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楊凱
創新創業,為何會變得這么LOW?
文楊凱

如何有格調地進行創業?我們需要理解創新創業背后的產業演進規律。
在朋友圈偶然看到一個曾經采訪過的創業者寫的段子,大意是說,這個世界上最聰明的幾個大腦想的都是如何讓人們接受廣告,很有給現在最為火熱的創業模式進行總結的意思。筆者看到他的這條段子下有不少朋友點贊留言、頗為熱鬧,但是仔細想了一會后卻有些興趣索然,不禁感到這些創業者有些迷茫、無奈。
其實,我的這位朋友是一名90后創業者,話語里有著他的時代痕跡,敢講、敢做是他的個性,自然不會把“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話語看得無比莊嚴、肅穆。他已經走在創業路上,當然也看到了哪些東西能給他帶來切實的利益,“廣告”顯然是他的圈子里相當一部分人認可,而且是可變現的。
但這其中的悲劇是,筆者也曾參加過不少的創新創業活動,不光是“最聰明”的大腦期望人們去接受廣告,看到為數不少的創業者也走上他們認為的“捷徑”,他們寄希望于將自己的項目或者產品包裝進各種炫目的流行詞里—O2O、物聯網等等,甚至賣個肉夾饃送餐到家也要稱為O2O,以一種近乎粗暴的,仔細想想卻并不那么“聰明”的方式推廣出去,將這種 “廣告”發放給投資人、媒體和大眾消費者。
老實說,我選擇LOW這個詞與創新創業擺在一塊是帶有情緒的,有些不解、疑惑,更多的是怒其不爭。創新難道不該是種否定一切陳舊思路“高大上”的建設?創業難道不應該是種一步一個腳印踏實前行的旅程?急躁似乎讓有些創業者降低了自己的品格、品味以及品行,變得低下,變得不擇手段。

整個產業就如同一串被串起來的薯片
如何有格調地進行創業?我們需要理解創新創業背后的產業演進規律。有觀察者發現,在某一個產業(領域)發展早期,首先是出現橫向的分工,而縱向分工尚不明顯。此時的市場格局是萬馬齊奔,“大市場、小作坊”。而隨著產業發展相對成熟,產業內垂直領域的橫向分工逐漸模糊,產業鏈上下游之間的縱向分工開始相對顯著,此時的市場格局是已經出現規模較大的企業,而最終的縱向一體化尚未開始。近年出現的達達配送、同城貨運等項目均是這種產業規律的體現。而到產業后期,范圍經濟效應會引導這種產業鏈上下游的聯動和協同,部分規模巨大的企業會朝縱向一體化的趨勢發展,例如從事物流快遞的順豐切入電商就是范例。
這一理論的發現人將這種現象稱為“薯片理論”,他認為整個產業就如同一串被串起來的薯片,其中只有少部分規模巨大的企業可以實現縱向一體化,它們一般通過并購來實現,而這是留給創業者的機會。
發現了機會之后,我們的創業者需要認清互聯網本身沒有創造任何新的東西,其本質是改變了世界的“連接”方式。用一個經濟學的術語來說則是:借助互聯網的連接,大大降低交易成本,使得原來本無法發生的交易現在可以發生。簡單來說,互聯網釋放了更多的可能性,這便是互聯網帶來的信息紅利—不能凡事都往互聯網上套,而且創業確實也需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地走下去,鮮亮的“包裝”并不足以瞞過市場的火眼金睛。
聯系作者:yangkai@ecst.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