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于麗妍 駱春華(實習)
風雨同舟十五載民主建言共創新浦江學科交叉論壇十五周年回顧
文 于麗妍 駱春華(實習)
自2002年創建以來,浦江學科交叉論壇實現了民主黨派相互溝通、學科合作,并為上海市科技創新和發展建言獻策的目標。
“十五年來,浦江學科交叉論壇緊緊圍繞全市科技創新的重大戰略、重要任務,充分發揮科技系統民主黨派智力密集的優勢,學術研討的深度和廣度都在逐步拓展,已經成為科技系統統戰工作的重要品牌,成為科技創新與統戰工作緊密融合的典型范例。”今年6月,上海市科技黨委副書記陳龍在浦江學科交叉論壇十五周年紀念座談會上說道。
自2002年創建以來,浦江學科交叉論壇基本實現了民主黨派相互溝通、學科合作,并為上海市科技創新和發展建言獻策的目標。未來,浦江學科交叉論壇和科技系統其他的統戰工作,需要做好“傳承、創新、發展”,緊緊圍繞上海市科創中心建設這一總體目標來設計交流的主題,組織深入研討,著力促進上海科技的長遠發展。
論壇自創始以來經歷了從無主題論壇到有主題論壇的成長之路,不但秉承了學科交叉的特色,而且融入了科技為社會發展的新內涵,為科技創新與發展提供了許多真知灼見,成為科技界參政議政的新舞臺。浦江學科交叉論壇已經從最初促進學科間交流的小論壇,發展成為民主建言的大品牌。
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所研究員、九三學社社員褚君浩院士介紹,舉辦學科交叉論壇的構想始于2001年,當時科技部、中科院都提出要重視交叉學科的發展,鼓勵科研工作者多從事學科交叉研究。當年秋天,九三學社中科院上海分院委員會剛完成換屆,在領導班子會議上討論如何開展黨辦活動時,大家提出一個建議:可以組織學科交叉論壇,打破院所界限,促進學科之間的橫向聯系。學科交叉論壇原計劃在九三學社內部舉辦,后來得到了科技黨委和其他民主黨派的支持和積極參與,因此從第一屆開始,浦江學科交叉論壇就成為跨黨派、跨學科的學術論壇。

浦江學科交叉論壇現場
在第三屆論壇舉辦時,論壇已經有了明確的主題,當時的主題為“城市發展中若干問題的思考”,之后又提出了要促進循環經濟,科技進步、科技給力、科技轉化、科技保障、科技創新等口號。最初,褚君浩等專家認為,參會者在一起可以促進學科交流,但經過前兩屆的實踐以后,他們認為瞄準一個主題能更好地與社會經濟發展結合在一起,因此以后每一屆都圍繞一個主題來展開討論。2016年的論壇主題是“觀‘人機大戰’、論智能上海”,針對智能時代的發展前景、問題以及解決方案等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交流和探討,引起了廣泛影響。
十五年來,論壇主題的變化反映出科技創新被擺在了更為重要的位置,科學技術與人們的社會經濟生活結合得更為緊密。
“近日召開的國家科技大會吹響了建設科技強國的號角,1978年是科技春天,1995年是科教興國,2005年是建設創新型國家,現在我們是把創新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建設世界科技強國。任務很重,對我們也是一個重任。”褚院士在論壇十五周年紀念座談會上說道,“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科技興則民族強,科技強則國家強,要實現兩個100年的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國家重大需求,加快各領域的科技創新。這次講話有很多精采的話語,比如說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把成果轉化在科教興國的實踐中。”
中共上海市科學技術工作委員會副書記盛亞平則回應道:“論壇是伴隨著國家的發展和民族的振興發展起來的,我們將按照總書記提出的五點要求,在科技強國和上海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的基礎上,還要繼續前進。”
除了論壇主題變化以外,論壇的部分重心也在轉向參政議政、建言獻策;參會人員也從早期的僅限于市科技系統內部、各民主黨派成員之間的交流活動,升級為參與嘉賓不分系統內外、不分黨內黨外、不分體制內外,論壇不斷流入的新鮮血液為整個隊伍的長遠發展奠定人才基礎,勢必帶來更為寬闊的視野,形成更大的格局。
浦江學科交叉論壇已經不僅僅是一個學科間交流的論壇,它更多地體現了科技系統“智力集聚、創新發展”的特色;發揮了科技系統民主黨派的作用,為政府職能部門獻計獻策,成為一個具有鮮明專業特點的民主協商的有效載體。
歷屆浦江學科交叉論壇,是增進各民主黨派組織及其成員之間了解、加深友誼的一次盛會,也是不同領域的科學家相互碰撞思想火花的平臺。
早在第一屆論壇上,褚君浩院士就作了紅外物理學報告,向各個學科的民主黨派科研人員介紹國際上方興未艾的“量子點”。這種由第三、第五族化學元素形成的顆粒物,具有很高的靈敏度,在紅外物理領域有一定的應用價值。隨后,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所研究員、九三學社社員阮康成作了報告,介紹他的團隊通過熒光標記,跟蹤研究蛋白質的進展。兩個報告結束后,褚君浩與阮康成在交談中產生了靈感:能否將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所研究的“量子點”用于生命科學?量子點發出的熒光具有強度高、光譜寬、波長與激發光差別大等優勢,能使科學家更好地“跟蹤”蛋白質。經過進一步的討論研究,便取得了顯著的成果: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所、中科院上海生科院、上海大學聯合申報國家“863計劃”課題并獲得立項。這樣的科研收獲令儲君浩大為欣喜,沒想到在一個學科內部無法解決的問題,經過學科交叉竟然取得了出人意料的成果。類似這樣兩個看似不相干學科的“聯姻”遠不止這一個事例。
中科院院士、九三學社社員張永蓮也認為,學科交叉研究對科技創新非常重要。她在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所組建了精子健康研究中心,目前該中心集聚了一批生命科學專家和產業界人士,但還缺少其他學科的專家。“生命科學是最需要學科交叉的領域。”張永蓮說,“比如我和一個研發納米材料的科學家交流后,就覺得可以利用納米材料,把小分子送到靶細胞。”因為納米靈敏度大,有很多在生命科學里不能實現的科學研究,放在交叉科學里就變得可行,這就是一種創新。
浦江學科交叉論壇,是一個學科交叉互惠互利的平臺,也是新的思路和新的課題的孕育地。它通過學術交流形式,增進了各黨派及其成員之間的相互了解、增強團結和友誼,提高了凝聚力。另一方面通過積極的學術交流,開拓新領域、發現新生長點,也為推進上海科創中心建設乃至科技強國的發展貢獻力量。
“我們整個學科交叉論壇里面參加人員的層次都比較高,15年以來共有9位院士,一共有100名科學家在論壇上做報告,各民主黨派市委主要領導都出席報告,其中還有一些親自做學術報告,對科技進步與城市建設提出真知灼見。”褚君浩解釋道,“我們既關注基礎科學前沿研究,也注重發揮科技創新在城市建設與解決民生問題中的積極作用,積極履行參政議政服務社會的職能。”除了做報告還有很多討論,通過這些討論,民主黨派為科技政策的制定提供了理論積累,為服務社會作出了貢獻。

浦江學科交叉論壇從2002年發展至今,結合時代發展需要,從不同角度對“科技創新”進行了深入探討,但正如民建科技委原副主委尹京苑所言,論壇始終呈現兩個特點,一個是科技,一個是交叉,但仍缺少第三點—科普;從提升全民科學素質的角度來看,科普是必不可少的。他認為,科普不僅要面向專業人士,還要面向老百姓。只要把科普納入到論壇的程序里,論壇的社會性就可以體現出來。
農工黨上海科技委顧問沈建華認為,在公眾科普方面,論壇其實能夠聯系一部分社會群眾,表達他們的訴求,因為論壇的參會者們有一個最大的優點—彼此之間沒有具體的利益訴求;另外,在場的參會人員有很多發言稿,如果將浦江學科交叉論壇這個平臺以更大開放度加以運作,或許能夠起到正視聽的作用。民建上海科技委原主委許中偉對此表示同意,浦江學科交叉論壇要加強社會的輻射作用,要把論壇上好的報告和收集的論文轉化為科普文章,并結合社會熱點問題對公眾進行科學普及。
然而,科普固然非常重要,但如何把原本就非常難的研究工作實現科普化,進入老百姓的社會生活?這或許是一個難題。
對此,上海市科技黨委副書記陳龍談道,為了充分發揮論壇帶來的后期效應,可以利用上海市科技系統各民主黨派專家為市委組織部和全市干部組織學習,甚至發展一批浦江學科交叉論壇志愿者團隊,利用各個區縣的志愿者將科學普及開來。參會人員還提到,可以把歷屆的交叉論壇報告推薦到其他地方,然后再和社會民眾進行溝通,將科學研究傳播到社會,并力爭獲得社會的理解與肯定,長此以往,科技創新便能走向社會、走進生活、惠及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