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云
內容摘要:唐代與吐蕃的兩次和親聯姻,分別以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嫁入藏地。她們不僅是漢藏人民心中的和平使者,還為雙方民族帶來親密友好的交往,文化交流融合等方面。《全唐詩》中存有少量記載兩位公主的詩作,本文以唐代涉蕃詩為入角點,在分析唐蕃和親詩的基礎上,探討兩次和親聯姻對唐蕃關系的歷史意義。
關鍵詞:唐代蕃詩親聯姻
我國自古以來是多民族的國家,用以懷柔的和親政策,處理與少數民族間的問題,其作為處理民族交往問題是較為特殊的一種處理方式。和親,《辭海》釋義為:“漢族封建王朝與少數民族首領之間,具有一定政治目的的聯姻。”唐代在中國和親史上的地域范圍之廣、和親次數之多、和親影響之大等方面,都是前朝所未曾出現的局面。唐代與回紇、突厥等多民族和親通婚,據統計,唐王朝與少數民族和親多達28次其中以與回紇和親最多,共有8次;突厥次之,和親5次;與契丹和親4次,與奚、吐蕃、吐谷渾、寧遠國、南詔八族(國)均有和親活動。和親公主身負民族和平友好的重任,以個人的幸福為代價,換取雙方民族的穩定和平,邊境的兵役休息,及百姓的安寧生活。在唐朝和親交往中,以文成公主、金城公主與吐蕃贊普的通婚,也是出于對這種民族之間友好交往的愿望。《全唐詩》、《全唐文》等典籍中,都對唐蕃兩次和親的具體情況均有記載,提供了客觀認知唐蕃關系的視角。
“唐代涉及吐蕃的詩歌”簡稱為“唐代涉蕃詩”。唐代涉蕃詩包括兩部分:唐王朝統轄范圍內產生的漢人詩歌;唐代吐蕃王朝統轄下漢人創作的詩歌。唐代涉蕃詩是在唐蕃交往關系下產生而創作出的詩歌,唐代涉蕃詩在和親、出使、經濟文化交往等各個題材上,都有其直接的顯現。
一、文成公主聯姻
公元六到七世紀,松贊干布統一了青藏高原各部,定都邏些(今拉薩),建立起吐蕃王朝。貞觀八年(634年),吐蕃赤聶松贊(即松贊干布),始遣使者來朝,帝遣行人馮德遐下書臨撫。唐蕃交往的帷幕就此拉開,雙方交往關系長達二百多年。“弄贊(即松贊干布)聽聞突厥、吐谷渾婚娶唐公主,乃遣使赍幣求昏”。史書記載唐太宗拒絕了請求,這是吐蕃第一次向唐王朝請求和親。吐蕃來唐和親的使者還回,向松贊干布報告和親進展時說:“天子遇我厚,幾得公主,會吐谷渾王入朝,遂不許,殆有以間我乎?”吐蕃使臣的離間,使得松贊干布大怒,認為求婚被拒絕是吐谷渾從中間隙的原因,于是“率羊同共擊吐谷渾,吐谷渾不能亢,走青海之陰,盡取其貲畜。又攻黨項、白蘭羌,破之。勒兵二十萬人寇松州(今四川松潘)。”一方面,吐蕃繼續遣使求婚,愿雙方政治友好的態度;另一方面,在西北展開軍事示威,并揚言道:“公主不至,我且深入。”于是吐蕃再次遣使請求和親,以“黃金五千兩及珍玩數百”作為聘禮,唐太宗以宗室女文成公主嫁給松贊干布。貞觀十五年(641年)正月,太宗命禮部尚書,江夏王道宗持節,送文成公主出嫁。吐蕃贊普松贊干布率眾臣次于柏海(今青海鄂陵湖),親迎河源,執子胥之禮面見主婚人李道宗,迎娶文成公主人蕃,欣喜之情溢于言表道:“我父祖未有通婚上國者,今我得尚大唐公主,為幸實多。乃為公主筑一城以夸后世,遂立宮室以居。”松贊干布為文成公主而興建的布達拉宮,今天我們在拉薩還能看到。文成公主入藏和親締結了唐蕃姻親關系,為唐蕃交往創造了開端。此次唐蕃第一次的和親締結,加強了唐蕃之間親密的交往,及漢藏文化的友好交流。
在《全唐詩》中,雖沒有直接吟詠文成公主的具體詩作,但和親對唐蕃文化影響還是有所涉及。松贊干布時期,吐蕃人喜歡將赭色與糖相似的物質涂在臉上,以起到防風沙護皮膚的功效,在當時也視為一種美觀。自居易的《時世妝》一詩有所記載:“烏膏注唇唇似泥,雙眉畫作八字低。妍媸黑白失本態,妝成盡似含悲啼。圓鬟無鬢堆髻樣,斜紅不暈赭面狀。昔聞被發伊川中,辛有見之知有戎。元和妝梳君記取,髻堆面赭非華風。”其中“髻堆”、“赭面”是吐蕃女子們所特有的打扮,這首詩正是對流行于唐朝的吐蕃妝容、打扮等,被唐朝婦女們所效仿的記載,其特點是短眉,把眉妝化如八字,臉妝是面紅如赭的赭面妝,整體形象顯得眉黑、面赭、唇紅,這一種大膽的面妝,史稱“元和妝”或“時世妝”。民族交往中文化傳播與影響是相互存在的。在陳陶《隴西行》中寫道:“自從貴主和親后,一半胡風似漢家。”可見唐王朝與吐蕃和親后,雙方民族文化的交流是互動的,使得民族文化得以融合。“蕃人舊日不耕犁,相學如今種禾黍。驅羊亦著錦為衣,為惜氈裘防斗時。養蠶繰繭成匹帛,那堪繞帳作旌旗。城頭山雞鳴角角,洛陽家家學胡樂。”王建《涼州行》游牧民族的吐蕃族,生活主要是以畜牧為主,因受漢族的農業生產方式的影響,開始學習耕種糧食,養蠶用做布匹。這些詩作多是在唐蕃第一次和親后所作,詩人見證了文成公主嫁入吐蕃,及唐蕃和親此次和親對雙方民族文化交融的影響。
文成公主在吐蕃生活了四十年之久(公元641-680年),推動了雙方的民族團結,為唐蕃友好關系和吐蕃社會發展作出了貢獻。藏族文學中有大量歌謠和藏戲紀念文成公主,藏族人民還用兩個節日來紀念文成公主,一個是藏歷四月十五薩嘎噠瓦節,傳說是文成公主到達拉薩的日子,另一個是藏歷十月十五,相傳是文成公主的誕辰。文成公主入藏和親,在處理唐蕃民族關系方面的積極作用是不容置疑的,為雙方百姓創造了安寧的生活環境,從而促進了雙方民族的友好往來,推動唐蕃文化的交流和發展。
二、金城公主聯姻
文成公主在吐蕃逝世后,唐蕃關系變得緊張,雙方戰爭十分頻繁。文成公主逝世30年后,金城公主作為唐蕃之間的和平使者嫁入吐蕃,使得唐蕃恢復了親如一家的友好關系。金城公主是唐王朝繼文成公主后,嫁入吐蕃和親的第二位唐公主。松贊干布去世后,此時吐蕃由大論祿東贊輔佐朝政,大論祿東贊在吐蕃實行武力擴張政策,因吐蕃內部常年發起戰爭,唐蕃關系惡化。棄隸縮贊(即赤德祖贊)年幼繼位,祖母沒祿氏(即可敦)輔政,為了取得唐王朝的強大支持,以便安定吐蕃內部,多次派使臣求婚。唐蕃第二次和親聯姻,于景龍四年(710年),唐中宗詔左騎衛大將軍楊鉅,持節送金城公主人吐蕃。金城公主是雍王李守禮的女兒。中宗親臨始平縣(今陜西興平),設宴送別金城公主,并赦其縣的囚犯,“罪死皆免”,免去該縣百姓徭役一年,將始平縣名改為金城縣,其鄉為鳳池鄉,其里為愴別里。金城公主沿七十年前文成公主人蕃的唐蕃古道嫁入吐蕃,此是唐蕃交往歷史上的第二次和親聯姻。
唐中宗率百官送至始平(今陜西興平),設宴百官,命文士賦詩為公主餞別。席間中宗“命吐蕃使進前,諭以公主孩幼,割慈遠嫁之旨,悲泣噓唏久之。”詳細地記錄了此次文人群體,集體為送別金城公主創作應制詩的緣由。詠金城公主的和親應制詩在《全唐詩》中,以《奉和送金城公主適西蕃應制》和《送金城公主適西蕃應制》為題的紀念詩歌有17首(實計為16首詩,其中崔日用和趙彥昭名下的詩是同一首),金城公主是整部《全唐詩》中受吟詠最多的和親公主。隨著文人群體的賦詩送別,即事命題作詩,抒發離別情懷,使得文學史中得以保存對唐蕃第二次聯姻的詩歌見證。此次吟詠唐蕃和親應制詩的作者,他們既是詩壇高手,又多是唐朝廷內的重臣,如李嶠、張說、崔湜、沈儉期等。他們雖吟詠同一人物、同一事件、同一題材,但從不同的情感側重點、不同視角來抒寫,具體有以下幾方面:
第一,抒發中宗對金城公主遠嫁吐蕃的不舍,面對骨肉分別的悲傷之情。如馬懷素的:“帝子今何去,重姻適異方。離情愴宸掖,別路繞關梁。”從此詩來看,詩人對金城公主遠嫁異域他鄉,離別時悲傷哀婉,讀之使人扼腕喟嘆。如李嶠的“曲怨關山月,妝消道路塵。”如徐彥伯的“圣心凄遠送,留蹕望征塵。”劉憲的“和親悲遠嫁,忍愛泣將離。”崔浞的“簫鼓辭家怨,旌旃出塞愁。尚孩中念切,方遠御慈留。”唐蕃之間路途遙遠,公主還是年幼的孩子,卻要遠離父母嫁人異域他鄉,詩人親聞中宗內心難以割舍的愛女之情,記錄下了這離別的場景。如韋元旦的“柔遠安夷俗,和親重漢年。軍容旌節送,國命錦車傳。琴曲悲千里,簫聲戀九天。”這些詩句側面的闡述了和親的重要性,因雙方政治的需要,金城公主肩負唐蕃友好的使命,為兩國間帶來和平穩定。“軍容旌節送,國命錦車傳。”可見唐王朝對唐蕃此次和親非常重視,不僅中宗親自相送,還對送親隊伍的軍容進行嚴整,以錦車相送金城公主人蕃,昭顯大唐雄厚的國威。
第二,詩人對金城公主遠嫁吐蕃的和親,通過詩作表達出各自不同的態度。和親政策是為了唐蕃雙方可以重休舊好,通過友好使者的和親公主,避免雙方的戰爭。送行臣子們通過詩作表達各自的態度,如張說的“青海和親日,潢星出降時。戎王子婿寵,漢國舅家慈。”唐王朝對吐蕃的恩寵,給予賜婚,和親成就了唐蕃甥舅關系。如武平一的“廣化三邊靜,通煙四海安。”唐蕃兩方的和親,使得雙方國家的邊境安寧。蘇颋的“旋知偃兵革,長是漢家親。”和親給雙方國家帶來邊役休息,表達了作者對唐蕃關系重修舊好的期待。如薛稷的“天道寧殊俗,慈仁乃戢兵。”闡明和親對唐蕃關系的積極作用。如唐遠悊的“皇恩眷下人,割愛遠和親。”鄭愔的“皇情眷億兆,割戀俯懷柔。”這些詩句是支持唐蕃和親政策的一方,認為和親這一懷柔的方式,能減少兩國軍需耗費,換回百姓穩定的生活。唐王朝選擇用和親處理唐蕃關系,有些朝臣對此持有不同意見,通過詩作表達不同看法。詩作中不支持唐蕃和親的一方,如沈儉期的“金榜扶丹掖,銀河屬紫閽。那堪將鳳女,還以嫁馬孫。”李嶠的“漢帝撫戎臣,絲言命錦輪。還將弄機女,遠嫁織皮人。”閻朝隱的“甥舅重親地,君臣厚義鄉。還將貴公主,嫁與耨檀王。”這類詩歌在數量上比前兩類要少,可見雖然統治者已經決定第二次唐蕃和親,在唐代開放的政策下,詩人自由表達對唐蕃和親的不同認知和觀點。詩作中把吐蕃人稱為“馬孫”、“織皮人”、“耨檀王”,將金城公主稱為“鳳女”、“弄機女”、“貴公主”,認為吐蕃王朝沒有資格與唐王朝和親,有損大唐王朝的國威。如戎昱的“漢家青史上,計拙是和親。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婦人。”唐遠悊的“那堪桃李色,移向虜廷春。”崔浞的“顧乏謀臣用,仍勞圣主憂。”詩人們言之有據的指出,謀臣們不能解決國家問題,無法為皇帝分憂,使得和親公主肩負著唐蕃和平使者,國家社稷重任托付給和親公主。這些詩作是詩人們在特定的歷史場景下所作,詩句雖具有較多溢美之詞,應制特點明顯,藝術成就不夠突出等方面,但其中不乏有親歷親聞中宗與金城公主的離別場景,深受離別悲情的感染所作。
金城公主在吐蕃生活了31年之久(公元710-741年),推動了唐蕃間的民族融合和經濟發展。西藏民間至今還流傳著有關金城公主的傳說,而在諸多傳說中最受藏族百姓廣泛傳說的是,金城公主與另一王妃那囊薩爭子的傳說。金城公主入藏和親,不僅促進唐蕃間的友好交往,使得雙方經濟文化得到發展,更為唐蕃甥舅和盟做出了巨大努力,推動了雙方民族融合。
三、結論
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入藏和親,其做為唐蕃關系的和平使者,使得唐蕃雙方民族文化交融,對吐蕃的經濟文化發展也產生深遠的影響。唐代涉蕃詩中涉及唐蕃兩次和親聯姻.雖然詩人為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創作的詩歌,在創作詩人和時代背景不一.詩作內容的側重點不一.應制特點明顯等。但真實記錄了唐蕃歷史交往中的重要事件.在唐代詩作中占據重要的歷史價值。重溫《全唐詩》中對唐蕃和親這段歷史的詩作,自唐朝以來,雙方民族友好交流,漢藏親如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