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伊朗、德國特約記者 晉燕 青木 ●本報記者 張怡然 ●陳一

美國和伊朗的軍艦再度在波斯灣上演“危險游戲”:美國25日指責說,在波斯灣航行的美國海軍艦只不斷被“成群結隊的”伊朗艦艇騷擾,美艦被迫開火警告。在全球各大洋保持軍事存在,有時專門靠近別國敏感海域“自由航行”的美國似乎很難接受“被騷擾”的待遇,要求強硬對付伊朗的聲音不斷出現,《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發出呼吁:“到了結束美國在公海上被伊朗羞辱的時候了!”伊朗國防部長則針鋒相對地說,對于任何侵犯伊朗領海的船只,伊朗都會進行迎擊。自去年伊核協議達成后,很多分析認為美國和伊朗之間的戰爭引信被拆除,但現在,劍拔弩張的場景重新回到波斯灣。“美國和伊朗軍艦在霍爾木茲海峽面臨正面交鋒的風險”,瑞士《新蘇黎世報》26日評論說。
“群船”攻擊戰術?
據法新社報道,美國國防部25日表示,伊朗艦艇最近連續“騷擾”美國海軍船艦,其中1次導致美國軍艦開火警告。這幾次事件都是24日發生在波斯灣,而此前一天,雙方艦艇也曾遭遇,伊朗艦艇“成群結隊地”加速逼近美國兩艘導彈驅逐艦,而且武器沒有掩蓋。24日的事件中最嚴重的一次,發生在伊朗革命衛隊快艇繞著美軍巡邏艇“暴風”號和“暴風雪”號打轉時。美國海軍第五艦隊發言人表示,盡管多次透過無線電和擴音器發出警告,伊朗快艇仍迎面逼近,一度距離美國軍艦不到200米,“這種情況使得碰撞的危險大增。最后暴風號以50口徑機關炮開火3次警告,伊朗船只隨即轉向離開”。當天稍早,有3艘伊朗船只3度從“暴風雪”號船首前不到600米處通過,造成可能碰撞的危險。
美國和伊朗艦船的“危險游戲”還涉及美國海軍第五艦隊的更大軍艦——“尼采”號和“斯托特”號驅逐艦。美聯社報道稱,美軍驅逐艦“尼采”號當時在國際水域航行,其后4艘伊朗快艇高速逼近。“尼采”號12次透過無線電與對方聯絡,但得不到響應。“尼采”號之后3度鳴笛及發射10枚照明彈警告,但伊朗快艇仍未理會。最終,“尼采”號改變航道避免與快艇碰撞,而快艇也減速及離開現場。
“美國的‘尼采號驅逐艦在公海上遭受到伊朗導彈和快艇的模擬攻擊,這使美國在本周蒙羞”,《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25日憤怒地指責伊朗挑釁,同時批評華盛頓太軟弱。報道稱,伊朗正在波斯灣騷擾美國軍艦,但與此同時華盛頓卻拒絕承認伊朗的威脅,這既有政治上的原因,也有現實的考慮。政治上的原因是華盛頓仍然抱有這種想法:伊朗可能變成美國的朋友。白宮、國務院、五角大樓和中情局都強烈認同這一觀點,但這種觀點卻是個實實在在的幻覺。這種政治病沒有特效藥。現實的原因是,這次對“尼采”號的挑釁事實上是伊朗在檢驗其“群船攻擊”美國軍艦的戰術——裝備有導彈和魚雷的大群快艇從多個角度襲擊敵艦,盡可能快地摧毀它。很久以來,五角大樓就知道這種威脅,但幾乎沒有找到任何應對措施。與此同時,伊朗一直在提高快艇的火力性能,采取西方技術進一步提高威脅水平。
《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評論稱,五角大樓需要行動起來,找出解決群船襲擊的戰術和武器系統。奧巴馬政府必須停止假裝伊朗不是一個真正威脅的想法。重要的是,到了結束美國在公海上被伊朗羞辱的時候了。
美國海軍戰爭學院的皮特·戴利對俄羅斯衛星新聞網說,伊朗伊斯蘭革命衛隊對美國4艘軍艦進行的騷擾行為屬于那種不顧后果的戰爭邊緣行為,這可能導致形勢誤判,“產生誤判的潛在可能性非常大。在發出警告后,如果現場的指揮官認為其有敵對意圖,他們就會朝目標開火。”“美國所有的軍艦都有權力進行自衛。”如果德黑蘭和華盛頓不能非常專業地管控自己的行為,那么伊朗的行為就會使形勢升級。
伊朗準備迎擊任何來犯船只對于美方的指責,伊朗國防部長達赫甘25日強硬回應稱,對于任何侵犯伊朗領海的船只,伊朗都會進行迎擊。“假如任何艦只進入我們的領海,我們都將給他們警告,假如是侵犯行動,我們將迎擊。”達赫甘強調,伊朗海軍艦船在本國領海執行巡邏任務很正常,他們時刻監視波斯灣及外國艦只的情況,以保障本國領海安全。
據伊朗大學生通訊社報道,達赫甘同時還就俄羅斯戰機從伊朗西部哈馬丹空軍基地起飛表示,伊朗是敘利亞和地區反恐行動的主要成員,在這條道路上,與敘利亞和俄羅斯軍隊為了推動地面行動和迅速增加地區的軍事力量而展開合作。達赫甘說,伊朗為俄羅斯戰機在地區的演練創造了條件,而俄戰機從哈馬丹空軍基地起飛是在共同打擊極端恐怖組織的框架內進行的。
達赫甘在同一場合提到兩個事件,顯然不是隨便說說。德國《焦點》周刊26日分析稱,自核協議后,美伊關系曾短暫升溫,美國曾希望伊朗能在中東政策上支持美國。但是近來,伊朗和俄羅斯關系更加緊密,俄羅斯戰機從伊朗起飛空襲敘利亞境內的目標,被美國認為“踩了紅線”。
俄羅斯《獨立報》26日評論稱,伊朗與俄羅斯進一步加強軍事合作讓美國感到不安。伊朗向俄空天軍提供基地,可以讓俄羅斯在另外一個戰略方向上集結空天軍集群,從而讓美國失去在地中海東部的絕對軍事優勢。目前俄羅斯在這一地區的軍艦無法得到戰機的掩護。如果俄羅斯將伊朗的基地和敘利亞境內的基地連在一起,俄伊建立真正的軍事同盟,將把這一地區變成一艘永不沉沒的親俄航母。因此,美國堅決阻止伊朗與俄進一步走近。美國通過外交途徑對俄羅斯和伊朗實施打擊。
上海外國語大學中東研究所智庫理事王京烈26日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事情的是非曲直很難判斷,但美國的態度和行為值得解讀:前一段時間美國的戰略中心放在亞太地區再平衡上,對中東地區略有收縮;這段時間又開始加強在中東地區舉措了。此前有些人認為美國可能要放棄中東地區的,這很荒唐,也是肯定不可能的。美國要想維護自己的全球霸主地位,必須要搞好“兩洋戰略”,即亞洲太平洋和歐洲大西洋,看似中東地區不屬于這兩者,但它恰恰是二者的連接點,因此中東地區的地緣政治意義可想而知,美國一定會想辦法維持自己在這一地區的影響力。
美在中東地位尷尬
“伊朗經常在公海上騷擾美國軍艦”,美國“每日來電”網稱,上個月,有報道說伊朗在波斯灣抵近了美國的兩艘軍艦,其中一艘軍艦上還有美國中央司令部司令沃特爾。2015年晚些時候的另一起事件中,伊朗向美國“杜魯門號”航母發射了火箭彈,落在距離美國航母370米遠的海面上,導致航母發出警報。一個月后,伊朗無人機又飛越同一艘航母上空。
就在今年1月,伊朗海軍抓扣了兩艘進入伊朗領海的美國巡邏船及船上的10名美國海軍士兵。隨后伊朗國家電視臺反復播放美國海軍士兵被扣押時雙手舉過頭頂被羞辱的畫面。伊朗亮點新聞網25日評論稱,“伊朗軍隊監視美軍在波斯灣的一舉一動已經讓美國有所忌憚,尤其是在伊朗海軍抓捕了10名美國海軍士兵后,美國現在一直在嚴格避免和伊斯蘭革命衛隊海軍正面沖突和對抗。事實上自從抓了美國士兵后,美國人現在已經感到害怕了。”
伊朗和美國為何相繼變得強硬?《紐約時報》25日分析說,目前還不清楚伊朗是否是蓄意向美國海軍在該地區的活動發出敵對信號。然而,這卻凸顯了伊朗和美國可能發生武裝沖突的風險,多年來該地區一直是美伊兩國關系緊張的源頭。五角大樓前顧問尤金霍爾茨說:“我懷疑這里的危險與美國和伊朗兩國間的總體關系交織在一起。”
近期,伊朗最高領袖哈梅內伊在多個場合針對已達成的核協議發表講話,指責美國不可信,稱美國違反了核協議,沒有履行解除對伊朗金融制裁等舉措,并抨擊美國對伊朗的敵視政策,稱伊朗“永遠不會”與美國在敘利亞危機和其他地區事務上協調合作。有分析認為,此次在波斯灣水域攔截美驅逐艦的舉動也可以被看做是在地區局勢日益微妙之時,伊朗以此彰顯其對波斯灣的控制力,也是伊朗強硬派對美發出的警告。
“霍爾木茲海峽,新的火藥桶”,德國新聞電視臺26日表示,美伊軍艦沖突是中東困境的一部分。目前,美國在中東的地位尷尬,之前的盟友現在幾乎成了“陌生人”,包括沙特、土耳其等。現在,伊朗、土耳其和沙特三個中東大國仍為該地區的主導地位斗爭。作為超級大國,缺少盟友的美國陷入困境。這也讓中東局勢變得更加復雜。
王京烈表示,美國與伊朗達成全面協議,看起來在核問題上有些松動,但其實美國對伊朗的承諾并沒有兌現,西方國家對伊朗的制裁也并沒有減少。這也是伊朗國內對美國仍有不滿的重要原因。但是,美國和伊朗的關系也不會惡化得太嚴重,因為伊朗這個國家的外交政策有很強的靈活性,雖然它不會輕易示弱,但相對于其他中東國家,伊朗在對外舉措上也很節制。而美國也不敢輕易“惹”伊朗。美國知道,目前中東地區的更大不確定性在敘利亞,而非伊朗。▲
環球時報2016-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