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永志,張 彥
(武漢理工大學 能源與動力工程學院,武漢 430063)
?
基于職業導向的航海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探究
陳永志*,張彥
(武漢理工大學 能源與動力工程學院,武漢 430063)
針對航海類專業人才培養目標與學生就業去向的不對稱性問題,結合STCW公約馬尼拉修正案對人才培養帶來的新挑戰,調查分析相關高校現行人才培養模式的具體情況,討論人才培養的內涵,提出以職業生涯發展為導向的航海類專業人才培養的目標,構建CASVE(溝通-分析-綜合-評估-執行)人才培養模式,搭建四維一體的培養運行平臺。
生涯發展;人才培養模式;航海類專業;職業能力
1.1航海類專業人才培養的困境
STCW 公約馬尼拉修正案根據目前航海過程中出現的新問題,在不降低原有人才培養標準和目標的前提下作了若干修正和補充。新公約要求航海院校培養的學生既需要具有愛崗敬業精神、團隊協作、同舟共濟等良好的職業素養,又需要具有熟練的專業技能和可持續發展能力[3]。可以說培養專業素質扎實,綜合能力強的航海類專業人才是未來航海院校的主要教學目標。
但與此同時,航海類專業人才現行培養模式與學生就業去向之間有一定的不對稱性。相較于航海類高職高專院校部分高校,近幾年畢業生就業去向中,選擇繼續升造、到陸上船舶企業就業或者跳出行業的人數比例遠超直接選擇上船工作的人數,從而導致原本以提升航海類專業素質為基礎的培養模式遇到了困境。學生的接受能力差,教育質量嚴重下滑。為此,以開設航海類專業的重點高校為研究對象,提出一種適應于重點高校航海類專業人才培養的模式和運行平臺。
某211重點高校的航海類專業2010年-2015年畢業生去向統計見圖1。

圖1 某高校航海類專業2010-2015年學生就業情況
由圖1可知,這幾年開設航海類專業的重點高校畢業生,選擇上船工作人數逐年下降,占就業總人數的比例近幾年已經長期處于50%以下。選擇在陸上相關企業工作的人數逐年上升,已經成為畢業生的主要就業選擇。
同時,雖然選擇上船工作的人數逐年下降,在陸上相關企業工作人數逐年上升,但是其中在船舶企業工作的人數比例呈上升趨勢。說明開設航海類專業的重點高校畢業生并未徹底跳出大的航運和船舶行業背景,而是更加側重于向船舶相關制造業靠攏。
這種狀況的存在使得學生越來越不滿意現有的教育教學模式,對于知識的掌握也不求甚解,應付了事,將更多的精力花費在其他事情上。這不僅造成教育資源的極大浪費,還往往反而會增加學生的摸索時間,降低學習效果。
1.2造成困境的原因分析
1)同校學生間的影響。開設航海類專業的重點高校往往存在著許多其他專業,相較于這些專業,航海類專業學生選擇上船工作有著其特殊性,所對應的人才培養模式也有著其特點,需要學生在主觀上對此區別有所認識。但是同校其他專業學生并不能體會這種差異性,他們的就業選擇是以在陸上企業工作為前提的,同時在高校里他們又有人數優勢,從而使得他們的想法會削弱航海類專業學生選擇上船工作的動力。同時,趨同性會使得航海類專業的學生嘗試與其他專業學生一樣去看待就業,從而最終選擇傳統制造企業、繼續升造等來作為畢業去向[4-5]。
2)跨專業就業成為趨勢。當代大學的培養越來越側重綜合素質,學生的專業技能區分度開始變得模糊,跨專業就業成為一種趨勢,特別是對于本科生來說更為明顯。而企業在招聘人才的時候,也會在一些崗位上對專業要求變得相對寬泛,從而為學生跨專業就業提供可能。因此,航海類專業學生脫離本專業,選擇不上船工作的人數越來越多[6-7]。
3)行業艱苦性與崇尚享樂性的矛盾。上船工作由于其工作性質特殊,存在一定的艱苦性,工作環境、工作持續時間等都對從業人員有著相關要求。而當代大學生由于生活質量的提高,過多考慮工作輕松度,從而使得他們對于上船工作的艱苦存在抵觸。同時由于整個航運業不景氣,待遇逐漸下降,吸引力嚴重匱乏。
對于開設航海類專業的重點高校,目前人才培養的困境應該得到重視。但相較于高職高專,重點高校有著其特有的人才培養責任,不應該單純以學生上船工作人數作為航海類專業學生培養的主要目標,反而應該更加注重學生的就業選擇,引導航海類專業學生多維度地為航運和船舶行業發展貢獻力量,實現自我的價值。面對現有人才培養的困境,在分析原因的基礎上,根據學生就業意愿的前提調整培養模式,不僅能夠獲得更多學生的認可,培養質量也能得到顯著提高。
培養模式應充分了解所培養人才的就業意圖,以職業生涯規劃為導向,培養其擁有能夠適應未來就業環境的綜合素質,既具備較強科研創新能力、實訓實操能力、團結創新能力和較好心理素質。同時掌握較強的專業知識,既面向航運和船舶行業重大需求,具有深厚和完整的基礎理論體系和船舶、機械、電子電控等相結合的專業知識,掌握新的能效法規與船舶節能減排技術。
3.1CASVE人才培養模式的定義
在具體進行人才專業素質培養之前,應該以職業生涯規劃為導向,了解學生的就業意圖,引導學生確立適合自己的就業方向,然后主動去接受具體的培養措施。根據內涵的具體要求,提出構建CASVE人才培養模式。
CASVE循環源自于職業生涯規劃,是一種決策技術,包括5個階段:溝通(communication)、分析(analysis)、綜合(synthesis)、評估(value)、執行(execution)。要求在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決策的時候應該首先識別問題的存在,考慮各種可能性,形成選項并對選項排列次序,最后采取行動解決問題。將CASVE循環與人才培養相結合,關鍵在于讓學生充分了解自己就業意向的同時,能夠更為主動地去接受人才培養的具體措施,提升自己的專業素質[8]。
這就要求在培養航海類專業人才的同時,需要了解學生對于上船工作、在船舶制造企業工作、繼續升造等幾個選項的自我傾向,根據這種傾向調整自己的就業預期,從而自適應地去接受高校提供的培養模式。
3.2CASVE人才培養模式的實現步驟
3.2.1溝通
在這個階段,教師在培養學生過程中需要掌握關于學生職業理想與現實之間存在差距的信息。這些信息可能通過外部或內部交流途徑傳達出來。內部溝通主要是學生的主觀選擇,情緒上的表達。外部溝通包括父母對學生的職業規劃的影響,同事、朋友對學生的職業評價等。
這是幫助學生理性看待外部環境的影響,同時該階段幫助學生確立選擇意識。
3.2.2分析
在這階段,需要教師引導學生懂得花費一定的時間和精力去觀察、思考和分析,從而更充分了解自我就業選擇的準確度以及為了實現這種就業選擇,理解個人在主觀認可度、知識、能力等的差距。
這是了解學生自己和各種選擇的階段,也是幫助航海類專業學生理性看待上船工作、去船舶企業工作的階段。對于培養專業認可度十分重要。
3.2.3綜合
主要是基于分析階段所提供的信息,進行綜合加工然后找到消除差距并獲取成功的途徑,從而制定對應的行動方案。舉例來說,對于選擇上船工作的學生,在接受培養的過程中應該側重于自己船上實際操作的能力;對于選擇去船舶企業工作的學生應該側重培養自己基礎知識和設計方面的能力。在培養的具體過程中應該結合培養模式,列出具體的學習途徑和方式。該階段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學習意識,也幫助學生能夠更加專注于專業學習,避免學得雜而不精,又脫離職業發展。
3.2.4評估
評估階段是將之前的選擇與最初自己的主觀意愿、家庭環境等進行比較,合理評估這一選擇的價值。該階段幫助航海類專業學生堅定自己的就業選擇。
3.2.5執行
這是具體實施的階段,把思考具體轉變為執行。在具體的操作過程中就是航海類專業學生根據自己的就業選擇,依托四維一體的培養運行平臺,提升自己的專業素質。
CASVE人才培養模式本質上是一個不斷重復的過程,在執行階段之后,相關學生又回到溝通階段,以確定已經選取的選擇的優劣性和完整性。隨著學生的自我發展,對于就業選擇會存在一定的變化,這也有利于學生整個職業規劃的發展。
根據CASVE人才培養模式,在明確學生就業去向的前提下,在執行階段應通過合理的培養運行平臺,培養學生具備能夠適應其職業規劃發展的專業素質。在此前提出的人才培養模式內涵的基礎上,結合國內同類開設航海類專業相關院校的人才培養模式現狀,合理定位,提出“課程教學、實習實訓、科技創新以及團隊協作”四維一體的多層次、多維度、網絡化的人才培養運行平臺,如圖2所示。

圖2 四維一體的培養運行平臺
其中課程教學圍繞著教師理論教學與學生自主研究性學習展開,重點在于老師的課程教學質量和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通過課堂教學、學術講座等使得學生掌握航海類相關理論知識和實際,構建清晰的專業知識體系。實習實訓重點在于將所構建的知識體系與實際操作建立聯系,通過認知實習、金工實訓、開放性課程試驗、企業實習和課程設計等展開,讓學生能夠理論聯系實際。科技創新基于高校學生參與的各項學術活動,培養學生具備科技創新意識,懂得將從理論知識學習和實習實訓中得到的創意通過進一步學習轉換成能力,并作為深入理解原有知識和掌握新知識的重要途徑。團隊協作采用教學實驗實習中的分小組協作、以小組為單位討論及相關科研活動分工負責等實施,培養學生的協作精神和團隊意識,作為學生專業素質培養的重要組成[9-10]。
在具體運用培養運行平臺時,為了保證教學的質量,積極倡導教師創新教學手段和方式,例如注重研究討論制教學、實際案例法教學等。增強教學的實用性、科學性和吸引度,激發學生學習的自主性。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倡導學生遵循研究性學習規律,有引導、有重點地開展實驗教學、綜合實訓、專業實習以及科技競賽的改革與探索,培養大學生實習實踐能力、科研創新能力、團結合作能力和良好的心理素質。
結合本碩連讀培養、卓越工程師培養等途徑,可以進一步豐富培養平臺的相關具體措施。同時,將培養內容模塊化,能夠更為方便發揮學生的自我學習能力,結合自己的就業選擇,有針對性地開展學習。
開設航海類專業的重點高校與航海類高職高專院校相比較,在人才的教育培養上各具特點,高校更加注重培養學生的科技創新能力和綜合素質。同時近幾年開設航海類專業的重點高校畢業生,選擇上船工作人數逐年下降,選擇在陸上相關企業工作的人數逐年上升,這都使得以培養上船人才為主要目標的教育模式存在局限性。以職業生涯發展為導向的培養模式是對現有培養手段的一種有效補充,符合開設航海類專業重點高校的特點。構建CASVE人才培養模式和搭建的四維一體的培養運行平臺使得在開展航海類專業人才培養過程中,教育目標更明確、更貼合學生需求。
所提出的基于職業導向的航海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是以重點高校為例,在一些航海類高職高專學院,相關問題可能并不突出,所提出的模式中的一些步驟可能反而顯得略微復雜。但是以學生的就業去向為基礎,培養學生的專業素質是教育學生的重要途徑,對于重點本科院校和高職高專現有的人才培養模式都是一種有效補充。
[1] 張佐友.面向海洋求發展——建議實施海洋大開發戰略[J].經濟研究參考,2015(26):11-15.
[2] 劉東民,何帆,張春宇,等.海洋金融發展與中國的海洋經濟戰略[J].國際經濟評論,2015(5):43-56.
[3] 溫華兵,楊興林,劉煒,等.輪機工程專業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及其實訓平臺建設[J].船海工程,2014(1):28-31.
[4] 趙世龍.影響大學生就業的因素及對策探微[J].人才資源開發,2014(14):120-121.
[5] 王海龍.淺析影響大學生就業的因素及建議[J].教育教學論壇,2013(45):168-170.
[6] 陳建群.高校畢業生跨專業就業現象分析[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12(11):91-92.
[7] 王楠,黃太星,李明.理工類大學生跨專業多元就業路徑探析[J].成都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3):117-120.
[8] 倪堅.大學生金字塔型創業指導模式的構建[J].深圳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2):22-26.
[9] 袁銘.高職航海類專業學生職業素質訓練的實施途徑研究[J].浙江交通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5(3):83-86.
[10] 侯彥琳,鄭劍,肖英杰.航海專業學生認識實習的課程優化分析[J].水運管理,2015(2):32-36.
On the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for Navigation Major Based on the Vocational Guide
CHEN Yong-zhi, ZHANG Yan
(School of Energy and Power Engineering,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Wuhan 430063, China)
In order to effectively solve the asymmetry between the talents cultivation model of navigation major in the university and the student employment status, and deal with the new challenge on talent cultivation from the Manila Amendments to STCW Convention, the dilemma and reason of the current training mode through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s and summary analysis,and its basic connotations were defined clearly. Based on the career development, the target of navigation specialized talents training is put forward. Meanwhile, the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CASVE) is constructed and the four-dimension innovative training platform is sat up.
career development;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navigation major; vocational ability
2015-11-25
2016-04-19
2015年度湖北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專項(15Z040)
陳永志(1964—),男,學士,副研究員
G642
A
1671-7953(2016)04-0173-04
DOI:10.3963/j.issn.1671-7953.2016.04.041
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
E-mail:cyz@whut.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