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張宇飛
政府:加快“創造經濟”發展的重要推手關于韓國“創造經濟”戰略的解讀及啟示
文 張宇飛
樸槿惠政府于2013年提出了實施“創造經濟(Creative Economy)”的創新戰略發展思路。
自上個世紀60年代起,韓國經濟經歷了30多年的持續高速增長,但90年代末的亞洲金融危機使韓國經濟遭受重創,以往支持韓國經濟高速增長的重化工業、技術引進和要素供給等有利因素逐漸消失。為此,樸槿惠政府于2013年提出了實施“創造經濟(Creative Economy)”的創新戰略發展思路,通過將創造性和想象力注入科技、ICT、文化類企業,充分激發國民的創新和創造意識,并以此作為經濟發展的新動力,促進產業和產業、產業和文化之間的結合,推動新產業發展,創造新的就業。而為了實現面向未來的“創造經濟”發展,韓國政府推出了一些應對措施,希望通過這些措施重塑韓國經濟增長模式,引領經濟走出困境。
韓國在過去30年內完成了工業化進程,迅速成為貿易強國,被譽為“發展中國家經濟復興的樣板”。而近幾年,韓國整體經濟增長趨勢放緩,就業市場逐漸呈現飽和狀態,與經濟起飛時期相比,企業整體創新能力也已出現一定程度下降。韓國科技政策研究院(STEPI)研究認為,這除了與全球經濟發展的大環境有關,還與韓國追趕型(Fast Follower)增長模式相關。一是更注重應用研發而非基礎研發,過于注重短期收益而規避高風險、挑戰性強的研發,缺乏原始性、系統性、全面性研發;二是對創新容忍度較低,缺乏對企業創業失敗的寬容;三是創業企業市場準入門檻高,對中小企業“死亡谷”階段的支持較少。總之,“追趕型”的發展模式,即單純追求擴大市場和削減成本的增長思想已無法適應韓國經濟體系。
針對國家經濟現狀,樸槿惠政府經濟改革的主旨是擺脫以勞動、資本投入為主的量的增長,追求以生產率為中心的質的增長,由追趕發達國家的模式轉向引領世界市場的模式,提出將現行的經濟政策戰略從以模仿和應用為主的“追趕型”轉向定位原始創新的“引領型(First Mover)”,實現經濟復興。

圖1: “追趕型”與“引領型”經濟政策
所謂“引領型經濟”,是通過聚焦技術和創造性,提高中小企業或創業公司的產品附加值,實現經濟增長、出口攀升,從而創造新的就業崗位并培育新的市場需求和新興產業,并進一步促進技術進步和創新,形成經濟良性循環,實現可持續發展。
韓國政府認為,創造經濟是以想象力、創意和科技為基礎推動經濟發展的模式。一方面,創造經濟是將想象力與創意轉化為競爭力的過程。政府通過塑造開放的創業環境,鼓勵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將創意、想象力、科學技術、ICT融入產品和服務,形成創意性資產,在此基礎上強化傳統產業并開拓新市場、新產業,從而創造大量、高質量就業機會(就業率達到70%以上),實現良性循環(如圖2)。另一方面,創造經濟是各產業實現有機融合的平臺。政府通過培育引領型融合產業,將文化、信息技術、生物技術、互聯網技術產業實現相互融合,從市場需求出發,打破產業間界限,實現跨產業合作。
韓國創造經濟戰略的核心目標:一是通過創造和改革,增加工作崗位,擴大市場,重點扶植創業型中小企業,實現知識財產創利,提高產業附加值并擺脫現階段就業市場飽和的局面;二是通過將精尖端技術、文化創意注入相關產業,挖掘全球先導產業,擴大在全球范圍內的影響力,增強創造經濟的國際領導力;三是通過鼓勵國民創意,培養和發掘企業家精神,營造容忍創業失敗的創新環境,最終建設一個尊重創意并使其得到充分發揮的社會。具體而言,通過創造經濟的推進,韓國將不斷激發國民創意,培養創意融合人才,加強創意性、挑戰性研究,培育創意產業種子,發掘國民幸福技術,促進技術、產業融合,強化ICT創新力量,提倡冒險企業家精神,并最終構建完善的創新生態系統。

圖2: 創造經濟的運行模式
為推進本國科技創新和創造經濟發展,韓國進行部門調整和改革,專門新成立了未來創造科學部,旨在集約科技資源和發揮科技創新作用,為建設先導型創造經濟社會提供有力支撐。該部主要職能包括:(1)研發與管理。制定并組織實施未來先導領域的研發工作、研發預算的分配調整、研發項目的評價、科技成果管理與產業化計劃。(2)信息通信。推進國家信息化工作、制定信息通信產業政策、實施軟件產業中長期培育等。(3)政策環境。制定創造性經濟等相關政策與法規、科技發展中長期政策目標。
根據職能分析,此次組建的未來創造科學部不僅將統管基礎、應用、開發等全方位科技業務,而且還將負責涵蓋信息通信領域的“智能生態鏈”—創意概念、系統平臺、網絡通信及終端設備,在科學和IT行業乃至整個產業界將發揮重要作用。
未來創造科學部的職能,一方面源于多個部門的并入,主要包括教育科技部(負責基礎科學研究、產學研合作)、知識經濟部(發掘并計劃ICT研發、信息通信產業振興、軟件產業、新發展動力等)、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負責計劃、評審、調整國家層面的科技政策,分配調整研發預算)(如圖3)。另一方面來源于以往多個部門的職能剝離。如國務總理室、廣播通信委員會、文化體育觀光部、行政安全部等有關知識產權戰略制定;廣播通信、融合、振興,數碼領域以及廣告、國家信息計劃職能歸并到了未來創造科學部。

圖3: 未來創造科學部的職能劃分
推進三大改革。(1)對現行人才培養制度的改革。韓國現行以升入大學為目的的應試教育制度,使學生缺乏創造力和想象力。未來將打破應試教育的體制束縛,發掘學生天賦,尊重學生夢想,支持大學生在校期間的創業活動,為企業輸送更多敢于挑戰的創造性人才,并從中發掘和培養年輕企業家。(2)對現行資本融資市場的改革。通過強化支持中小企業發展力度(在選擇資助時從追求企業創業成功率的指標轉向是否具有前瞻性和創新性),打造完善的風險投資環境(協助企業在KOSDAQ上市,利用政府預算和民間資本聯合支持),加強政府采購,為創業公司新產品做好市場推廣,改變全國金融支持模式過于單一、創業型新興企業融資困難的局面。(3)強化市場競爭秩序維護者的角色。維護市場競爭秩序,加大對中小企業的保護力度,避免具有發展潛力的小企業尚未成型即被大企業收購;另一方面鼓勵中小企業將產品定位于全球市場,并幫助其疏通和拓寬全球產品銷售渠道。
關注和支持產業創新、融合發展。(1)創建產業技術R&D流程。如推廣自由探索性課題,采用多種研發資助模式(包括先商業模式創新后技術研發、先研發后獎勵等);引導設計師與市場營銷專家參與課題研究,將技術主導的絕對評價方式轉變為多方面因素綜合考量的相對比較評價方式。(2)培育引領型融合產業。如將文化、IT、BT、NT與產業連接,培育“國民幸福型融合產業”;各部門共同組建“產業融合規范和解除障礙推進團”,確立融合規范與制度改善綜合對策。(3)加快傳統主導產業升級。如通過智能汽車、海洋成套設備、綠色船舶、無人駕駛飛機等未來主導產品,實現融合擴散;通過IT、新材料、創新工藝等手段來加強傳統行業(如服裝紡織業)的創新發展。
營造良好的創新創業環境。(1)基礎設施。構建世界最高水平的互聯網與網絡環境;同時,加大ICT技術的投資力度,尤其是相關人才培育。(2)推進風險投資和中小企業發展。為創業者提供優惠稅制與創業資金;為中小企業全球化發展提供支援;實現大型企業與中小企業的共生共存;加快風險投資的發展。(3)將政府干預減少到最小化。消除阻礙創業的制度;重整知識產權制度,構建創業生態系統;營造容忍失敗的產業環境。

路徑依賴需要通過新戰略來進行突破
分析解讀韓國創造經濟戰略,可以帶給我們以下啟示:
第一,路徑依賴需要通過新戰略來進行突破。韓國經濟的騰飛與發展,與其形成的善于跟蹤成熟技術、注重硬件及生產工藝提升的集成創新的“追趕型”戰略密切相關;然而,當經濟轉型的需求日趨強烈的時候,擺脫路徑依賴的壓力將顯得更為迫切。這是韓國創造經濟戰略提出和推進的根本動力,即向開拓全球新興技術市場、注重軟件及產品附加值提升的“引領型”經濟轉變。
第二,注重融合是韓國創造經濟的核心內涵。創造經濟的本質是想象力、創意性及科學技術的融合發展,這也促進了ICT產業、文化產業、健康產業等多種產業之間的融合;同時,創造經濟中展現出大小企業之間的共生發展,為產業融合賦予了新的內涵。
第三,強調政府的引導和推進作用。未來創造部是韓國推進創造經濟發展的主導部門,針對市場失靈的領域,它將從政策引導、環境營造和機制優化等方面不斷為產業發展、企業創新提供更好的服務。