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燕
(商洛學院圖書館,陜西 商洛 726000)
高校數字圖書館信息檢索用戶認知模型研究
李小燕
(商洛學院圖書館,陜西 商洛 726000)
[摘要]介紹了高校數字圖書館認知信息檢索的概念、發展與特點,指出用戶認知能力、知識結構與情感體驗等因素,都會對信息檢索過程產生影響。研究了高校數字圖書館信息檢索用戶認知模型的構建,提出高校數字圖書館面向用戶認知的信息檢索服務的實施方法。
[關鍵詞]高校數字圖書館信息檢索信息認知認知模型
互聯網技術的日臻成熟,極大提高了信息化程度,使得繁雜動態的信息資源迅速增多。互聯網的廣泛應用,為高校數字圖書館發展提供了良好條件。而圖書館傳統的信息檢索模式,也逐漸暴露出各種問題,如無法準確理解用戶的信息檢索意圖,直接影響了用戶服務的滿意度。在高新科技發展背景下,用戶在信息檢索中的心理需求與認知行為千差萬別,加上信息情境、信息檢索內容復雜多變,無疑增加了高校數字圖書館開展信息檢索服務的難度。認知科學的發展改變了高校數字圖書館傳統的信息觀,信息檢索服務也向“用戶認知主導”方面轉變。當前如何根據用戶認知意識、思維模式等構建用戶認知模型,挖掘用戶的潛意識需求,為圖書館信息檢索系統建設提供決策,這是需要重點研究的問題。
1.1認知信息檢索的概念
信息檢索就是按照一定的規則對信息進行整合組織,并根據用戶需求查找結果的過程。認知信息檢索,即以認知科學為基礎開展的信息檢索活動。認知信息檢索依據認知心理學理論,對用戶認知信息進行模擬和加工,注重對用戶信息檢索過程中一系列認知行為的深入分析。它充分考慮了用戶知識結構、檢索環境、認知能力等因素,屬于檢索系統與用戶之間信息交互的檢索模式[1]。高校數字圖書館作為應用信息檢索系統較早的文化機構,在認知信息檢索方面與傳統圖書館存在差異,在用戶需求處理方面更加規范,元數據、敘詞表等技術標準的應用也提高了檢索效率。
1.2認知信息檢索的發展
上世紀六十年代后,信息檢索研究領域出現三大研究趨勢,即用戶導向、系統導向與認知導向。認知信息檢索在發展之初主要面向中介,隨著對信息檢索認知的進一步深化,人們注意到用戶信息檢索行為并非一成不變的,改變了以個體信息情境與行為作為研究主體的觀念,變為關注信息檢索過程中的所有交互行為,并將信息交互、用戶認知等作為研究重點。無論何種信息的處理,都需要依靠某個概念或范疇體系,我們可以將其稱作信息處理的概念模型。國外學者在對圖書館用戶行為進行長期研究的基礎上,提出個體的信息檢索分為起始、選擇、探索等6個階段(如圖1),揭示了認知信息檢索的大致流程。

圖1 認知信息檢索的六階模型
1.3認知信息檢索的特點
認知信息檢索以用戶認知為導向,將用戶信息檢索中的一系列行為,從認知科學的角度進行分析,而非看作單純的機械運動。個體是信息活動的主導者,并且借助自身的知識結構與認知水平,在特定的信息情境下進行自主學習,并根據環境變化不斷調整檢索行為來滿足自身需求。基于用戶認知的信息檢索,以用戶與系統之間的交互實現認知統一,在相互理解中減少對用戶的限制,讓用戶充分表達自身需求,發揮主導作用。同時認知信息檢索利用了人工智能技術,使得檢索系統具備模擬和學習能力,能夠結合信息情境與用戶行為特點,及時對知識庫進行重構更新。而人機交互界面的設計以用戶習慣和認知為依據,不僅具有親和力,還能夠極大滿足用戶需求,同時具有穩定性與實用性。
高校數字圖書館面向用戶認知的信息檢索,包括關鍵詞確定、檢索策略制定、檢索結果反饋等過程,而用戶認知因素對信息檢索全過程都存在重要影響。
2.1用戶知識結構的影響
用戶自身的知識結構與學科背景,與他們的受教育程度、工作環境有關,也是他們在長期社會實踐中或與周圍環境作用中,對信息的組織與再加工形成的。用戶對事物的認知,對事物的直觀理解,以及對周圍事物的深入思考等,都是知識結構的一部分[2]。在高校數字圖書館認知信息檢索中,用戶具有不同的檢索經驗與知識結構,其信息檢索交互行為也存在巨大差異。用戶產生的初始信息需求,往往并沒有特定的方向,也是較為模糊的。由于用戶文化背景、知識體系的差異,他們對信息檢索需求的表達方式不同,所選擇的檢索方式、檢索工具也存在差異,這些均影響到信息檢索交互行為與最終檢索結果。
2.2用戶認知能力的影響
高校數字圖書館認知信息檢索中,用戶認知能力對信息檢索效率、準確率有直接影響。個體對信息構成、事物之間的關聯、事物發展方向的分析能力,就是所謂的信息認知能力。認知能力反映了大腦對信息的存儲與利用效率,包含思維、記憶、語言等要素[3]。信息檢索本身屬于用戶對信息的認知過程中,高校數字圖書館用戶認知能力的高低,直接影響到用戶與檢索環境、檢索系統的交互行為。每個用戶對信息資源的感知、分析與理解存在差異,在產生信息需求后,大腦對信息材料的感性認知與理性轉化程度不同,影響到他們對信息檢索中出現問題的判斷與處理,進而影響到檢索任務的完成效果。
2.3用戶情感體驗的影響
用戶信息檢索活動具有特定的情境,信息檢索是用戶對信息的再獲取過程,也是用戶利用檢索進行知識轉化的過程。該過程中認知情境發揮著重要作用,用戶利用信息檢索解決問題,也時刻存在與系統、環境的交互作用,而用戶對知識的獲取行為也影響著周圍環境。信息檢索中用戶情感體驗的變化,都會影響其對信息檢索的認知。研究表明,當用戶確立檢索任務后,積極自信的情感體驗,能夠幫助他們更快完成檢索任務,而消極情緒對于信息檢索過程是不利的[4]。高校圖書館通過設計人性化信息檢索界面,基于用戶認知激發他們的積極性,將促進用戶提高檢索成功率。
高校數字圖書館現有的信息檢索服務存在查準率、查全率不高等缺陷,依據認知科學構建信息檢索用戶認知模型,為分析用戶潛在檢索意圖,完善信息檢索流程,提升信息檢索效率提供了途徑。
3.1信息檢索用戶認知模型的架構
用戶信息檢索行為受到知識結構、情感體驗的影響,反過來用戶行為也影響著周圍環境。高校數字圖書館可以根據認知心理學知識,對信息檢索活動中特定的交互行為進行分析,構建信息檢索用戶認知模型,基本架構如圖2。整個模型分為信息對象生成、檢索系統結構設計、信息查詢與認知需求分析4個模塊,目的在于了解用戶認知對信息檢索活動的影響,實現用戶認知與信息情境、信息系統的有機融合,最終完成信息檢索任務。高校數字圖書館信息檢索用戶認知模型,將用戶認知作為全程關注的重點,充分考慮用戶可能出現的所有認知行為。由于在檢索過程中,用戶的初始認知并不具有目標性,而是從模糊到逐漸清晰的過程,因此這個過程中的交互行為也是動態變化的,也影響著與信息檢索相關的情境要素。

圖2 高校數字圖書館信息檢索用戶認知模型架構
3.2信息檢索用戶認知模型的功能分析
信息對象生產模塊的功能在于提供潛在信息,供圖書館員或用戶查詢使用。從用戶向數字圖書館提出檢索請求開始,系統接收信息后根據用戶的檢索方式,對用戶認知意識與信息需求進行全面分析,進一步了解用戶與信息情境的交互作用。信息檢索系統設計模塊的功能在于對人機交互界面進行設計,確定合理的檢索系統索引算法,探討設計者自身認知水平對檢索系統的影響,以保障符合用戶多樣化的認知需求。信息查詢模塊的功能是研究用戶信息檢索策略、查詢方式對系統的影響,并結合信息情境開展初始信息查詢。在系統完成信息檢索任務全過程中,用戶認知以及不同構成部分之間的交互,都會影響信息檢索方式與策略。而用戶的檢索方式也在時刻變化與調整,并以最終的滿意度作為檢索活動的終止。認知需求分析模塊結合用戶所處的信息環境,以及用戶自身的知識結構與認知水平,采用數據挖掘、統計分析法,從用戶數據中深入挖掘用戶對信息檢索的偏好。同時分析用戶檢索中的一系列認知交互行為,引導用戶更好地利用信息檢索系統,并在明確用戶需求的基礎上為檢索策略優化提供依據。
3.3信息檢索用戶認知模型的技術支持
信息檢索用戶認知模型中需要應用認知需求挖掘、認知需求表達等技術。認知需求挖掘即從用戶日志、用戶信息數據庫中發掘零散、異構的用戶數據,深入分析用戶在某段時間內對不同檢索主題的檢索行為,以及用戶對不同主題的關注程度。若用戶在某段時間內對某個主題關注度高,表明其檢索的概率更大[5]。用戶對檢索主題的關注是動態的,認知需求挖掘不僅需要準確分析用戶某段時期的關注重點,也需要分析用戶對檢索主題的轉移趨勢。認知需求表達技術的應用,旨在對用戶認知需求進行準確表達,以方便后續進行高效利用[6]。在表達用戶認知需求之前,通過主題樹對用戶需求進行分類,將用戶認知需求限定在一定范圍內,可過濾掉不必要的信息。用戶需求建模即對認知信息進行初始化,對用戶需求進行模擬與解析,是用戶需求管理的核心環節。
高校數字圖書館認知信息檢索服務的開展,需要對信息資源進行有序整合,圍繞用戶需求進行分析與動態管理,并在準確把握用戶需求的基礎上,實現與信息檢索相關的信息匹配、文本歸類等功能。
4.1信息資源整合與處理
高校數字圖書館對信息資源的整合處理,利用語義關聯對信息資源進行標注,充分描述圖書館數字資源的知識結構。在構建不同資源領域本體過程中,結合學科館員經驗發現相關知識,在提供相關領域共同認知詞匯的基礎上,從多個角度對詞匯與關聯關系進行定義,方便用戶迅速檢索與利用。高校數字圖書館對信息資源的整合,還需要隨著信息環境的動態變化進行調整,不斷適應用戶的多變需求。為方便用戶之間的信息交流共享,可以利用元數據進行信息規范化存儲,方便系統進行識別與處理。為解決數字圖書館元數據標準不統一的問題,可以利用XML組織文檔,根據用戶需求提取相應的元數據信息,并通過整合排序生成可用信息存儲在數據庫中,以方便信息傳遞和利用。
4.2用戶需求的動態管理
對用戶需求的深入挖掘與動態管理,是高校數字圖書館信息檢索系統的重要內容,也是保障系統與用戶認知交互的核心環節,對于全面、準確把握用戶需求是有益的。在數字圖書館信息資源進行采集、整理與主題樹構造后,系統需對用戶相關信息進行采集與記錄,包括訪問時間、用戶IP、檢索模式等,依據用戶檢索需求構建特征向量,將特征向量對應的主題特征信息提取出來。在用戶與檢索系統信息交互過程中,通過用戶傳遞信息對用戶需求進行模擬,然后分析不同反饋信息的重要性,從中解析出用戶某段時期內的信息需求主題偏好,進而為用戶認知信息檢索服務奠定基礎。
4.3信息檢索功能的實現
高校數字圖書館對認知信息檢索系統中的文檔進行集合歸類,然后構建信息索引數據庫,可以實現用戶請求信息與數據庫中文本的迅速匹配。索引數據庫中的信息是動態變化的,必須隨著新文本的加入不斷更新[7]。信息檢索系統中可利用檢索匹配功能,實現檢索請求與數據庫文本的查詢匹配,這些文本信息不會直接提供給用戶,而需要進行主題分類與相關性排序,之后將最優結果提供給用戶。圖書管理員可設置數據庫的使用規則,方便不同區域的用戶進入數字圖書館訪問所需信息,實現廣泛的圖書館資源共享。用戶進入圖書館信息檢索界面后,向信息查詢與檢索系統發送請求,而經過信息查詢與文本匹配后,系統會對檢索結果進行相關度排序,并將結果反饋至用戶界面,實現了個性化信息檢索服務。
用戶認知能力、知識結構與情感體驗,直接影響到信息檢索中的交互行為,而用戶信息檢索需求的產生,檢索策略的選擇,對用戶所處情境中的相關因素也存在影響。高校數字圖書館信息檢索用戶認知模型的構建,其主要目的在于準確感知用戶認知元素,全面掌握用戶的潛在需求,引導用戶更好地查詢所需信息。在開發信息檢索系統與提供服務時,高校數字圖書館應該重點關注信息情境、用戶認知行為、用戶興趣偏好等因素,并積極引入新技術、新理念,進一步提高認知信息檢索水平。
參考文獻:
[1]張云秋,安文秀,于雙成.探索式搜索中用戶認知的實驗研究[J].情報理論與實踐,2013(6):73-77.
[2]柯青,王秀峰.認知風格與信息搜尋行為整合研究[J].情報理論與實踐,2011(4):35-39.
[3]過仕明,劉巖芳.基于知識圖譜的我國移動圖書館研究熱點分析[J].情報科學,2014(5):85-90.
[4]姜豐偉,顧朝兵.全媒體時代下的數字閱讀與經典閱讀推廣[J].四川圖書館學報,2014(2):55-58.
[5]周瑛,牛瀏.基于粒度計算的覆蓋算法在文本挖掘中的應用研究[J].電腦知識與技術,2014(11):2548-2552.
[6]吳江.基于用戶認知風格的知識導航要素使用實證研究[J].情報探索,2015(6):64-69.
[7]顧朝兵,姜豐偉.以公眾文化需求為導向的圖書館信息資源服務[J].內蒙古科技與經濟,2014(18):123-124.
李小燕女,1977年生,館員。研究方向:高校現代圖書館發展方向及有效管理措施。
[分類號]G258.6
收稿日期:(2016-04-14;責編:王天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