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俞靈琦
游戲IP改編,帶來3D電影狂潮
文 俞靈琦
隨著《魔獸》、《憤怒的小鳥》火熱上映,由游戲改編而成的3D電影也掀起了一股炙熱的狂潮。
在這個眼球經濟的時代,3D技術已經成為一種大眾廣泛接受的技術,而3D電影在某種意義上也成為投資雄厚、特效繁多的票房大作,不過由于3D特效華麗太過搶眼球,很多觀眾在看完之后,往往反映看了一堆絢麗特效,卻不知道講了什么故事的觀后感,所以很多電影現在都用當紅的IP進行改編,這樣既可以吸引到核心受眾,又可以讓觀眾比較輕松地代入世界觀。隨著《魔獸》、《憤怒的小鳥》火熱上映,由游戲改編而成的3D電影也掀起了一股炙熱的狂潮。
在IP改編成的電影中,與小說和漫畫改編成電影一樣,游戲改編電影是好萊塢的常用套路之一,《街頭霸王》(1994)、《古墓麗影》(2001)、《生化危機》(2002)、《波斯王子:時之刃》(2010)等電影均取材于同名游戲,而近期的《魔獸》和《憤怒的小鳥》的火爆票房,更是證明了游戲IP的改編在媒介融合、產業融合和文化融合方面有相當的積極意義。
不過3D電影并不是能由游戲無腦改編,東西方的文化差異與價值觀的不同有時會導致不同的結果,《魔獸》的票房分布就證明了這一點。作為美國本土公司出產的游戲,《魔獸》3D電影的美國本土票房大約只有3700萬美元,也就是說它90%左右的票房都來自海外市場,尤其是中國市場就貢獻了超過2億美元的票房,而在歐美主要的三大電影評分網站上,《魔獸》的IMDb評分為7.7/10,另一家網站Metacritic上影評人的打分只有32/100,“爛番茄”(Rotten Tomatoes)上,《魔獸》只拿到了4.1分的平均得分,而“新鮮度”僅有27%,是暑期檔大片中評價最低的一部。在中國創造紀錄的同時,《魔獸》在北美遭遇了票房慘敗和惡評如潮的結果,這值得我們深思琢磨。
在很多由游戲IP改編成的電影中,一直都給觀眾劇情單薄和打斗無腦的觀感,這或許是《魔獸》在北美市場遇冷的重要原因之一。事實上,游戲改編電影需要面對的障礙有很多,例如情節的一致性和突破性、風格的延續性和差異感、人物的假定性和真實性,比如在《最終幻想7—降臨之子》中,觀眾會被美輪美奐的CG畫面所吸引,也會被它多重視角的精彩戰斗所震撼,但是對于那些沒有玩過游戲的玩家來說,劇情的代入就顯得有些刻板,各種專業名詞和沒有介紹的人物突然出現,會讓觀眾一頭霧水,不知所云。當然也要避免像《憤怒的小鳥》那樣簡單套用游戲的形象符號,劇情與游戲毫無關聯的違和感。


《憤怒的小鳥》從99歐分的手機小游戲搖身變為超過3億美元的票房大作
在過去游改電影中,動作游戲IP占到了絕大多數,然后再是驚悚、犯罪和冒險題材,科幻和劇情類僅占到9%。動作冒險題材游戲改編電影,比較大的問題就是制作和改編模式相對單一,動作冒險類游戲的設計重點是玩家在操控、策略和打斗上的體驗,本身故事拓展性不強,而且很難滿足游戲玩家對于代入感的要求。現在游戲類型的拓展,尤其是有豐富的劇情和完整的世界觀的優秀游戲頻頻出現,讓游改電影迎來了可能的轉機。通過電影質量的升級,游戲電影從原來的純粉絲電影變成大眾電影,就像漫改電影一樣。
之前已經提到過,《魔獸》3D電影的美國本土票房大約只有3700萬美元,但是它的全球總票房仍然打破了之前由杰克·吉倫哈爾主演的《波斯王子:時之沙》保持的3.36億美元的紀錄,《魔獸》截至目前全球總票房約為3.77億美元,還在上升,而同類電影中的第三名則同樣是前不久剛上映的《憤怒的小鳥》,其全球票房為3.27億美元。根據之前的相關報道,《魔獸》投資成本大約為1.6億美元,其實談不上大賺,不過電影導演鄧肯·瓊斯表示他打算繼續拍攝兩部《魔獸》的電影。
相比《魔獸》的高額投資,《憤怒的小鳥》的投資成本就低了許多,該影片從今年5月開始全球上映,在北美和中國票房表現亮眼。迄今,這部耗資7000萬美元的影片全球累計票房已超過2億美元。
《憤怒的小鳥》從只賣99歐分的手機小游戲到票房大熱的影片,起飛之路并非一帆風順。從一個不起眼的出發,到如今在寬銀幕上取得成功,《憤怒的小鳥》可謂創造了行業歷史,對同行來說也是極大的激勵。Rovio在2009年底推出了自己的游戲《憤怒的小鳥》,并在一年之后開始走紅。如今,累計下載量超過35億,在Facebook上有3000萬粉絲。Rovio公司首席執行官卡蒂·萊沃蘭塔說,4年前,公司決定拍攝一部與手機游戲同名的電影,“因為我們相信這些卡通形象很可愛,可以用電影的方式賦予它們新的活力”。塔赫特認為,《憤怒的小鳥》是廣受歡迎的全球性品牌,而且是一部喜劇片,喜劇片不一定要講述太多道理,很多內容是開放的,給大家留有想象空間。相比之下,有些游戲可能吸引了一小批忠實粉絲,但是不像“憤怒的小鳥”這樣家喻戶曉,而廣泛的受眾群這一特點為《憤怒的小鳥》這部電影賣座奠定了基礎。
而《魔獸》和《憤怒的小鳥》電影的火爆,對于國產電影而言,并不具有太多的借鑒意義,甚至可能是透支了類似電影的市場。不少國產游戲公司都加快了自己經典游戲IP影視化的進度。但是在覆蓋面和粉絲忠誠度上,這些IP和《魔獸》以及《憤怒的小鳥》還是存在很大差距,從世界觀和符號象征性上都無法跟《魔獸》和《憤怒的小鳥》相比。
3D電影,又稱立體電影,是利用人雙眼的視角差和會聚功能制作的可產生立體效果的電影,自從詹姆斯·卡梅隆導演的《阿凡達》上映后,3D電影變得越來越流行了,而此次《魔獸》和《憤怒的小鳥》更是為此錦上添花。但是隨著3D電視越來越普遍地出現在人們的客廳里,引發頭痛也呈現出普遍性。
之前在舊金山第27屆立體顯示和應用的年會上報告的一項研究揭示了105部不同的3D電影中存在超過10000個問題場景是用能夠同時擊中雙眼的“錯誤”影像進行拍攝的。莫斯科國立大學圖形和媒體實驗室的Dmitry Vatolin表示,“這意味著買到至少有一個場景包含左右交換視圖的藍光3D電影的概率約為21%,這對敏感人群而言是十分重要的。”
看電影引起頭痛的15個原因被分為兩類—設備缺陷和電影本身的問題(movie error)。設備缺陷是指由于想降低電影制作成本,從而導致低質量的立體顯示效果。3D電影的觀看體驗也會受到低質量的3D眼鏡、便宜的投影儀以及其他設備的影響。另一方面,電影本身的問題就更復雜了,而且很難被檢測或者進行有效的預防。重新排列3D電影的左右視圖被認為是最讓人感到痛苦的,但同時也是最罕見的制作錯誤。從左向右變換場景甚至會出現在好萊塢最專業的電影制作中。
眼下,大部分人已經適應了“暈3D”的癥狀,而隨著3D電影變得越來越火熱,3D電影技術的開發和優化也變得越來越成熟。電影的高質量配合游戲IP的大范圍受眾群,想必在未來的數十年,由熱門游戲改編成的3D電影仍然會是觀眾眼中的寵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