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博雅
周末我去書店。又到年底,一路上,櫥窗里的風(fēng)光比大街上更旖旎,霓虹比星河更燦爛。可放眼望去,滿街的“流行”不知何時籠罩起浮華的光環(huán),照得人空虛,照得人疲憊。
步入書店,迎面而來的是某男神作家仰頭45°角作閉目聆聽狀的藝術(shù)照。巨大的廣告板著實嚇了我一跳。不知何時,本該隱姓埋名、大隱于市的幕后作者,一個個登上了自己書籍的封面,一批男神、女神作家大行其道。在這繁華的背后,早已忘記生活的本原,少了幾分耐性,缺了幾分簡單?
我們不妨以現(xiàn)在的一些書籍為例來看看。
書籍本是文化的一種載體,而如今,有時候載體的“重要性”被放大,以致載體可以脫離文字,獨立存在。市面上有一種圖文書,厚厚一本,價過半百,翻開一看,盡是插圖和空白,筆墨文字少得可憐,若不是看一眼書脊上當(dāng)紅作家的姓名,還以為是一本無序排版的攝影集。還有些書,裝幀極美,燙金的扉頁,內(nèi)頁也是銅版紙。這類書里是有字的,明明每個美麗的漢字都意蘊豐富,但不知為何,被該作家那么隨機一組合,就變成了一堆無意義的亂碼。
沒有文化內(nèi)涵的書籍,不過是一件展示現(xiàn)代造紙印刷技術(shù)的工藝品。而過多的“工藝品”流入圖書市場,并不是件好事。
書店里鋪得最多的,還要數(shù)暢銷書。一本本立在特制書架上的暢銷書,十之八九印著作家們精致的面容,他們表情各異:閉眼的仿佛下一秒就要圓寂,怒目的眼神要比他書中的文字更犀利。我一向好奇,曾翻看過幾頁,但書中文字瞬間顛覆了我對于文學(xué)作品的已有認知。
誠然,文學(xué)作品大多高于生活,但無論何時,百姓生活才是文學(xué)的土壤,是文學(xué)的原點。如果一部作品沒有根與泥土,便輕賤似浮萍,順“流”而“行”,留不下半點痕跡。
那些《新華字典》都沒有翻過幾遍的人,仿佛自詡“作家”之后,就可以信口開河了。他們中的一部分,熱衷于大肆描繪風(fēng)口浪尖上的生活,熱衷于描繪奢靡淫樂;另一部分,則喜愛四處灌“心靈雞湯”,搞得人人都行事招搖,輕浮躁動。
書籍本應(yīng)該像涼茶,教人“無故加之而不慍,無故非之而不怒”。書籍本應(yīng)該反映的是百姓的生活,是柴米油鹽醬醋茶。讀書的人若迷失在作家編制的幻境中,何時返璞歸真便沒了期限。我個人認為,鶯燕紛飛的暢銷作家背后,很多是錯誤價值觀的傳輸與文化旁支的病態(tài)發(fā)展。
書籍所面臨的危機只是社會大環(huán)境的一個縮影,想要書籍回歸成一種質(zhì)樸的文化載體,就要各個作家擁有強烈的社會責(zé)任感。明星作家可以有,暢銷光環(huán)可以有,關(guān)鍵在于如何引導(dǎo),是讓人們“躁起來”,還是讓人們“靜下去”,這需要作家的思想高度。
茨威格有一句話說:“在一個四處充斥著嘩眾取寵的環(huán)境中,對于想要回到原點的人也是一個挑戰(zhàn)。”讓我們迎接這個挑戰(zhàn),對那些所謂的暢銷書說一聲:“不”,努力回到原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