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繡蕓
20世紀30年代,日本帝國主義的野蠻侵略,使中華民族處于生死存亡的嚴重關頭。民族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中國共產黨代表工農大眾、各民主黨派和全國各族人民的利益,以極大的努力,促進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1937年9月23日蔣介石發表了《對中國共產黨宣言的談話》,承認了中國共產黨的合法地位,指出了團結救國的必要,表明了他的抗日立場:“集中整個民族力量,自衛自助,以抵暴敵,挽救危亡。”至此,從反蔣抗日、逼蔣抗日到聯蔣抗日,以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為標志的第二次國共合作正式形成,受到全國人民和民主黨派的熱烈歡迎。它的偉大意義,正如毛澤東同志所指出的:“這在中國革命史上開辟了一個新紀元。這將給予中國革命以廣大的深刻的影響,將對于打倒日本帝國主義發生決定的作用。”
但這次國共兩黨的合作,是雙方都有軍隊、政權的合作,是既無統一戰線的組織形式,又無兩黨見諸于文件的共同遵循的共同綱領。這些特點,必然會造成統一戰線中的矛盾和沖突,必然會出現難以預料的尖銳復雜的斗爭局面。這就要求中國共產黨及每個黨員,保持清醒的頭腦,既要為鞏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而努力,又要在統一戰線中堅持中國共產黨的政治上的獨立性,爭取無產階級的領導權。聶榮臻元帥在領導與創建晉察冀抗日模范根據地的過程中,很好地踐行與發展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思想。晉察冀抗日模范根據地也逐步建設成為“新中國的雛形”。
一、統一戰線與抗日民主政權建設相結合。即建立晉察冀邊區政府
平型關大捷后,毛澤東指出。目前應以全力布置恒山、五臺、管涔山脈的游擊戰爭,而重點在五臺山脈,中央決定將聶榮臻留在五臺山區創建抗日根據地。聶榮臻認為,根據地是游擊戰爭的依靠。在中國革命進程中,根據地的問題特別重要。中國歷史上的農民戰爭,往往因為不理解建立根據地的重要性,開始時轟轟烈烈,最后不得不歸于失敗。所以,當聶榮臻受命留在敵后的時候,盡管戰局瞬息萬變,僅留下3000人的兵力,有千頭萬緒的事情要做,但首先著手的是在晉、察、冀三省邊界地區創立一塊進可攻、退可守的抗日根據地。
1938年1月10日,晉察冀邊區在阜平隆重召開了軍政民代表大會。出席會議的有共產黨和國民黨的代表,各抗日軍隊、抗日階層和蒙、回、藏等少數民族的代表。代表們從深山僻壤,從冀中平原,從游擊區和敵占區。跋山涉水遠道而來,共商抗日救國大計。大會開了6天。會議通過了統一全區軍事、行政、財政經濟、文化教育、民運工作等各項決議案。用民主選舉的方法產生了邊區政府——晉察冀邊區臨時行政委員會。
晉察冀邊區政府的成立,是聶榮臻率領軍民正確地執行了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所取得的巨大成果。全邊區政權系統、政策法令得到了統一,實行減租減息,改善人民生活,社會秩序開始穩定。有了政府,人民群眾就有了靠山,同時,也使八路軍在華北堅持敵后抗戰,有了一個堅強的依靠。
二、統一戰線與軍事斗爭相結合。即建立晉察冀軍區
根據地的斗爭。是以軍事斗爭為中心展開的。1937年11月在山西五臺縣成立了晉察冀軍區,不久遷至河北阜平縣。軍區成立的第二天,毛澤東給聶榮臻發報。電報中說:“閻將無力再過分干涉八路軍之地方工作,故八路軍將成為全山西游擊戰爭之主體。應該在統一戰線之原則下,放手發動群眾,擴大自己,征集給養,收編散兵……不靠國民黨發餉,而靠自己籌集供給之。”
軍事力量是主力部隊,地方武裝和民兵自衛隊三位一體的結構。主力部隊是開創和保衛根據地的支柱。地方武裝主要是地區隊和基干游擊隊,他們同民兵一起,就地堅持,就地游擊,支援主力兵團作戰。根據基本的是游擊戰,但不放松有利條件下的運動戰的原則。晉察冀根據地除廣泛開展游擊戰打擊和消耗敵人外,還抓住有利時機,在運動戰中殲滅了大量敵人。
聶榮臻意識到,要充分發動群眾,廣泛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不斷壯大力量。他認為,打敗了日本帝國主義以后,還要建立新民主主義的新中國。只有爭取了群眾,擴大了武裝力量,才能取得抗日戰爭的勝利,并為革命的深入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軍區成立之初,八路軍住在五臺山的寺廟里。聶榮臻親臨寺廟宣傳中國共產黨的宗教政策和抗日救國綱領,加上八路軍進駐寺廟后,非常愛護文物古跡,對僧侶們態度十分友好,眾僧看在眼里,深受感動。在聶榮臻的感召下,五臺山寺廟成立了由青年僧人組成的抗日自衛隊。以后,晉察冀軍區專門把這些和尚僧侶組織起來,建立了一支連隊,人稱“和尚連”。
在晉察冀。有不少帶有地域色彩的部隊名稱,如“阜平營”、“回民支隊”“靈壽營”“平山團”等等。聶榮臻曾給邊區的部隊起過這樣一個名字,叫做“子弟兵”。他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的稱呼,軍區創辦的《抗敵三日刊》后來人們習慣稱之為《子弟兵報》。這樣稱呼,就把部隊擔負的任務和群眾的切身利益緊密結合在一起了,更能體現軍民的魚水深情,戰士們保衛家鄉,就是保衛邊區,就是保衛祖國。
收編雜色武裝,也是晉察冀武裝力量發展的一個方面。聶榮臻回憶說:“我們創建根據地之初。大家常用這樣一句話形容雜色武裝之多之廣:‘司令遍天下。主任賽牛毛。幾個人,幾條槍聚在一起,就可以自稱司令。特別是河北省雜色武裝很多,僅北平到保定的鐵路兩側,就有十幾股較大的雜牌軍隊。”到1939年底,經收編、改造,各路雜色武裝基本上都銷聲匿跡了。
到抗日戰爭勝利時。晉察冀軍區的主力部隊從3000人發展到32萬余人,擴大了100倍;民兵發展到90余萬人:先后調往其他戰略區32個團和25個架子團。
三、統一戰線與土地政策相結合。即減租減息、交租交息和獎勵富農發展生產
聶榮臻為了充分發動群眾,率領晉察冀邊區政府領導群眾貫徹減租減息政策,并將這個運動普及到邊區各地。1938年2月9日,邊區政府即頒布了《晉察冀邊區減租減息單行條例》,規定地主之土地收入,一律照原租額減收百分之二十五;債主之利息收入,一律不準超過一分(即百分之十)。此外,額外附加一律廢除,高利貸一律禁止。
1939年1月。聶榮臻在中共晉察冀分局第二次代表大會上做報告時又強調,要保障人民已得的利益。各地必須徹底實行減租減息政策。他明確指出,要從政治上壓倒和在經濟上削弱封建勢力,這是根本措施。由于黨、政府和農會在群眾中的工作日益深入,廣大群眾的階級覺悟和政治地位大為提高,減租減息形成了廣泛的自覺性的群眾斗爭。他們大量揭露了頑固不化的地主分子、漢奸特務分子,和違背統一戰線及政府政策、法令的違法犯罪分子。
減租減息政策的貫徹,大大減輕了封建剝削對貧苦農民的壓力,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人民的生活。使人民有了新的生機,從而對發動群眾起了關鍵作用。但有的地方也出現了政策界限不清的做法。聶榮臻發現后及時向干部們指出:“我們是要吃牛肉還是要喝牛奶的問題。吃牛肉一下把地主、富農的財產全沒收,不是很痛快嗎?但這樣做,只能是幫敵人的忙,會把地主、富農都趕到敵人那邊去,又將形成中央蘇區時‘赤白對立的現象。危及到我們抗日統一戰線的工作。我們認真搞減租減息,只要地主、富農執行政府規定的政策,就團結他們一道抗日。這是擠“牛奶”的辦法,慢慢擠,細水長流。”聶榮臻的舉例生動鮮明、通俗易懂。很快被廣大干部群眾接受。
晉察冀孤懸敵后,幾乎得不到任何物資接濟,因此聶榮臻非常重視組織軍民生產。在他的倡導下,邊區政府一開始就鼓勵群眾發展生產,植樹造林,興修水利,改良耕作方法,開墾荒地,多打糧食,支持抗日,改善生活。到1939年,又頒發了《獎勵生產事業條例》和《墾修灘荒辦法》,號召平原地區少種棉花,以防被敵人掠奪利用,要求各地多種糧食,發展手工業。盡量自織土布,以滿足軍需民用。有的地方還號召一人養只雞,一戶養頭豬。早在1938年初,邊區便開始組織合作經濟,建立各種合作社,群眾自愿集資合股,實行民主管理。當時,合作社主要經營消費品和組織運輸。1939年春,邊區政府頒布了《合作社暫行規程》,使合作社經濟進一步健全發展。群眾性的互助合作經濟,便利了農民的生產和交換,減少了奸商和高利貸的盤剝,而且有利于進行有組織的對敵經濟斗爭。
四、統一戰線與經濟文化相結合。即建立邊區銀行。創辦“抗敵劇社”。辦刊辦報,創辦學校
1937年冬,晉察冀革命根據地的抗日武裝力量迅速發展壯大,國民黨政權不僅不給以支持,反而挖空心思地進行限制。當時,由于邊區民主政權尚未建立。人民還沒有自己的貨幣。在晉察冀抗日根據地不僅流通著中央、中國、交通銀行的“法幣”,而且還有幾省的地方流通券,以及各縣自制的土票。由于這些雜幣同時流通,嚴重地阻礙著剛剛建立起來的抗日根據地的鞏固和發展。為了解決晉察冀邊區的軍政費用,打擊偽鈔,保護邊區人民的財產。鞏固和發展邊區經濟,更好地堅持敵后抗戰,中共中央北方分局和晉察冀軍區決定,迅速建立晉察冀邊區銀行和印鈔廠。邊區銀行的成立在日后的經濟斗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聶榮臻強調指出:“武裝建設與文化建設是不能對立的,文化加軍事加政治就等于革命軍隊的戰斗力”,“需要戰斗力就一定需要文化”,“我深知文化工作是整個革命事業中不可忽視的重要方面”,“我們的革命根據地不僅在政治上是最光明的地方,在文化上也應該是最先進的地方”,“我們要有力地抵制敵偽腐朽文化,使扼殺進步文化的國民黨統治區文化相形見絀。”在聶榮臻堅強有力的領導下。晉察冀邊區的文化建設事業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抗敵劇社”的成立,《抗敵報》(后更名為《晉察冀日報》,《人民日報》的前身)、《晉察冀畫報》的創辦,極大地豐富了邊區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也涌現出大批如鄧拓、沙飛、汪洋、田華、田間等文藝界知名人士。
聶榮臻還十分重視邊區人民的政治文化教育,他支持宋劭文和主管文化教育的邊區政府委員婁凝先等。普遍發展了小學、中學和冬學、夜校,村村辦有“掃盲班”,幫助不識字的農民學文化。文化教育活動,不僅遍及邊區各地,還發展到一些游擊區和敵占區。到1939年底,據不完全統計,北岳區和冀中區共辦有7000多所小學,7所聯合中學,中小學生達三四十萬人,晉察冀還創辦了華北聯合大學和抗戰建國學院兩所高等院校,培養了大批各類干部。邊區軍民文化水平的普遍提高,對建設邊區、保衛邊區產生了積極影響。
五、統一戰線與爭取外援相結合。即援華醫療隊與反戰同盟
晉察冀抗日根據地在敵后極其艱苦的條件下成長壯大,引起了國際友人的極大關注。偉大的國際主義戰士諾爾曼·白求恩一到晉察冀便投入了緊張的工作之中。通過一段時間的交往,聶榮臻發現白求恩是一位很有頭腦、責任心很強、有堅定信念并且極有個性的人。事隔不久。白求恩通過對晉察冀醫療現狀的考察,提出了要建一所正規的模范醫院的要求。聶榮臻雖然覺得建立正規醫院為時過早不符合現實情況,但也考慮到白求恩對游擊戰爭環境的特點還了解不夠,而了解客觀事物要有個過程。于是他把軍區衛生部長葉青山、供給部長查國楨找到白求恩面前,下令他們想方設法,協助白求恩把模范醫院建起來。模范醫院建成不久就遭到敵機轟炸,于是白求恩設計出一種名叫“盧溝橋”的藥馱子,用幾匹牲口,馱上藥品和手術器械。實際上是個流動醫院。在戰爭環境中,“盧溝橋”為及時救治大量的傷病員。發揮了重要作用。聶榮臻很欣賞“盧溝橋”,深感白求恩是位既忠于革命事業又富有創造精神的共產黨人。白求恩逝世后,聶榮臻冒著敵人的炮火為他舉行厚葬。親自寫了一篇情真意切的祭文。白求恩臨終前送給聶榮臻的羽絨被一直保留到他去世,現在珍藏在聶榮臻元帥陳列館。
除白求恩外,英國物理學家、北平燕京大學教授班威廉夫婦,導師林邁可夫婦,北平電燈公司工程師布朗基斯等,沖破敵人封鎖來到晉察冀。此外還有美國花旗銀行的經理赫魯,以及南斯拉夫、荷蘭、法國、奧地利等一些國家的專家和商人來到邊區。這是繼卡爾遜、白求恩、柯棣華、英國駐華參贊司品烈、美聯社記者赫喬治、奧地利醫生傅萊等之后,又一批來到邊區的外國朋友。外國友人的到來,為邊區培養了很多專業技術人才(特別是無線電技術方面)在對敵斗爭中起了很大作用。
聶榮臻十分重視“反戰同盟”的成長。對日軍的宣傳品,都是由“在華日本人反戰同盟晉察冀支部(由日軍被俘人員中的進步分子組成)”、“華北朝鮮獨立同盟邊區分盟”、“朝鮮義勇軍”的成員設計擬制的。他們深知日軍內情,宣傳品內容豐富多采,針對性強。如傳單先說一些賀年、祝賀櫻花節的話。然后再說別的道理。慰問袋除宣傳品以外,還裝有日本國內的招生廣告、“通行證”、邊區產的土特產品等。宣傳品是用日文寫的,日軍都看得懂。他們有的還成功地在堡壘附近與日軍進行了櫻花節聯歡會。所有這些,都不同程度地引起了日軍士兵及一些下層軍官的思鄉厭戰情緒。對偽軍政人員,武工隊通過關系,召開多種形式的座談會,或用喊話筒對偽軍據點喊話,告訴宣傳品放在什么地方,有的偽軍還與工作隊員對話對歌,叫今后多告訴他們一些好消息。特別是武裝工作隊召開的偽軍政人員家屬座談會,氣氛活躍。他們對日軍必敗,偽軍政人員應及早棄暗投明的道理聽得都很入耳。有些敢于頑抗的偽軍政人員,武工隊堅決予以鎮壓。
聶榮臻戰場上救日本孤女美穗子的故事成為千秋佳話,他給日軍的一封信也對瓦解日軍士氣起了很大作用。1942年5月7日,聶榮臻還親自為“反戰同盟”題詞一幅:共同奮斗,打倒日本軍閥,消除戰爭,實現和平。建立中日兩國人民真正的友善
8年抗戰中,聶榮臻模范執行了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并在晉察冀抗日模范根據地的創建和發展過程中不斷踐行與探索,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思想理論體系,極大地豐富了黨的愛國統一戰線內容,時至今日,聶榮臻在抗戰中的統一戰線思想仍然有著極其重要的指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