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會芹
內容摘要:戴維·洛奇是二十世紀四、五十年代的英國著名小說家,自幼深受天主教家庭以及天主教教育的影響,戴維·洛奇因其校園小說和天主教小說而受人熟知。戴維洛奇的天主教小說從不同角度刻畫了天主教徒的生活,同時作品中也反映出人們對天主教教義的中對愛情層面的深刻反思。文學倫理學批評方法,既是歷史主義的方法,也是現實主義的方法。它主要是研究倫理視角下的文學以及文學有關的種種問題,本文就將運用這一批評方法結合戴維·洛奇的天主教小說《天堂消息》一書,探討其中的懺悔意識,對其作品中的懺悔現象進行——剖析。探索作品中對天主教教義的反思及從中體現的懺悔意識,最后揭示愛以及親情回歸的社會現實意義。
關鍵詞:戴維·洛奇天主教小說懺悔意識
一.天主教家庭背景影響
20世紀中葉的英國著名作家戴維-洛奇1935年出生于倫敦南部一個貧窮的郊區。洛奇的母親因為從小受到自己父母深刻天主教徒家庭教育以及當時的社會影響,卻是一位虔誠的天主教徒。戰后洛奇的家庭生活一直是處于較為拮據的狀況,家庭的收入也是靠父親臨時組建的樂團來得以維持。天主教學校的教育時代不僅使得洛奇逐步擺脫了中下階層的命運。也為其之后的創作之路奠定了重要的基礎。
戴維·洛奇成年后又與一位同樣具有天主教信仰的女孩成了親.加上洛奇自幼到大對天主教的發展歷程的親身體會經驗。戴維·洛奇的第一部作品《電影迷》便是一部根據他太太的家庭背景而改編的故事小說。隨著結婚后洛奇與太太有了接二連三的孩子后,他開始對天主教教義中有關節育生育的規范產生了質疑。他所著的《走出避難所》中的主人公提摩太與其母親戰爭期間獨處的時光描寫其實便是依據洛奇自己這段生活而展開的一段故事描寫。幾年之后洛奇通過自己的作品《你能走多遠?》再一次向天主教發出質問。九十年代之后的《天堂消息》和《治療》是對天主教教義中的違背人性需要的部分規章制度,作出的批判以及質疑的兩部代表作。
本論文將運用文學倫理學批評方法,這種批評方法不完全排除批評者自身的倫理道德觀念。但它也不要求我們戴上自己的道德眼鏡,用我們所接受或認同的倫理和道德觀念去批評歷史上的文學,而只是要求我們客觀公正地從倫理和道德觀念去批評歷史上的文學和文學現象.研究文學與歷史和現實的關系。本文就將運用這一批評方法結合戴維·洛奇的天主教小說《天堂消息》探討其中的懺悔意識,對其作品中的懺悔現象進行剖析,探索作品中對天主教教義的反思及從中體現的懺悔意識,最后揭示愛以及親情回歸的社會現實意義。
二.對禁欲主義下愛情淪落的懺悔
在戴維·洛奇的天主教小說《天堂消息》中,體現出了作者對宗教的新的態度以及開始深思社會普遍存在的信仰危機。小說主人公伯納德父母都是虔誠的天主教徒。自幼所接受的都是天主教式教育。自身也都誠摯的天主教徒。家人對其寄予了很高的期望.在畢業之后他不負眾望。成功的成為了一名教堂牧師。在此之前他一直對天主教的各種教義教規絲毫沒有質疑過,因為他認為那是一個牧師的責任,是自己所堅信的。然而當他開始對這些教義產生質疑源于他的第一場愛情。這是一段在伯納德和他的學生達芙妮之間發生的一段故事,達芙妮經常找伯納德咨詢請教相關的知識,兩人一來二往慢慢產生的感情,當達芙妮問伯納德時,他才認識到其實自己也早已傾心于達芙妮。二人相愛后.他本計劃與其幸福的生活在一起。一起享受世人的幸福生活.然而教會卻決絕地拒絕了他的想要歸世還俗的申請。迫于無奈,他毅然決定離開教會辭去了自己的牧師之職。擺脫了教會身份,拋棄了天主教的信仰。當時的舉動可能只是一時氣盛,然而他一直沒意識到的是其實在當時他對天主教的信仰早已慢慢流逝。隨著自己慢慢成熟之后.猜開始越來越增多了對宗教信仰的懷疑。第一次愛情的體驗已經讓伯納德深深感受到天主教對人性生活以及對與生俱來人性欲望的抑制的種種禁錮。
然而在之后伯納德與達芙妮開始為愛情開始生活時,他們不得不面臨的工作以及生活問題一個個接踵而來,然而這一切并不如想象中一帆分順。天主教中多種關于禁欲的教規已在其心中留下刻骨銘心的烙印。同時20多年的禁欲生活也對他的生理需求造成了嚴重影響,這些都使他原本可以幸福享受的甜蜜愛情開始出現一絲絲破裂,直至最后導致二人分道揚鑣。第一次的親身經歷,告訴我們是宗教信仰,是那些違背人性的教諭教規摧毀了他的婚姻。
另一點宗教教義仍有許多違背常理的規定.如不允許與離婚男人結婚等。厄休拉,是伯納德的姑媽曾因與一位離過婚的美國軍官結婚,并且丟棄了自己的天主教信仰.而一直堅信自己應該一輩子贖罪。但是按照天主教的規定.如若她當即便向教父坦誠自己的罪過,她一定會被處以暴死且死后不能升入天堂.所以這件事一直讓厄休拉無法真正的過上踏實舒心的日子。幼時的一段受兄長肖恩的性虐待噩夢般的經歷也讓厄休拉心理背上了沉重的擔子。為了逃離這段充滿陰影的地方,她本想著可以到這個享樂主義盛行的美國追求自己的美好生活,但最后卻仍以被丈夫拋棄而自己孤獨終老而告終了這段異國生活。1因為天主教始終是把對神的信仰放在首當其沖的位置,宗教的發展嚴重影響了一個家庭的幸福生活。
三.愛情的回歸
在戴維·洛奇的多部作品中.不乏無疾而終的戀人,面臨破裂的婚姻家庭.然而故事最后我們都可以看到主人公或作品中其他人物通過自己的懺悔或救贖慢慢回歸了生活,無論過程經歷了怎樣的波折.最終都回歸了家庭的溫暖,愛的回報。要揭開人的本性的秘密,只有一條路可以走:宗教。宗教告訴我們人是具有雙重性質的一墮落前的人和墮落后的人。人原本注定為最高目標而存在,但他失去了這個地位。由于他的墮落,人失去了自己的力量,他的理性和意志也就誤入歧途。“認識你自己”這句古老的格言便一直流傳至今。只有你是一個與自我、與自己的內心和諧共處的人,才能成為一個與宇宙和諧相處的人:因為個人秩序和宇宙秩序這兩者只不過是同一個潛在原則的不同表現和不同形式而已。
同樣,在《天堂消息》中另一對夫妻伯納德的姐姐特絲與其丈夫弗蘭克的關系也經歷了由于丈夫的一段所謂的婚外情而彼此猜忌知道最后重歸愈好的過程。原本二人的夫妻生活恬淡,安逸.和諧,可這一切就是被一個弱女子打破?;蛟S是因為這位女子的身世可憐,條件虛弱,而且還主動給弗蘭克寫情書這種種舉動讓弗蘭克動了情,雖然他知道這樣做對不起自己的家庭、妻子和孩子,但是他又不忍心拋棄那柔弱的姑娘,擔心她會因此輕生。然而這一切都被特絲看著眼里,痛在心里,弗蘭克從未如此柔情的對待過自己,而自己卻一直勤勤懇懇地照顧著兒子.照顧著一家人的生活起居。弗蘭克或許是怕特絲因為這件事來糾纏自己或許是想要逃離煩瑣的家庭.便以他們的殘疾兒子被借口絆住特絲的腳步。
然而這些已讓特絲感到不滿和怨恨,她毅然決然地決定逃離這一切.將兒子和家庭瑣事全部拋給丈夫以示懲罰,自己獨自一人享受夏威夷之旅。這次一走也讓弗蘭克認識到婚外情縱然如煙花般絢麗奪目.但結果卻終是曇花一現,終究是要歸于平靜,那姑娘最終仍是無法與弗蘭克承擔這一切.而選擇棄他而去。孩子對母親的依賴也讓弗蘭克認識到了特絲的重要性,家庭的重要性.同樣也是家庭對特絲的召喚讓她終究同意放下之前的怨恨,與丈夫弗蘭克重歸于好。重新開啟他們婚姻以及家庭的另一個美好畫面。同樣另一對積極幸福的埃弗索普夫婦。無論是從他們過安檢。還是二人的神情舉動都與那些焦躁不安的游客們形成了反差,他們二人用相機記錄下日常生活中有趣的事件,來自天堂夏威夷帶給人們的快樂幸福。以上作品中的人物都經過自我反省以及雙方的懺悔走上了正軌.重新開啟了他們美好、和諧的家庭生活。
責任在這里既沒有道德依據。也沒有法理依據,也許只是一個使某種情感合理化的理由。對于當時的一代人而言,個人行為變得艱難,首先不是因為社會的道德觀念秩序混亂.何謂善惡已經沒有了社會共識.人們難以找到可以遵循的道德品質,自由倫理的艱難表現為個體的道德能力的軟弱。有念想,甚至有意志向善,卻沒有體力為善。道德規范是纏繞在個體上的價值觀念.由此形成的生存感覺成為婚姻個人關系的基礎。如果生存感覺中的價值觀念變了,身體感覺會隨之改變,人倫關系也會隨之改變。這種個體欲望的自由仍是人的生存感覺的價值觀念.塑造者個人的生存感覺的價值偏好一個人對于善與惡、幸福與不幸乃至人際關系的分辨。
四.結語
縱觀戴維·洛奇的作品,他的作品中總是透露出對當時時代人文的關懷.洛奇不是哲學家,但他的作品中卻呈現出社會責任感;他雖是為天主教徒,但他卻抒寫著對那些違反人性合理教義教規的批判:他雖不是一位關懷作家,但他卻在作品體現了自己的初衷——幫助人們找尋救贖之路。戴維·洛奇通過他獨特的寫作風格、深刻的作品內容、詼諧幽默的寫作手法使得他的作品被廣大讀者所認可.他是當代西方社會弊病的揭露者.同時他也是人們精神力量的引導者。他的存在給英國現代文學史增加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