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楊凱
02上海“創業夢”:創新創業煥發新動能
文 楊凱
在科創中心建設的帶動下,上海創業、創新的環境正日趨優化,氛圍更加濃厚。
一言以蔽之——上海創新創業,漸成風云。
說創新,道創業,一論及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就必然要說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在上海如火如荼地展開。在科創中心建設的帶動下,上海創業、創新的環境正日趨優化,氛圍更加濃厚,用一句話概括之—上海創新創業,漸成風云。
上海楊浦科技創業中心(以下簡稱“楊創”)成立于1997年,近20年來,積極探索“公益性”和“功利性”相結合的發展模式,堅持不懈地秉承創新發展的理念,經過二次創業和經營改革,已取得了長足成效。園區規模從初創時的6000平方米擴展到目前的近百萬平方米;資產總值從創立之初的人民幣4500萬元增長到目前的近30億元。在不斷的改革發展中,楊浦科技創業中心先后被國家科技部認定為“國家高新技術創業服務中心”,“全國科技管理系統先進單位”;被上海市政府認定為“高新技術企業”。楊創首創的“創業苗圃—孵化器—加速器”完整企業發展服務鏈模式,在“創業導師創業投資專業孵化”為核心的創新服務體系指導下,高科技企業如雨后春筍般不斷涌現。
而正是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浪潮里,讓這家“老資格”的創新服務機構煥發了新的動能,2015年4月23日,國家技術轉移東部中心在灣谷科技園揭牌,楊創又有了一項全新的使命:打通科技研發、產品和產業化的所有鏈條,在全世界范圍內開展合作。為了提升楊創全球的影響力,形成輻射效應,上海張江波士頓企業園于今年2月26日在美國馬薩諸塞州正式開園。據了解,上海張江波士頓企業園是國內首個采取政府適時指導、社會組織協調、企業主體市場化運行合作機制的海外科技園區項目,也是中美政府間合作共建高科技園區的首例。而楊創作為從屬于張江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的楊浦分園,也是張江波士頓企業園的運營單位,全面負責園區建設與功能平臺搭建。

繼波士頓之后,上海楊浦科技創業中心還將將打造倫敦園,形成上海、波士頓、倫敦三地聯動,進一步擴大全球輻射效應。
楊創總經理謝吉華表示,之所以要在海外設立企業創新園區平臺,一方面要幫助中國企業走出去,讓其真正融入國際市場;另一方面,也希望吸引更多的國際企業到這個平臺發展,實現中外企業交流融合,協同創新合作。
謝吉華說,“如果僅僅是把單個海外人才引進到國內,整個創新團隊過不來,外部環境不配套,最終的創新結果很容易打折扣。但現在在海外直接成立創新中心,既可以利用外部優越的創新環境,也可以吸引更多的國際化人才集聚,最終的創新成果可以和國內分享。”
據悉,繼波士頓之后,楊創還將打造倫敦園,形成上海、波士頓、倫敦三地聯動,進一步擴大全球輻射效應。
上海成為集聚創新成果與創新資源的熱土
上海推進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這兩年來,營造創新創業的氛圍更可謂朝夕必爭:多項重大創新改革先行先試,創新要素加快集聚,創新創業人才云集,取得一批突破性成果—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首個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雛形初顯;國家級重點實驗室增至44家,外資研發中心達401家,數量為全國第一;去年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925億元,其中64.5%系企業研發投入;眾創空間孵化機構激增50%,九成為社會力量主辦;科研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加速,去年各類技術交易合同金額708億元,比上年增長6%;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在全市生產總值中占比達15%。
為貫徹落實中央關于上海要加快向具有全球影響力科技創新中心進軍的新要求,去年5月,上海出臺推進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兩步走”總體目標和22條任務舉措,隨后陸續出臺一系列配套文件,推進實施一批重大改革舉措和建設任務。海外人才新政降低了外籍人士永久居留證的申辦門檻;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新政,打通了阻礙高校科研成果由“紙”變“錢”的制度瓶頸。
近一年來,在投資、創新創業、生產經營、高技術服務等領域,上海分5批累計取消和調整行政審批等事項368項,并選擇116項行政審批開展“證照分離”改革試點。目前11所高校、科研院所建立科技成果轉化管理制度和流程,技術服務轉移體系加快構建。全市已受理外籍高層次人才申請永久居留503人,申請量占全國50%。
今年4月,《上海系統推進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加快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方案》獲國務院批準,一批國家重大創新改革試點政策加快在上海落地。科創企業投貸聯動試點,允許銀行設立投資功能子公司,為種子期、初創期、成長期的科創企業提供資金支持,用“股權投資”收益彌補對科創企業“信貸投放”的風險。
體制機制改革有力激發科技創新活力,上海成為催生、集聚創新成果與創新資源的熱土。國內首個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正在上海張江高科技園區嶄露頭角,上海光源二期年內啟動建設,具有世界領先水平的光子科學大設施群將在兩至三年后建成,清華、北大、復旦、中科大等高校創新資源也在此加快集聚。上海紫竹、楊浦、漕河涇、嘉定、臨港等一批科技創新集聚區各具特色、錯位發展,產業技術創新能力不斷提高。全市有430家單位5640臺套、價值76億多元的儀器加盟上海市研發公共服務平臺,供創業團隊和科技企業使用,同時推出“科技創新券”,讓研發成本大大降低。
去年,上海新認定高新技術企業2000多家,總數超過6000家。全市發明專利申請量及授權量分別達到4.7萬件和1.8萬件,比上年分別增長20%和51.5%。全員勞動生產率去年達到18.5萬元/人,居全國前列。
上海朝夕必爭地營造創新創業的環境,兩年來,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創新中心無時不在提醒我們努力的方向—無微不至地向創業者獻上一份滿意的答卷,冒險家的樂園需要每一個創業夢想得到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