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寧
裸照事件中的互聯網公司到底有沒有責任?校園貸業務會不會被徹底干掉?
最近女大學生用裸照借款的新聞被放大,做校園貸的互聯網金融再次成為眾矢之的。
為什么要說“再次”?因為在三個月前,就有一位男大學生假冒同學身份借款,欠下58萬元巨款后自殺。基本相同的故事,加上“女大學生”和“裸照”的噱頭之后,終于搞出一個大新聞。
圍繞這個大新聞有兩個需要關注的問題:1.裸照事件中的互聯網公司到底有沒有責任;2.校園貸業務會不會被徹底干掉。
關于第一個問題,可以非常明確地說,提供借貸平臺的互聯網公司沒有責任。這次的討論實際上混雜了兩類校園貸業務,一種是給大學生提供分期消費的校園貸。自殺的男大學生就是在這類平臺消費的。當然,說是消費,其實他是將貸款買的物品用于二手出售以換成現金.
另一種是撮合借貸的信息平臺。包括大學生在內的所有成人都可以在上面借入和借出,拍裸照抵押的女大學生就是在這樣的平臺上向其他普通用戶借錢。
無論再怎么為校園貸模式挑刺,一個最基礎的前提沒法否認,那就是法律認可兩個成人之間的借款合同,只要不超過法定利率的四倍就沒問題。借款過程中確實很容易有各種問題,例如用手續費變相增加貸款利息,或者不情愿的脅迫,但是這些行為很難舉證,就算被抓現行也不改變成年人欠錢該還的事實。
關于第二個問題,很多金融業老鳥是揣著明白裝糊涂,校園貸當然有可能在合法的前提下被直接干掉。強調大學生作為成人應該承擔責任是沒問題的,為校園貸或某個人借貸平臺脫責也是沒有問題的,問題是金融行業什么時候可以不考慮最終后果的社會影響?
上至拿出熔斷政策的證監會主席,下到鼓勵貴金屬交易平臺的省級金融辦,當結果產生嚴重社會問題的時候,再怎么解釋執行過程合理都沒有用。
校園貸這個行業最大的作死行為是,在金融這樣一個講穩定的領域里,專注發展大學生群體這個備受關注的不穩定因素,甚至敢動員更不穩定的社會閑散人員參與欠款追繳。
某租寶從一開始就號稱自己是不一樣的互聯網金融,騙局敗露后把整個P2P行業都拖進大坑。同樣道理,不管現在這些做大學生市場的互聯網企業是什么具體模式,逼出大新聞的結局只能是泥沙俱下,一起倒霉。
還記得本文一開始提到的那位男大學生嗎?在新華網名為《警惕伸向“象牙塔”的金融黑手》一文中,死者的父親認為,“如果社會貸款進入校園沒那么容易,辦理校園貸款程序沒有那么簡單,我的孩子也不會被高利貸逼死”。實際上,把人逼上絕路的真正黑手是賭球,面對這幫不受監管的吸金勢力,死者寧愿欠校園貸不還也不敢欠這幫人的錢。
歷史總是相似的。銀行信用卡業務在很多年前就因為近乎相同的理由被千夫所指,導致面向大學生的信用卡業務徹底被禁止,這個已經成人的群體沒法用信用卡借到一分錢(某些更高學歷的特殊情況和家長副卡除外)。
如果把做校園貸的互聯網公司也趕出大學校園,是否意味著在一定程度上,將大學生這個群體徹底留給監管體系之外的地下高利貸?如此能換來象牙塔和市場的真正安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