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春艷+張魯洋+王瑩
[摘 要]在長期的社會發展過程中,受到新技術的引領與帶動作用,使得電子商務開始廣泛的融入到了國民經濟與社會生活當中。現階段,我國的電子商務市場規模不斷擴大,消費群體也出現了迅速的增長,并逐漸發展成為了我國社會經濟運行的一個重要模式。與之相對應的,電子商務平臺的知識產權保護問題也變得越來越突出。目前,知識產權侵權問題,已經成為電子商務行業發展中的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并對行業的健康起著深遠的影響作用。
[關鍵詞]電子商務平臺;知識產權;侵權責任
中圖分類號:D92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6)15-0238-01
國家商務部于2015 年 4 月 3 日發布了《2015 年電子商務工作要點》(以下簡稱《要點》),并以此來大力倡導促進網絡消費。在《要點》當中,特別強調要全力推動綜合性電子商務服務平臺的創新與進步,并以此來實現線上線下市場之間的融合與共同進步。隨著電子商務行業的發展,近年來,我國所審理的有關電子商務知識產權的案件越來越多,并且其中大部分都是關于知識產權侵權的糾紛案件。在這樣的背景下,關于電子商務平臺知識產權侵權責任的界定,也已經發展成為目前社會各方面所共同關注的重要問題。
一、電子商務平臺知識產權侵權問題的提出
就針對于目前的實際情況來看,從法律的角度分析,我國對于電子商務平臺知識產權侵權問題,僅在《侵權責任法》當中的第 36 條做出了相關的規定。除此以外,還有一些針對于網絡背景下,對于著作權保護的條例與司法解釋,例如:《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等。盡管如此,在真正解決平臺所面臨的復雜問題時,這些法律條規的作用仍顯不足:首先,在《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中,其所規定的關于著作權的法規與司法解釋自身的適用范圍相對來說比較窄,一般只能夠用在“運用信息網絡,來非法提供他人作品”的情形中,簡單來說,就是對作品“網絡傳播權”產生侵犯行為的情形。其不僅不能真正有效適用于電子商務領域當中的其他著作權糾紛,同時也難以對和商標、專利權等相關的糾紛做出硬性規定。其次,雖然《侵權責任法》是現階段被適用最多的一部法律,但是其第 36 條的規定相對來說還比較籠統,導致其沒有真正對知識產權的特殊性加以考慮,也就很難從根本上來規范電子商務平臺的知識產權問題[1]。
二、電子商務平臺知識產權侵權責任界定的爭議
(一)電子商務平臺方的“網絡服務提供者”身份爭議
簡單來說,所謂的網絡服務提供者,指的就是通過運用網絡,來為公眾提供相關的信息的用戶,或者是為獲取相關網絡信息的用戶。現階段,網絡服務提供者主要包括了個人用戶、網絡服務商和各種非營利組織等。網絡服務提供者的類型多種多樣,但是,在我國的《侵權責任法》當中,對于網絡服務提供者所做出的責任規定還相對來說太過籠統。面對侵權問題,其所規定的免責條件為“接到通知并刪除”,這種統一的規定,使得其并沒有真正考慮到不同類別網絡服務提供者所存在的差異性。就從電子商務平臺的角度來看,由于其所提供的信息將會直接產生交易,這就和一般意義的網絡信息之間存在著顯著的區別,若對信息進行了錯誤的刪除,那么其所產生的后果,也將刪除一般意義的網絡信息更為嚴重。因此,對于電子商務平臺的“網絡服務提供者”身份,目前還存在著一定的爭議。
(二) 怎樣認定電子商務平臺方“知道”而構成的過錯
在我國所頒布的《侵權責任法》中,于第 36 條第三款中,對于網絡服務提供者的侵權要件進行了規定,并規定以“知道”為主觀要件。也就是說,在該條例中規定,網絡服務提供者的民事侵權行為,應當適用過錯責任原則,且主要是以“知道”來當作過錯成立要件的。事實上,就針對于實際的知識產權侵權問題而言,若是針對于一些明顯的盜版圖書和假冒商品等,來以“知道”當做主要要件具有較強的可行性。但是,就針對于疑難投訴問題來說,對于什么才是“知道”,我們就很難對其進行認定。并且,在我國的立法當中,并沒有針對電子商務平臺方的過錯歸責原則進行明確的規定,導致其只能夠依賴于法官的自由裁量。
三、電子商務平臺知識產權侵權責任界定的建議
(一) 電子商務平臺方的身份界定
為了能夠更好地處理電子商務平臺的知識產權侵權問題,我國應當制定并頒布專門的立法,來電子商務平臺對侵權責任進行明確規定;或者在已有的法律基礎上,通過增加特別的條款,來進行電子商務平臺方的身份的明確界定,并將其作為特定類型的網絡服務提供者加以約束。此外,就針對于電子商務平臺方和實際的經濟活動而言,由于兩者間存在著非常密切的聯系性,并且平臺方可以直接實現線下的經濟交易。所以,我國應當對該各方面進行專門的立法,只有這樣,才能確保平臺方在處理侵權問題時可以有理可循、有法可依[2]。
(二) 平臺方侵犯行為的要件界定
對平臺方的侵權行為要件進行明確界定,可以從根本上強化侵權責任的落實。從本質上來說,“知道”本身所包含的是“明知”與“應知”兩個部分,并且要求其必須要滿足特定的要件。例如,如果電子商務平臺方應知或者明知侵權,卻還運用網絡來對侵權交易信息進行傳播,并且,其應知或者明知該傳播行為將會侵害他人權利,那么其就應當屬于知識產權的侵權行為。
(三)強化電子商務平臺方的審查
首先,對于存在較大侵權可能性的情形,其應當及時采取必要的、合理的措施。例如,將相關連接斷開或者刪除等,也可以對于商標的不當使用進行頁面整改等。對于存在較小可能性的,則一般不需要進行特別處理。其次,對于很難判定其有無侵權的情形,例如有關署名權以及人身權的問題,則可以先進行下架處理,而對于關系到財產權利的,若投訴人沒有提交生效的司法行政文書,那么從原則上來說,平臺方可以先不下架,不過其應當將相關的記錄與信息加以保留,并以此來為判決提供參考。
四、結語
總而言之,電子商務已經成為我國極具發展潛力的應用服務,為網絡購物的進步與發展提供了非常廣闊的平臺,因此,對于電子商務平臺的知識產權界定具有非常深遠的意義。今后,社會各界應當進一步強化對該方面內容的關注與研究,探究出一套更加適應于電子商務行業發展的法律規范,對平臺的知識產權侵權問題進行嚴格的管理,促進電子商務行業的健康發展與社會經濟的快速進步。
參考文獻
[1]趙瑞. 淺議中國電子商務中知識產權保護——以C2C模式下電子商務平臺責任為視角[J]. 經濟與社會發展,2014,05:81-84.
[2]楊靜. 電子商務中知識產權規則之治的若干建議[J]. 電子知識產權,2013,Z1:89-95.
中國科技博覽2016年1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