。一是通過加薪升職等薪酬績效考核手段鼓勵科技人員進行技術創新;二是建立專利預警機制,防止知識產權被他人非法利用,必要時采取法律的手段保護自己;三是加強專利的市場運營,為公司創造更大的利潤空間。
3、組建產業創新聯盟,提高科技創新能力。按照當今科研活動的規律和發展趨勢,H公司要善于與高校、科研院所建立戰略聯盟,整合內外資源,協同配套,大力提高科技創新能力。以自主研發、聯合攻關或引進、消化、吸收的模式,力爭形成更多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專利技術,實現跨越式發展。
4、引進和培養專利人才,優化專利創新現有條件。首先,H公司必須高度重視人才引進,要完善統一的人才引進機制,利用多種渠道積極引進各類創新人才,形成一支包括專業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在內的專利人才隊伍。其次,H公司要加大專利高層次人才的培養力度,搭建人才培養平臺,為持續開展技術創新和專利管理活動提供人力資源保障。最后,H公司要在全公司范圍內營造鼓勵創新、敢于嘗試和寬容試錯的良好氛圍,對于敢于創新、勇于創新、善于創新的科技人才給予表彰和獎勵。同時,還要不斷完善技術創新和專利管理活動的軟硬件條件,為專利創新人才提供良好的發展環境和發揮空間。
參考文獻:
[1] 國家知識產權局規劃發展司,《專利統計簡報》,2016年第5期.
[2] 于麗艷、段文博、唐明,裝備制造業專利發展現狀研究,《經濟研究導刊》,2011年第8期.
[3] 張景玲、田玉蘭,創新型視角下的裝備制造業與知識產權,《科學·經濟·社會》,2011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