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瀟
[摘 要] 文章立足于我國網絡購物環境現狀,以網絡平臺交易責任為出發點,分析了我國法律在網絡平臺交易責任立法方面的不足,并提出合理化的建議。
[關鍵詞] 監管責任;第三方平臺;審查義務;侵權責任
[DOI] 10.13939/j.cnki.zgsc.2016.28.145
1 我國網絡交易平臺的現狀及其原因
1.1 網絡交易市場現狀
現今社會網絡購物模式已經如雨后春筍般崛起并深入人心。淘寶作為電商領頭已經占據網購市場的八成份額,在其注重規模擴大的時候只注重平臺上店家入駐數量而忽視店家所售商品質量。由于賣家日益增多競爭越來越激烈,為了降低成本,有的商家就會選擇在商品質量上以次充好。其他商家也盲目“跟風”,就這樣賣家們之間為了競爭陷入了惡性循環,大量的假冒偽劣產品被生產出并流入市場。
工商總局發布的網絡交易商品定向監測結果數據顯示,淘寶的樣本數量分布最多,但正品率最低僅為37.25%。作為弱勢群體的中國消費者,自然而言就成為了這近乎七成假冒偽劣產品的“消化者”。
1.2 法律規定與適用存在空白
我國相關法規條例的適用范圍過于狹小。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國產品質量與消費者之間出現了許多新的情況和問題,現行的相關法律已經不能適應時代的要求,都不同程度顯露出其存在的弊端和立法缺漏。消費者買到假冒偽劣產品發生糾紛時法官選擇適用的法律不同。法官直接根據糾紛的情形來尋找與之相對應的法條予以適用,一方面因為網絡購物的市場確實情況復雜;另一方面“按圖索驥”式的選擇方式是為了更好體現法律維護社會正義的功能。
針對法規條例存在的立法缺陷,需要對我國法律關于網絡平臺監管責任的規定進行分析,并通過對法律進行不斷地 修改來明確規定網絡購物平臺監管責任以反映和更好地適應當代社會日益復雜的局面,并以此來切實保障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2 我國法律對網絡平臺監管責任的規定及存在的問題
2.1 立法規定網絡經營者及平臺提供者責任過于狹窄
我國《網絡交易管理辦法》(以下簡稱《辦法》)明確規定了網絡經營者應承擔的法律義務,但《辦法》規定的網絡平臺提供者的責任義務只局限于對入駐其平臺的經營者所經營的商品侵犯權利人注冊商標專用權、企業名稱權等相關權利監管,對若是經平臺監察出經營者銷售假冒偽劣產品該作何處理并未進一步細化規定,責任規定的范圍就顯得過于狹窄,這是其一。其二,面對網絡交易中出現的問題,法律規定的根本不可能面面俱到,從如今的情況來看,《辦法》顯然已經不能全面涵蓋平臺提供者及經營者他們所應遵從的注意義務了。
2.2 立法規定層面平臺提供者懲罰性措施缺失或畸輕
與立法對網絡平臺提供者的責任及權利規定的范圍過于狹窄相聯系,我國的《辦法》對網絡平臺提供者應承擔的責任規定存在明顯的缺失。第一,立法并未明確規定若是不按照法律規定的去做會有什么相應的后果即懲罰措施,這樣的話法律就起不到預防犯罪的功能。第二,根據《辦法》規定違反法律規定的有各自對應的處罰性措施,但有的處罰,諸如“予以警告,責令改正”這樣沒有實質影響的處罰對于不良商家來說簡直是無關痛癢,所以至今侵權行為依舊。這就顯露出懲罰性措施略輕。
2.3 對網絡平臺提供者責任規定不合理
由于網絡交易發生在虛擬的平臺上,為了保護消費者的權益及網絡交易市場秩序,所以才通過立法來對網絡平臺提供者賦予其監督權利及約定其義務。
其中《辦法》規定特點大致可以概括為以下幾點:一是網絡平臺提供者的行為必須按照法律規定的內容去實施。法律規定的形式要件即對申請入駐的經營者的資質進行審查,看其是否屬于合法登記,各種營業執照是否齊備,并登記備案。再者就是當網絡經營者不按照或者刻意“規避”立法的規定時,加之我國立法有“法無規定不為罪”的不成文規定,此時法律規定就顯得有些單薄。二是,在網絡交易過程中對網絡經營者的行為監管缺乏具體的明確性規定。一方面平臺自身可能會直接或者間接侵犯第三人的利益,另一方面某些銷售者在其提供的平臺上銷售侵犯他人權益的假冒偽劣產品,其作為銷售者與消費者之間的媒介,作為彼此受益的雙方主體,不會隨意輕易“處置”問題商家及其產品的。多數情況下只要是沒有出現大的問題就會含糊過去,并不會細致追究責任的。
3 完善網絡平臺監管責任的法律建議
3.1 明確網絡平臺監管的范圍
社會現狀本就復雜多變,而建立在虛擬電子數控基礎之上的網絡交易環境則更是變幻莫測。法律雖然可以對有些情況作出了相關規定,但終究不可能窮盡所有的情況,在法律的原則性規定不能涵蓋所有問題時,使用舉例的方法,以此來保障法律邏輯的嚴密性。
3.2 從法律的角度細化監管權限
網絡市場的問題層出不窮,從如今的發展形勢來看,儼然已經嚴重危及網絡市場秩序的穩定。對網絡平臺提供者、消費者及政府監管部門來說,任何一方對網絡市場監管責任都責無旁貸。
(1)立法角度。就目前來看,我國現行的涉及電子商務領域的法律,并不能保證全面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不受侵犯。所以,我國政府及相關立法機關要從思想及行動上高度重視電子商務立法工作。首先,要明確法律對我國網絡平臺監管責任范圍的明確性規定。只有立法對網絡平臺監管責任的權限范圍做出了具體的規定,與之相關的立法、司法解釋和庭審實踐才會有具體的依據和指導。其次,要明確網絡交易平臺監管責任的具體責任形式。
(2)司法實踐角度。規范和限制網絡交易平臺的自由“審查準入權”。在網絡市場中,賦予平臺提供者一定的“自由權”是為了協助監督管理部門以篩選、核實、打擊違法商家混入網絡市場以破壞市場秩序,但這種“自由權”應當被合理的加以限制。在我國對網絡侵權、監管問題的司法實踐中,由于相關立法規定模糊,以至于在具體實際運用中缺乏直接的法律依據,才出現法官審理案件在最終選擇適用法律依據時各不相同的情形。為了盡可能將法律的作用發揮到最大,在如今相關法律不完善的情況下,應該結合社會司法實踐加之與立法的配合來對網絡平臺的監管審查權作出合理限制。
4 結 論
當今網絡市場監管責任主體,涉及網絡平臺、政府及消費者,如果把它所涉及的責任主體割裂開來,每一個單獨的主體都應當對假貨問題負責看似分工明確,實則是將治理假貨的措施力度削減了,畢竟它的內部運轉是一套完整的流程。所以政府部門也可以通過建立完善的網絡監管體系,逐步彌補立法的制度缺陷來明確界定各個政府監管部門之間的監管范圍。消費者可以養成良好的消費習慣通過提高自身的維權意識,來為我國網絡市場監管出一份力。對網絡市場的規范不可能一蹴而就,我們有理由相信,找到問題的關鍵,解決網絡市場中出現的問題,我國建立并完善網絡市場中監管責任制度的這一天不會太遙遠,立法對網絡市場的規定必定會發揮它的作用,并推動我國依法治國的進程。
參考文獻:
[1]馬永寶.法律視角下淘寶網的爭議處理[J].上海政法學院學報,2013,28(5).
[2]王利明,楊立新.侵權行為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